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就言道:“韓義公識得我等,如何會為我等開門?”
袁渙笑了笑,言道:“將軍不成,某去其還能懷疑不成?”
於是,袁渙自己帶了些禮品先行,趕往夷陵,樂就率一小隊人馬隨行。而李豐、梁剛兩人則率大隊人馬,趁夜行軍,跟在袁渙身後。
待到得夷陵城後,韓當果然沒有懷疑,迎袁渙入城。結果樂就率眾占領城門,李豐、梁剛率眾趕來,殺進城中,韓當準備不足,倉促應戰,敗走華容。
孫策聞訊率軍由江夏殺回,與韓當合兵一處,再次進攻夷陵,袁渙等人一麵率軍抵擋,一麵差人回宛縣請援。
袁術收到消息後大怒,但張邈、楊弘兩人勸其事已至此,不如派兵支援,袁術卻又猶豫不決,言:“若真如此,便是與孫伯符決裂矣。”
張邈勸道:“公路,此乃危急存亡之時,不可猶疑。”
袁術這才同意派張邈領兵支援袁渙,然而張邈未到,夷陵城卻被攻破,這期間也有張邈故意減慢行軍的緣故。
孫策攻破夷陵城後,將李豐、袁渙兩人抓獲,問道:“某為袁公路攻城略地,汝卻襲擊某後方,豈非忘恩負義小人之舉。”
袁渙啐了一口,罵道:“汝借相助之名,卻行強占荊州之舉。孰乃小人,天下皆知矣。”
“汝不知天下弱肉強食之理乎?”孫策見袁渙識破了自己的想法,不再掩飾。
袁渙卻是不屑地言道:“某隻知忠義之理矣。”
孫策聞言不悅,命人將袁渙、李豐二人帶了出去,將其殺死,與樂就、梁剛兩人屍首放在一起。
隨後,孫策留韓當守南郡,率軍殺向宛城。
宛城一部分兵馬被袁渙等人帶走,戰死在夷陵,還有一部分被張邈帶走支援袁渙。此時城中隻有不足兩千人。
袁紹見孫策率軍來此,仍然天真地想要安撫孫策,孫策佯裝與袁術商量,詐開城門,率軍入城將袁術抓住。
孫策提著袁術罵道:“袁公路,某父因汝而死,今日某殺汝,乃為父親報仇矣。”
言罷孫策一刀將袁術砍翻,殺死在宛城中,袁術家小也未能幸免,袁術麾下長史楊弘大罵孫策,亦死於宛城,懾於孫策之威,無人敢為袁術收屍。
一日後,一個身著白色素袍的中年文士來到街上,為袁術收屍,此人正是前袁術麾下從事閻象。
孫策派人抓住閻象,問其為何冒自己之威,為袁術收屍,閻象悲戚地言道:“將軍殺某主,乃是為亡父,此為子之道。某為主收屍,使其免受獸鳥之害,此為臣之道。將軍既行為子之道,何故阻某為臣之道也?”
孫策聞言心中感慨不已,遂不再阻攔閻象,使袁術能夠入土為安。
數日後,張邈派人傳信表示願意歸附孫策,黃忠言張邈麾下頗有兵馬,不如暫時收之。如今孫策殺袁術,難以掌控袁術舊部,正好可以使張邈安撫。
孫策卻是厭惡張邈反複,不顧黃忠勸阻,使黃忠留守宛城,率周泰、蔣欽攻打張邈。
而張邈此時駐紮在華容,周遭地勢險要,道路兩旁山勢險要,正適合依山而做一些部署。他見孫策來攻,便在兩側山上做了埋伏。
孫策引兵趕到,見兩側山勢險要,想起韓當講起孫堅死前的情景,勸諫孫策小心有埋伏,孫策卻是言道:“張孟卓必然不會為此,否則也不會敗走荊州。”遂引兵向前。
結果,張邈兩側山上伏兵盡出,而孫策軍不能上,前後又被堵住,完全暴露在敵軍的攻擊之下。
而張邈麾下盡皆袁術舊將,對孫策殺了袁術一家老小憤懣不已,戰意正濃,對孫策軍毫不留情。
孫策在混戰中被兩箭分別射中肩膀與腰間,周泰、蔣欽二人死戰,護送孫策殺出重圍,退回夷陵城。
這一戰,孫策軍幾乎損失了八成人馬。
更讓眾人揪心的是,孫策身上兩箭雖然並不深,卻是喂了毒。回到夷陵時,毒已入髓,無藥可醫。
不出兩日,孫策便毒發身亡,臨終前言不該不聽黃忠、周泰之言,中了張邈的埋伏,托付韓當、周泰等人輔佐其弟孫權,若大事不可為,可以傳國玉璽為禮,投效弘農王。
眾人含淚應允,最終帶著孫堅的遺體離開荊州,趕回揚州,向吳夫人報喪。
一代本應掀起一番風雨的青年才俊,就這樣死於荊州,使這亂世少了一些動人的故事。
劉辯收到消息後,如是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