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8章 東林降清(1 / 3)

(上一章末尾已修改為新內容,大家稍微看一下,不然連不上)

成安伯郭祚永(始封郭亮,靖難軍功封侯爵,世伯爵),東寧伯焦夢熊(始封焦禮,軍功封爵),寧晉伯劉光溥(始封劉聚,軍功封爵)。

崇禎前後總計收拾了一公、三侯、四伯,八個人,或者說八家勳貴,光抄出來的金銀折合便近三百萬兩之巨,其他珍寶及房契、田產另算。

勳貴們想要反抗都不可能,其一,趙之龍的人馬根本打不過黃得功的勇衛營,連招架之力都沒有。

其二,剛剛調任南都兵部尚書的史可法完全是忠於崇禎皇帝的,也不會坐視出現南都部曲發動叛亂之事。

其三,守備太監韓讚周在迎駕當日便投誠崇禎皇帝了,交出所轄廠衛權力,以示忠心不二。

如此一來,勳貴們連折騰的可能都微乎其微了,勝算更是無從談起了。

按照那逆子的詭計實施,果然打得勳貴措手不及。

拿到了大量物證之後,其他人想要為其開脫解圍都不行了。

見到初戰告捷,崇禎順勢便開始大肆整飭南都六部,並組建內閣。

由於某逆子說了錢謙益後來的經曆,導致這位東林之首在崇禎心裏的地位驟降。

但好在有瞿式耜這個被某逆子評價頗高的學生來給老師兜底,本著試一試的原則,崇禎也就姑且讓瞿式耜當一段首輔,查看其能力。

鑒於錢謙益在東林裏的聲望,便命其擔任翰林院掌院,如此安排,也算是知人善用了。

按照既定標準,內閣是要安排五個人的,而且是由臣子推選,天子欽定而成。

但鑒於那逆子都可以控製內閣人數,就弄個兩個人應付了事,其中一個還是準國仗,崇禎也就不會將內閣成員一次充滿了。

首輔為瞿式耜,次輔為高弘圖,兩個位置給當代大儒劉宗周與知兵的袁繼鹹預留,餘下一個視具體情況而定。

讓東林之人來當首輔,這算是給足了東林的麵子了,錢謙益也有了不錯的差事,再鬧騰便是過分之舉了。

南都官場被崇禎整飭了一番,看似雨過天晴,實則暗流湧動。

官吏,特別是能參加廷議之人被分為四類——即東林、複社(幾社)、北官,南官!

六部尚書加侍郎合計十八人,跟隨崇禎移駕南都的北官便占了九人之多。

東林僅有兩人,即刑部左侍郎侯恂與吏部右侍郎張瑋。

複社有三人,吏部左侍郎張肯堂、禮部右侍郎張溥、刑部右侍郎張采。

“南官”即非東林與複社或浙儻,卻為南人,且非隨駕而來,有兵部尚書袁繼鹹、工部左侍郎薑曰廣、戶部尚書鄭三俊、戶部左侍郎萬元吉這四人。

人數雖然也不是很多,但全都是讓東林羨慕嫉妒的肥差,若是攻擊不成,便要努力拉攏,以對抗規模龐大的“北官集團”。

這個集團當初在皇帝與太子發生爭執之時,都站在崇禎這邊,為了隨駕,不惜丟官,崇禎自然視其為嫡係,到了南都之後,便會竭力安排新差。

除了安排在六部的九個人之外,還有大理寺卿成德與都察院左都禦史陳泰來,這樣七卿(六部尚書加左都禦史)就占了五個(刑部尚書傅冠、工部尚張慎言、吏部尚書孟兆祥、禮部尚書倪元璐、左都禦史陳泰來)。

即便在對某個議題相持不下,用投票方式進行表決,憑借六部裏的九位近臣,也能取得半數票數,隻碼不會輸掉。

崇禎將某逆子的套路給學去了,弄不過某逆子,還弄不過東林?

那幹脆直接退位,在南都頤養天年算了!

根據廠衛所探得的情報,東林上下雖然對如此分配表示不滿,想要增加在六部裏的職位數量。

都說“強龍不壓地頭蛇”,這條強龍剛過江,先抄了勳貴的家,又將東林麵前的“半鍋肉”給奪走了。

但由於瞿式耜謀得了首輔一職,暫時東林也不便也不會立即發難,還要打算趁機拉攏朝廷裏的南官來對抗北官。

這還是錢謙益的功勞,安撫住了眾人,理由很簡單,陛下移駕南都,眼下鋒芒畢露,東林奪權當須從長計議,切不可操之過急。

錢謙益舉了複社張溥、張采二人的例子,這兩位就很會審時度勢,花了四十萬兩銀子買到了兩個侍郎的差事。

名義上當然不是買官,而是恭賀陛下移駕,算是作為臣子的孝敬之禮,但買賣雙方對這筆款子都心知肚明。

原本二人是想買個尚書的,可惜都被皇帝提前安排完畢了,隻能退而求其次,不過也算是得償所願了。

相比之下,東林所得到的五個肥差沒花一兩銀子,這還有何不滿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