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回 染有生死,淨無諸佛(2 / 2)

普雅心中淺動,眉目間起了一痕略略的潤澤,她徐徐含笑:“我想,我明白了。”

法度轉目顧她一眼,亦含笑淺淺。

轉而,普雅娟秀的眉目間又起了略有黯淡的一顰。

這情態被法度收在眼底,忙問她可是身子又有哪裏不適?

普雅搖搖頭,美麗的軟眸中黯淡與苦澀絲絲縷縷融化開:“我隻是想著,出世歸於虛空間的、了脫生死苦厄與諸多痛苦的佛,為什麼可以永遠保持著無極的快樂與清醒的智慧。而我們這些芸芸的蒼生、何其渺小的凡人,又為何會有那諸多的苦楚,苦苦輾轉、死死煎熬,終究不得一個解脫!”

法度感知著普雅的心緒,他忽而有一種抬手去撫平她眉目間一痕怨惆的激動!但是這激動被他按捺住了,他到底沒有這樣去做。

他不斷的在心底裏詠念著心經一段,靜心凝神,壓製住波瀾動蕩的心海。頷首再抬時,冷靜與莊嚴之相自成:“劫緣之間、命途千裏,依識染、染有生死,依智淨、淨無諸佛。”淺頓又道,“一切自有有為法,因果的締結與應證,從來都是一瞬間看似無心的一個舉止、甚至一記眼神……”尾音不由被扯的極是輕飄,他喉結微動,轉而緘默。分明是一句智慧的闡述,卻為什麼放於此時此刻,怎麼都覺的自這之中平添若許別樣的味道!

“依識染”,凡夫依八識,染著五欲。“依智淨”,佛依四智,住清淨法中。

“染有生死”,眾生依識而住,隨境貪染,流轉生死,是染汙法。“淨無諸佛”,佛轉八識成四智,清淨法中不增不減、不垢不淨,故“無諸佛”。

八識乃是佛教唯識將一心分成八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四智乃是四種如來的智慧,即: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

依識染,染有生死。是指凡夫俗子。

而依智淨,淨無諸佛。是指佛陀菩薩等一切了脫生死、得大徹大悟大智慧者。

……

一葉綻放一追尋,一花盛開一世界。沙裏世界花中天堂並不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傳奇,隻要有心,隻要有那一念清淨無染之大願力,世間一切何愁不隨心?一切世間又何愁不清淨?

一念遊遍虛空法界,從一個世間至另一個世間,念念皆淨土、念念皆地獄!本就無定論、無所謂實也無所謂虛,善道與惡道存乎在爾心。

於這紛噩之世間守住自性,又以自性的清淨而無所謂紛雜亦或者渾噩。這是一種極大的智慧,卻也是一念知“空”中,極簡單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