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港口建設(1 / 2)

其二,是石油助長航運發展。

中東地區,是世界石油儲藏最豐富的地區。

也是米國的戰略要地。

米國幫助猶太人複國以色列之後,借助這個翹板介入了三次中東戰爭,獲得了海量的石油資源。

這些石油需要運回米國,都需要巨型油輪支持。

這幾十年,航運業,是世界上最掙錢的行業,比房地產還掙錢。

但還是一個道理,大家都盯著這碗肉。

發展過度。

不僅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曰本,韓國,泰國,印度,都在拚命的發展航運業。

到了70年代中期,航運業就處於了飽和狀態。

50年代,到70年代,是世界航運業最繁榮的時期。

進入70年代,就開始不景氣了。

由於找不到新的利潤增長點,恰逢香港的房價飆升,香港的四大船王,紛紛轉戰房地產。

航運業已經疲軟。

直到年。

世界發生了兩件大事。

第一個,中國宣布改革開放,開放了沿海首批14座城市,上百座港口。

咋79年之前,收到消息的香港船運業,就掀起了一片地震。

中國開放港口,對香港乃至整個東南亞來說,都是一次沉重的打擊,突然多出了一個巨無霸式的競爭對手。

四大船王的股票,紛紛跌到穀底,香港的股票和大陸不一樣,他是沒有跌停板的,T+0的交易規則,可以一夜暴富,也可以一夜破產。

香港四大船王之一的董浩雲,東方航運集團,一夜之間,市值蒸發30個億。

人心惶惶。

第二個,是兩伊戰爭爆發,引發第二次石油危機。

石油是現代工業的命脈,血液。

原油的價格,直接影響大國經濟。

剛開始,石油的價格是很便宜的,因為中東那個地方窮,戰爭不斷,必須出售能源換軍火。

1973年以前,原油的價格隻有3美元,一桶。

可1973年,一下子漲到了13美元,一桶。

漲了好幾倍。

這是第一次石油危機。

而第一次石油危機,讓生產和建設的成本果果,直接造成了歐洲數個國家的經濟危機,和長達十餘年的經濟衰退。

原因是什麼呢?打仗了。

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歐佩克,14個成員國,包括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等等國家,聯合起來,本來的目的就是為了反對西方的石油壟斷。

為了打擊以色列,石油輸出國組織,為了打擊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主要針對米國,發起了一波石油禁運,暫停出口,聯合漲價,將油價從3美元,漲到13美元。

維持了僅僅7年的時間。

又打仗了。

78年的時候,伊朗內戰,暫停出口石油60天,導致世界石油每天短缺500萬桶,占到了整個世界產量的10分之1,就讓油價從13美元,漲到了25美元。

80年,兩伊戰爭爆發,伊朗,打伊拉克,又造成了更大的石油短缺。

石油輸出國組織趁火澆油,聯合漲價,導致80年,又從25美元,漲到了41美元,每桶。

7年時間,兩次石油危機,從3美元漲到了41美元。

而之後的整整38年,國際原油,從1980年,到2018年,國際原油才65美元。

可想而知這是多麼恐怖了。

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以後,國際原油短缺,引發了航運危機。

四大船王除了包玉剛,有先見之明,第一次石油危機時,包雲剛有200多條巨輪,到80年時,甩賣到剩下40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