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對立的人,自然就有牆頭草,每天都觀望著朝堂上的風向,堪比中央氣象站。隻是更為驚奇的是,朝堂上的兩派戰鬥了十幾年依舊是分庭抗禮,不分伯仲。皇帝陛下的態度更是讓人難以啄米,張振義名為首輔,但是次輔孫一鳴卻也受到陛下的重用,而這兩個人分別代表著南黨和北黨。
這就和學校爭生源一樣,朝廷需要新鮮的血液,這些黨派自然也是需要新鮮的血液的,所以每年的會試,那是爭香鬥豔,百花齊放,熱鬧非凡,雖然有像秦少遊那樣前車之鑒不去拜訪高官的,但是大部分還是會去拜訪高官,若是能夠成為一些大人的門生,那麼這以後的日子想來也不會太難,況且這原本就是慣例。
朝堂上論的是什麼?資曆。
什麼叫資曆,那就是你是幾年的進士?這叫以長論輩,不是按照年齡來的。你是誰人的門生?這叫後台。你是哪裏的人?這叫朋黨。
孤掌難鳴,高官們都會有自己的力量為後盾,這就是門生。
尋找優秀的門生,在會考之前就成了高官們的當務之急。
所以,王朗看中了秦少遊,而且對他很好,隻是,之後得到的消息,他就遲疑了。
消息是,秦少遊去拜訪了當朝首輔。
這是一個很不好的信號,因為王朗是南黨,自然是不願意看著秦少遊投靠北黨代表張振義。
南北之分,自古以來是從秦淮河為準,關鍵秦少遊少時是安徽人福州,這麼個不南不北的地方,又在南京城長大,南京城的人,有支持北黨,有支持南黨的,不僅是因為這麼個地方有秦淮河,你讓他怎麼分南北,難道要半分北城南城?
而且,南京是第二國都,人南京城的人還不一定看得起北京城的人,北京作為國都才多少年歲,南京城可是有曆史的,關於南京城的詩歌都比北京多,對於北京人來說,南京城的人傲。這就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和上海。
所以秦少遊的身世不好分南北,那就隻能看他支持誰了,但是這個秦少遊不僅拒絕了自己結親的意圖,第二日便去拜訪了當朝首輔,這不是明擺著是支持北黨嗎?
是以,當次輔孫一鳴問起王朗當初說的看中了一個少年是誰時,王朗卻是搖了搖頭,有些憤憤不平卻也無奈的實話實說,看錯了。便說了說秦少遊的情況,隻道,此少年此次文章必中,但是卻不能讓之中第,或者安排到後麵幾名。
這裏來小小的說一下古代的科考製度,1.院試。這是地方的基層考試,也是科舉預備考。它又分童試和院試。童試合格後再參加由皇帝派往各地的提學官主持的院試。院試三年兩次,在童生中考選出秀才來,及格者才具備參加鄉試的資格。
2.鄉試。省一級的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即子、午、卯、酉年的八月在各省省會舉行,故亦稱“秋闈”,考試分三場。三考中試者稱“舉人”,故亦可稱為“老爺”。鄉試的第一名稱“解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