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無計相回避(3 / 3)

秦賦渝說:“你所說的隻是世俗的見解。普通民眾隻是一味地沉溺於習慣世俗之中,而書呆子又總是拘泥於書本上的東西,這兩種人,他們隻能謹守職責,遵守法令而已,不能和他們一道謀長遠的事業,建立開創之功。

而且三個朝代雖然服裝不同但卻能統一天下;政教各異卻能治理好國家。聰明人製訂法令,愚蠢的人被法令製約;賢達的人改革習俗,而愚笨的人卻拘泥於舊風陋俗。

因此那些受世俗禮法製約的人,沒有必要和他們交流思想;那些拘泥於舊風陋俗的人,沒有必要向他們說明你的意圖。

所以習俗隨時勢而變,而禮法和這一變化了的習俗相統一,這才是聖人治國的根本原則啊!接到國家的政令就馬上行動,遵守法製而拋棄個人私念,這才是老百姓的天職。

真正有學問的人能聽從意見而改變觀點,真正通曉禮法的人能跟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因此為自己著想的人不會兼顧他人,要改變時勢就不能完全效法古代,您就放心吧!”

趙造也去勸諫秦賦渝,他說:“不竭盡忠心,知而不言,這是奸臣一樣的行為;為了私利去欺騙君主,這是有損於國家的做法。犯了奸佞罪的人處以死刑,危害國家的人誅滅宗族。

這兩點是上古聖王製定的刑法,也是作臣子的人所犯的最重的罪。我雖然愚笨,但願盡自己的忠心,絕不逃避死亡。”

秦賦渝說:“毫不保留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而不加任何隱諱,這就是忠臣;不阻塞言路,虛心接受意見,這就叫明主。

忠臣不畏懼危險,明主不拒絕臣子發表意見,您就坦然地說吧!”

趙造說:“我聽說過,聖賢之人不去變更民眾的習俗而去教化他們,聰明的人不改變習俗而治理國家。

根據民意進行教化,不費多大力氣就能收到成效;根據不同的習俗治理國家,考慮問題簡捷方便,做起來容易見到效果。

現在皇子您改變原來的服飾而不遵循習俗,改穿南漢服而不顧世人的議論,這不是按照禮儀法則教化民眾的方式。而且穿著奇裝異服,會使人心思不正,習俗怪僻會擾亂民心。

所以做皇族的人不應去接受奇異怪僻的衣服,中原地區的人民不應效法蠻夷的生活方式,這不是按禮法要求來教化百姓的途徑。

況且遵循以往的法令不會出差錯,按照舊有的禮節行事就不會生出邪念。我希望您慎重考慮這件事情。”

秦賦渝說:“自古至今,習俗都不同,我們要效法哪一個時候的呢?帝王的禮法也不是世代相承的,我們要遵循誰的禮法呢?對民眾隻是進行教化,而不誅殺;雖然有了死刑,但並不誅連妻子兒女。到了三代聖王時,就觀察當時的形勢來建立法製,根據具體情況來製定禮俗。

法度、政令都因時製宜,衣服器用都方便使用。所以治理國家不一定要走同一條路,隻要對國家有利,不一定要效法古代。

聖人的出現,不是因為互相承襲才統治天下的;兩朝的衰亡,不會因為改變禮法而不滅亡。這樣說來,不沿襲古法,不一定就要斥責,謹守舊禮陋俗也未必值得稱讚。

再說,如果服飾奇異就會使人心思不正的話,那麼最遵守禮法的西樓就不會有行為怪僻的人了;如果習俗怪僻就會使民眾變壞的話,那麼吳、越地區就不會出現出類拔萃的人才了。

所以說聖人把便於穿著的叫衣服,把方便行事的就叫教化。行為舉止上的一些禮節,服飾上的規定,隻是用來讓普通百姓取得一致,而不是用來衡量賢明與否的。

因此,聖明的人能適應任何習俗,有才能的人能緊隨時勢的變化。有句諺語說:'按照書本來駕車的人,就不能充分發揮馬的實際能力;采用古代的禮法來治理當今的國家,就不能符合當今社會的實際。'所以,遵循現成的製度建立的功業不可能超過當世,效法古人的作法,就不能夠管理好現在的國家。您還是不要反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