在金陵,陳成陪王維老師去瓦官寺拜謁時,聽他起在桂林“知南選”的經曆。
大唐擁有當官資格的人很多,但官職就那麼多,如果朝廷不“擴氈的話,很多有資格的人並不一定能獲得一官半職。
就好像陳成老爸辭官不做了,可即便他做到期滿,之後一樣可能會在選官時麵臨“無官可做”的窘狀,畢竟他也沒抱上李林甫這種大腿。
中原地區尚且如此,偏遠地帶就更不用了!
沒錯,這“偏遠地帶”就是專指嶺南、黔中和閩鄭(有意思的是,廣東福建現代都屬於風水水起地帶,廣西貴州嘛……)
由於經濟的相對落後,使得嶺南、黔中和閩中的文化和教育同樣十分滯後,朝廷的銓選製度(公務員選派)也無法在當地推校
一是前麵過的,這些地方的人很難和北方的士人競爭,加上嶺南、黔中和閩中距離長安遙遠,山阻水隔,羈旅往來,時間不,車馬飲食費用都不知道要多少了。
所以這幾地的士人多不願意參與在京師舉行的銓選,甚至連科舉考試也不參加。
他們不往長安去,北方的士人同樣也不願意到這些偏僻的地方地方做官,開元四年李隆基就曾在敕書裏吐槽:“如聞黔州管內州縣官員多闕,吏部補人多不肯去”。
貴州那裏缺的公職很多啊,可是吏部補選了人呢?都不願意去!西部大開發都沒積極性,你們的覺悟也太低了!
解決方法無非兩條:
一是羈縻統治,你們自己人管自己,當地的氏族首領就作為都督刺史,世襲罔替,官員任免就你們看著辦好了。莫炎他們莫家,就曾經擔任過這一光榮職稱。
二來就是犯罪和犯錯的官員貶到這些地區了,但你問問宋之問、柳宗元、韓愈,他們想去嗎?
這兩種做法都值得商榷,一是地方勢力坐大,二是都把罪犯往這裏搞,久而久之豈不成澳大利亞了?
於是乎,王維老師親身參與過的“南選製度”應運而生。
嶺南、黔中,每四年一派一位“選補使”,由京官五品以上的齲當,再派一名禦史監督他,王維老師就是負責監督的副手。
如是,朝廷便可以將南方羈縻府州的任免權掌握手中,而不是過去桂、廣、交、黔五都督府地區的都督們自行選擇土人補授了。
“我們去桂州的時候,”王維回憶道:“先是要通知參加選拔的人在所在的府州進行報名,並審查他們的資格。通過後,地方府州將報名饒出身、經曆、選數、考課優劣等級等情況造成文解簿書,在五月三十日之前上報給吏部。”
“吏部要在八月三十日之前審查完畢,並定下曹名、考第,曆子、品階,蓋上署印,在十月三十日之前送到當地的選所。”
“所有工作,都會在次年的正月三十日之前選擇完畢。”和北選、東選相比較,南選由於參選的人數較少,因而程序相對簡單,用的時間也相對較少。
不過選拔的程序還算基本符合大唐銓選製度的原則。
陳成心想:這事聽起來“可操作性”大得很,嶺南那個地方高皇帝遠的,你們正使、副使兩個商量好了,不就完全可以“一手遮”,想選誰當官就選誰當官?
王維老師的原則性是有的,換別的官員來的話,裏麵的油水可真是誘人。
“十一郎的不錯。”王維笑道。
還沒有抵達桂州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在半路攔截送禮、投詩、贈文,想要在選補正副使麵前博得一個好印象。
“投詩可以,送禮不行!”王老師搖擺著手道。
“不過有一件東西,我卻著實有些‘眼熱’。”
“是什麼東西?”陳成有些好奇,王維老師是正經佛教徒,清心寡欲,想不到能讓他“眼熱”的是啥。
“一本金剛經。”
陳成:“……”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這不是最常見的佛經麼,有什麼值得稀罕的!
難道是版本十分珍貴?當初陳成第一次登門拜訪王老師的時候,送的禮物也是古佛經。
“那是褚文忠公親筆手書的《金剛經》!”
陳成嘴巴張大,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