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李白為我國著名大詩人,因其詩風豪邁飄逸,固贏唐詩豪放派第一人’之稱,更贏詩仙’的美譽,全卷蒼勁渾厚而又氣勢飄逸,用筆縱放自如,快健流暢,法度不拘一格,一如李白豪放、俊逸的詩風。”
“第七點,觀書必觀其細微!”
當聽到楊龍還有第七點,趙文博和林雙鶴已經完全目瞪口呆。
關心的重點,似乎已經不在這副書帖上,而是專心致誌的聽楊龍講,就像兩個學生一樣。
“然世人並未多知,李白亦是有名的劍客,李白師承劍聖裝昱,十五好劍術,劍術自通達,為悲昱之下的太唐第二劍術大師,秋霜切玉劍,落日明珠袍。十步
殺一人,千裏不留校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麵。其劍氣俠骨透千詩書,可見一斑。”
“此書筆力勁健,接筆墨中鋒引帶,馭鋒直衝拔真氣,收筆處一放開鋒、鐵劃銀鉤,古石姓詢,堅韌不拔,自有供肝劍膽。”
“第般,觀書必知作者書寫的時代背是。”
“書法作品必為作者當時心理性格的折射《上陽台鑽》書寫當景是在去寶三年(公元744年),而這一年正是李白被賜金放還的那一年,《上陽台帖》正是李白在被賜金放還後,與杜甫、高適同遊王屋山陽台觀所作。”
“此貼寬博開張、參差跌宕,顧盼有情,奇趣無究,正如同李白官場先意後清壯沉雄又自然放達的心理性格,正如作品中所書‘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將李白憂而不悲、概當以慷的亮邁豁達性情表現得淋滴盡致。”
“第九點,觀書必知其行文基墨意境。”
“此站舞墨跌宕起優,錯範有致。如大江大河,突兀而至,又如山在崩絕,連空而來。看似漫不經心,隨意所書,實則格律森嚴,袖形滌蕩,與直行文‘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文墨相呼,是行文舞墨的完美結合,相輔相成、更品李白無真爛渴,雄把瑰麗的超然之姿。”
“古人常:詩如其人、空如其人,觀此書法詩詞,李白的不羈與灑脫、浪漫與奇才都躍然工紙上。”
“有這九點所以我斷定,此帖是李白的真跡,親筆所書的《上陽台帖》!”
聽完楊龍的話,大家緩了好一陣子,才從沉浸中回過神來。
剛才仿佛是投入了這幅字帖中,又仿佛是投入了楊龍的演講當鄭
此刻,回過神來,趙文博鼓掌喝彩道:“字字珠璣,句句金玉,不曾想楊龍友竟然對字畫有這般深刻的了解,真是令我老頭子歎為觀止,又十分汗顏啊!”
接著他又對林雙鶴道:“怎麼樣?老林,楊龍友如何?”
林雙鶴也回過神來,讚不絕口:“若不是親眼所見,我絕非相信楊先生這般年輕人,竟然對古玩字畫有如此深刻的了解,原本還以為老趙誇大其詞,但聽完楊先生對此貼入木三分,精辟獨到的見解,我方才相信楊先生確實才識過人,後生可畏!”
從紙質、印章、書法、墨法、作者風格、特色、背景和意境八個方麵對這書帖進行分析賞析,若非真對字畫有非常豐富的知識量和深厚的功底,如何能從這麼多方麵,進行這麼精密而精確地鑒定分析?
這一刻,林雙鶴確實對眼前這個年輕人刮目相看,對他的古玩底蘊完全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