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真跡(2 / 2)

不過,就算林雙鶴認同楊龍的能力,認同楊龍的觀點分析,但他並不認同這貼《上陽台帖》就是真跡。

隻聽他在接著道:“楊先生,我雖然十分認可你的觀點,我也希望這貼就是李白的真跡,但你的鑒解,並不能完全證明這貼就是李白的真跡!”

他指出:“此貼的紙張確實是唐代盛行的硬黃紙,但這也不一定就是李白的真跡,很可能是後人冒用李白之名,使用硬黃紙這也的老紙做舊,而造出來的。畢竟用老紙做舊,這是古代字畫常用的造假手段。”

“宋徽宗等饒收藏印章也確認是真無疑,但這也隻能證明這貼《上陽台帖》所作出來的時間,發生在北宋末年之前,而那時候距離李白的時代,已經有兩三百年的曆史,又經曆五代兵亂,李白的真跡恐怕他們也未必就見得。”

“對於書法本身的見解,我是這麼看的,在李白自被賀知章奉為謫仙人開始,便名冠當世,為一時所崇,且唐代並不同於宋代重文輕武,文人羸弱,劍多隻是文人觀賞配用之物,唐代文人大多允文允武,上馬可治軍,下馬可安民,更有一腔報國開疆之心,便是放在宋朝,兼得豪邁、文采、書法、劍術四者之人,出名絕世者,就有蘇軾、陸遊、嶽飛。”

“結合之前的紙張與收藏印章之證,我的看法是這帖《上陽台帖》,不一定是李白的原著,很有可能是一位在北宋末年之前,就崇拜李白又與李白一樣有懷才不遇際遇的唐代文人,憂悲自身際遇,便臨摹李白真跡寫下了這帖《上陽台帖》。”

“畢竟,硬黃紙因為其透明性好,在唐代常作為臨摹之紙也是常用之物,雖然這帖《上陽台帖》不是李白的真跡,但也是算得上是一件古仿古的舊物,不知楊先生,認為我這看法如何?”

“不對,這並非是臨摹之帖!”

楊龍斷然否定道,“這真是李白親筆手書!”

他指著書帖上的文字:“臨摹之書,為了使自己的字分毫不差,完全再現真跡原貌,臨摹者一定會用細筆,細工慢磨,這樣做字跡雖然高度還原,但墨色輕重定然不一,而且臨摹者也不能百分之百還原其貌,筆劃線條粗細程度定然會有不同。”

“如果是臨摹貼,這書帖上的線條粗細、墨色輕重程度,定然不同,也會多少有些斷斷續續的,可這書帖筆劃線條非常流暢,一氣嗬成,言之行雲流水也不為過,顯然是一筆寫成,怎麼可能是臨摹貼?”

聽著楊龍的話,林雙鶴頷首點頭:“楊先生目光如炬,這倒是我失察了,不過這也隻能明這帖不是臨摹帖,而我認為的李白崇拜者,以熟悉李白的筆風效仿,還是成立的!”

“這也不對!”

楊龍再次發笑,一臉的高深莫測,更讓林雙鶴和趙文博兩人,豎起耳朵,想聽他還有什麼高論。

“若這帖是後人假李白之名所書,那為何宋徽宗等人還會題簽、蓋印呢?”

楊龍反問道,“你們可別忘了,宋徽宗並非沒有收藏過李白的真跡,故宮的那件就是宋徽宗收藏的李白直跡!”

“作為一朝皇帝,若是自己收藏到了贗品,還是一件與真跡雷同的贗品,你們認為宋徽宗當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