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無計相回避(2 / 3)

現在你卻舍棄這些優秀文化,因襲落後部族的服裝,這是改變傳統教育方法,更新古代的道德準則,違背眾人的心意,從而使學習的人背離了先王之道,拋棄了中原的先進文化。我希望你慎重地考慮這件事。”

王孫?

把秦子成的話報告給秦賦渝。秦賦渝說:“我就知道王叔反對這件事。”

於是馬上就去秦子成家裏,親自向他闡述自己的觀點:“大凡衣服是為了便於穿用,禮製是為了便於辦事。因此聖賢之人觀察當地的習俗然後製定與之相適應的措施,根據具體的情況來製定禮法,這樣做既有利於民眾,也有益於國家。剪掉頭發,在身上刺花紋,兩臂交錯站立,衣襟向左掩,這是甌越人民的風俗。

染黑牙齒,在額頭雕畫,頭戴魚皮帽子,身穿縫紉粗拙的衣服,這是吳國的風俗。

禮製和服飾雖然不同,但求其利國便民卻是一致的。因此,地方不同,所采用的器物就不一樣,情況不同,使用的禮製也有所改變。

因此,聖賢的君主隻製定有利於百姓的政策,但並不統一他們的器物用度;如果可以方便行事,禮製完全可以不相同。

儒生雖都師從同一老師,可是傳下來的禮法卻各不相同;中原地區風俗相同,但各國的政教不同,更何況地處偏僻山區,難道不更應該考慮便宜行事嗎?

所以說對於風俗禮製的取舍變化多端,即使聰明人也無法統一;不同地區的服式,即使聖賢君主也難以使其一致。

偏僻的地方人們少見而多怪,孤陋寡聞的人喜歡爭辯,不熟悉的事情不要輕易懷疑,對和自己不同的意見不非議,這才是無私地追求真理的態度。

現在王叔您所說的是有關適應風俗的意見;我所說的則是如何改變舊的傳統。現在,我國東麵有黃河、漳水,是和南漢國、中山共同擁有的邊境,但卻沒有戰船守禦它。從常山到代郡、上黨郡,東麵與南漢國和東胡接壤,西麵與西樓國緊緊相鄰,但我們沒有騎兵部隊防守。

所以我準備製造戰船,招募習於水戰的居民,讓他們來防守黃河、漳水;改穿南漢服,練習騎馬射箭,防備與西樓國的邊境。從前簡子不把自己限於晉陽和上黨兩個地方,襄子兼並了戎族和代郡,以抵禦胡人。

這些道理不論是愚笨之人還是聰明之人都明白。

過去,中山國依仗西樓國強大的軍隊的支持,侵犯掠奪我國的土地,擄掠囚禁我國的人民,引水圍灌鄙城,假若不是祖宗神靈的保佑,鄙城幾乎被攻破。

先帝對這事非常氣憤,直到今天,他們的仇怨還沒有報。現在我們推行'南漢服騎射'的政策,從近處說,可以扼守上黨這樣形勢險要的地方;從遠處說,可以報中山侵略先帝的仇恨。

可王叔您卻偏偏要因襲中原的舊俗,違背簡子和襄子的遺願,憎惡改變服式的做法,卻忘記了國家曾遭受的恥辱,這決不是我期望您做的啊!”

秦子成聽了,對秦賦渝大禮參拜謝罪,他說:“我太愚蠢了,竟沒有體會到你的良苦用心,所以才冒昧地說了一些世俗的言論。

現在你想要繼承簡子、襄子的意願,實現先帝和遺誌,我怎麼敢不服從命令呢!”秦子成又拜了兩拜。於是秦賦渝就賜給他南漢服。

趙文勸諫秦賦渝說:“農夫辛勤耕作以供養君子,這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愚笨的人表達意見,明智的人加以決策,這是處理問題的方法;做臣子的不隱瞞自己的意見,做君王的不阻塞言路,這是國家的福分。

我雖然愚笨,但還是希望竭盡自己的忠心。”

秦賦渝說:“替別人著想的人不應該過分苛求,竭盡忠心的人不能指責他的錯誤,您就直言吧。”

趙文說:“適應時勢順從當地民俗,這是自古以來的法則;衣服有一定的款式這是禮法的規定;遵守法紀,不犯錯誤,這是老百姓的職責,這三個方麵,都是古代聖賢的教導。現在皇子您對這些都棄之不顧,去改穿遠方南漢人的衣服,改變古代的教化,改變古代的章程,所以我希望皇子認真地考慮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