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會試。便是秦少遊要考的。
各省舉人參加中央一級的考試,由禮部主持。會試於鄉試次年的春天在京師舉行。會試及格者稱“貢士”(亦稱“進士”)第一名稱“會元”。會試錄取者都可參加最高層殿試的考試,並都取得做官的資格。
4.殿試。會試的次月舉行殿試(亦稱“廷試”),由皇帝親自主持,也是科舉的最高一級考試。殿試隻考一道時務策,殿試不裁淘人員,隻排出名次。考後由皇帝親自禦批一甲三名名次,即狀元、榜眼、探花。如果兼有解元、會員、狀會三個頭銜,被稱為“連中三元”,十分榮耀。
所以,隻有殿試一甲會稱為及第,可見秦少遊之才,安排到後麵幾名便是想要在會試弄為後幾名,殿試弄為二甲三甲。這是當時慣用的手法,就是說你是個人才,但是不重用你。
但是孫一鳴卻道此事不急,要看看張振義的意思,不是說秦少遊在張振義那裏沒有待多長時間嗎,或許張振義並不在乎這麼個小輩兒,既然他不在乎,那麼秦少遊確實也不值他們拉攏。
王朗想了想,覺得孫一鳴說得對,便也應了下來。
隻待會試之後,張振義首先去找了主考官,算是去督察校卷,卻見主考官禮部侍郎宋宏斌拿著一道卷子激動的走過來,隻道不世之才,不世之才,定要為會元,張振義一見,不就是那秦少遊嘛,沉思了片刻,便攔了下來,隻道“不可,此子必定中第,但年尚輕傲,此子需再等三年,納為國子監學習”。
這麼一句話,同一黨派的宋宏斌自然也作罷,把那卷子收了起來。首輔的意思很明確,這個孩子年紀輕輕若是會元,將來必定會及第,但是年紀輕輕,人難免傲氣,需要再磨礪磨礪,先讓他到國子監學習。
這一切都落在了副考官工部侍郎張毅的眼中,隨即便去報告給次輔孫一鳴,孫一鳴一聽,很快就總結出了一個中心,張振義不讓秦少遊中第,兩個基本點,一張振義也看好秦少遊,說明此子果然有才,二,我們的機會來了。
什麼傲氣不傲氣,可以慢慢磨礪,但是人才是不能讓埋沒的,秉著這個信念,孫一鳴第二天便去校卷現場,從亂紙堆中找到了秦少遊的卷子,故意生氣說此子這卷子這麼好,你們怎麼判的卷子,交給了主校卷官便是吏部尚書王朗,當然生氣是做給別的校卷官看的。
王朗自然也大為讚賞,並且交給了別的校卷官看,這文章確實寫得好,別人想要反對也沒有理由,這件事情就這麼敲定了。
官員鬧鬧騰騰,秦少遊那裏卻悠閑的很,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卷子一隻腳差點踏進了鬼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