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忠言逆耳(1 / 2)

張邈雖然隻帶了少量人馬逃至荊州,卻是受到了袁術的熱烈歡迎,讓張邈有些受寵若驚。

然而袁術身旁的另一位身材健碩的年輕人卻是對張邈頗為不屑,嘲諷道:“背主之人。”

這正說到張邈心中痛處,登時氣上心來,作勢要拔出刀砍向張邈,袁術見狀趕緊攔住張邈,對那年輕人言道:“伯符,休要胡言。”

原來這青年正是從揚州而來的孫策,早先孫策不聽劉表之言,殺黃祖,出走揚州,算是與袁術結了些善緣,再加上孫堅與袁術的關係,袁術對孫策以長輩而居,也是為了極力拉攏孫策。

孫策此次率兵來荊州,雖然心中並不理會袁術的這一套,卻也不想暫時撕破臉麵,故而在袁術說完後,佯裝抱歉地對張邈言道:“某失言矣,還望將軍不要往心裏去。”

張邈也曾聽得些孫策的傳聞,人言孫策之勇更甚於其父孫堅,如今更是占據揚州之地,麾下兵馬數十萬之眾。

張邈見方才要砍的人是孫策,心中已經有些怯了,見孫策如此言語,也就借坡下驢,言自己並未往心裏去,算是抹過了這一篇。

有了孫策與張邈相助,荊州的戰事又開始向著對袁術有利的一方偏轉,當然,主要是孫策麾下的揚州軍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雖然黃忠、文聘兩人皆是驍勇的將才,但孫策麾下韓當、黃忠、周泰、蔣欽、淩操等將也不遑多讓。

其中韓當、周泰兩人最為驍勇,每戰必然衝殺在前,殺敵最多。

孫策曾在長沙為官,深受百姓的歡迎,其至長沙時,多有開城投降者。孫策在長沙郡臨湘縣大破文聘,重新收複了長沙。

袁術派麾下大將橋蕤接手長沙,孫策麾下大將韓當、周泰二人頗為不滿,率軍堵住橋蕤不讓後者進城,孫策卻是不以為意,勸回兩將,將橋蕤請入城,並派使者向袁術道歉。

袁術見到使者後,對孫策的處理非常滿意,命人帶些禮品犒賞孫策,並對左右言道:“孫伯符與其父一般,為某所用也。”

張邈以“孫伯符可能懷有異心”勸諫袁術,袁術卻不以為意,安慰道:“孟卓多慮也,其對某麾下一將都如此客氣,又怎會有異心。”

張邈聞言不再言語,隻是在心中做著自己的打算。

後孫策率軍繼續進入南郡,與黃忠戰於當陽、夷陵、荊門山三處,才最終取得勝利,收複了南郡。

但袁術原本派去隨軍,待拿下南郡後掌控南郡的紀靈卻在當陽一戰被黃忠一槊刺死,孫策麾下大將淩操也在夷陵攻城時被黃忠一箭射中麵門,流血而亡。

可謂損失不小。

袁術後派之人未到,孫策便使韓當為南郡太守,鎮守南郡,自己又殺往桂陽郡。待袁術所派遣的將領李豐到夷陵接手南郡時,韓當卻是將其拒之門外,李豐氣急敗壞,在城外叫罵,韓當一騎殺出,與李豐鬥在一起,李豐打韓當不過,不得已而退走。

袁術聞訊派使者去見孫策,孫策卻言李豐守不住南郡,若黃忠去而複返,必然再被攻下,故而不同意將南郡讓於李豐。

而袁術麾下兩員強將紀靈、張勳兩人全部戰死,再無強將,故而對此無計可施。

袁術麾下從事閻象、袁渙勸諫袁術,言孫策異心已露,需立即發兵南郡,趁孫策與文聘、蔡中在江夏鏖戰之時,拿下南郡。

袁術卻依然不信孫策有異心,認為孫策依然如孫堅一般可以掌控,故而放任孫策。

閻象又言:“將軍,如此放任孫伯符,將來必招禍患,恐將軍命不久矣。”

袁術聞言大怒,命人將閻象拖出去杖責,直到閻象昏死過去。

後閻象醒來後隻是大哭,不再去袁術府上議事。

旁人問其緣何為此,閻象隻是言道:“留有用之身,為將軍收屍矣。”

袁術聞閻象此言,以其咒自己死去,要派人到閻象家中殺了後者,從事袁渙與長史楊弘死勸,言閻象跟隨袁術多年不曾犯錯,沒有功勞也有苦勞,袁術才放過閻象。

但自此之後,卻是沒人再敢勸諫袁術,各自打起了心中的小算盤。

從事袁渙見勸諫袁術不成,便暗中與李豐、樂就、梁剛等將商議,言孫策此次雖然名義上是來助陣,暗地裏卻是準備吞下荊州,眾將深以為然,尤其是才被趕回來的李豐。

但李豐又言打不過韓當,問計於袁渙。

袁渙言道:“既然強攻不成,不如假裝犒賞軍士,詐開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