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再歸舊都(1 / 2)

上兵伐謀,攻心為上,攻城為下!

漢軍散布的言論是當今天子的言論,錯對並不是普通士兵能評判的。但關內的士兵確實有許多人對劉琦有感情,甚至很多人都對並州將士心存感激。救命之恩實打實地擺在那兒呢。

最關鍵,當兵吃餉,為主征戰吧,他們其實也沒有什麼選擇權。吃誰的便為誰賣命唄!但勸降書中提到的穀城、河南二城被破卻是關鍵中的關鍵。都沒得吃了,誰還賣命呀?

穀城離魏關不過十餘裏,是事實還是謠言很快便會被證實。

雖然李緒下令“散布謠言者,立斬!”並且殺了不少兵士,卻依然無法阻止主降的情緒在魏關內漫延。

有些事,處理不當,越想製止便越會惡化。

就象魏關此時的情況一樣,一開始隻是三倆士兵之間的嘀咕,被李緒殺了幾個人後便成了“莫須有”了。越怕越是會發生!表麵上談論的人是少了,但對劉琦的信任,對曹魏的反感情緒卻越來越濃了。現在已經是整個行營整個行營的密謀造反了。

不僅僅是士兵,還有許多河南本土的將校。

甚至還有幾個軍事主官。

董衡董超兩兄弟就是主降一派,他二人本是西漢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義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的後人。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係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張為武帝所采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二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製神學體係。

雖然董仲舒的後人沒有什麼出色之輩,但憑借董仲舒留下的功績,河北董家一直活躍在長安至雒陽一帶的政治權利中心周圍。也就是說董家世代遵循祖先的教誨,重儒道,忠君愛國的思想一直根深蒂固。以前曹操統治河南尹,但一直以獻帝之名,高舉漢旗。

可現在不一樣,曹操稱王,公然違背了高祖定下的規矩,這在天下儒生的心中就成了大逆不道,人人得而誅之了。所以劉琦的討曹檄文公告天下後,雖然很多人還是不願意相信曹操謀害了漢帝,但總是給天下士子心中留下了一個結。

在很多人心中,皇室之後的劉琦稱王稱帝都比曹操稱公能接受。人劉家人再怎麼鬧這天下還是大漢的天下,自己還是大漢的百姓。你讓人去了漢名稱魏人,這不是等於亡國之奴嘛?

當許都替代了雒陽,當河南尹變成了河南郡,這裏有許多人其實心裏就不再向著曹操了。他們所期望的依然是那個大漢帝國。縱然它曾經很頹敗。

但是董衡、董超雖然在李通手下為將,卻並無多大實權。

就算是想反曹也沒那能力和實力。

有賊心沒賊膽。

凡事都需要一個契機。有劉琦的勸降手為機,二人私下一合計,便覺得現在是最好的時機。於是打定了主意,拉攏成何,曉知以理,威逼利誘,達成統一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