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真大為滿意,端盞一飲而盡,隻覺腹中暖融,心頭也是大寬,笑道:“如此就有勞史君了!”
“他”這一笑,如春花初綻,豔光逼人,史萬石心頭不禁一跳,忖道:“怪不得人家說但凡天下之美,都是男子遠勝女子。便是那些鳥獸蟲魚,譬如雉雞虎豹,也是雄性美過雌性。依我所見,那女郎固然美貌,但眼前的董真,還有那位何晏,隻怕也不下於她呢!可惜,我采豔已久,卻終是沒有遇到這樣出色的男子!”
轉念又想:
“不過,無論男女,若是講究個傾國之姿,隻有三分是來自容貌,倒有七分是緣因氣度。他們俱是出身世家,心性見識,都要遠勝常人,自然如鶴立雞群,鳳棲雀巢了。不過,出色的世族女郎,或許會因時運不濟,家傾族頹,輾轉於江湖風塵,甚至淪為賤籍;但出色的世族男子,即使家族敗落,也可投奔各地諸侯,謀個一官半職,又怎會淪落到供人賞摘美色的地步?說起來,這世道對於男子,終究是要寬容得多。”
遂定了定神,也舉盞賠笑道:“阿史願為董君所驅,萬死不辭!”
“阿慧,益州那邊,是否重視上元節,更甚過春節?”
董真踏入濯龍園宅第的後堂,崔妙慧正端坐案後,認真察看麵前的一堆竹簡帛卷,聞言便抬起眼來,應道:
“史萬石要將手頭的婢伎美人,都在上元節前送到益州?”
“阿慧果真慧矣,”董真微微一笑,也踞坐在她對麵,道:“史萬石正有此意,故此我才來請教阿慧。”
她在另一個時空時,也知道春節是自古以來便有的節日,早在舜帝時便已有了,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端。及至到了漢朝,稱為春節,更是一年中最為隆重的節日,官員可有長達七十六天的休沐假期。然而聽史萬石方才的話語意思,似乎這些婢伎們會在路上度過春節,卻一定要趕在上元燈節也就是元宵節之前到達益州,似乎上元節比起春節來更為重要,才有此一問。
崔妙慧放下手中竹簡,拿過一旁爐上溫著的茶壺,親自為其斟了一盞茶湯,解釋道:“前朝明帝時,明帝崇佛,佛教又有在正月十五燃燈供佛的規矩,所以明帝朝時天下城郭在正月十五這一天,都是張燈結彩,且當晚不施行宵禁,燈火通明,整夜不熄。士人庶民、男婦老小,俱都一齊走上街坊看燈,更有百戲雜耍、諸般商貨也真趁機出現在街巷之間,十分熱鬧,真正是普天同慶。因這一日要吃糯米粉撚成的元宵,故也稱元宵節。
不過上元燈節這個名稱,說起來與天師道也脫不了幹係。道教習慣上將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稱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稱為下元節。這三元分別對應了道教所認為的天、地、人,上元為天官執掌,天官喜愛熱鬧,所以才有張燈的習俗,又稱上元燈節。
益州在巴蜀一帶,天師道在那裏極為興盛,連二十四治中的陽平治也在漢中,佛教倒是影響不大。因了這個緣故,在益州之地,正月十五都稱上元燈節,也比別處的更加熱鬧,有上元節鬧燈的習俗。”
她臉上露出向往的笑意,又道:“我幼時曾聽族中長輩們說,當初清河崔氏有一支,也是遷往益州如今的治所錦城的。早些年還有往來,我的一位表姑,小時還跟著長輩們去錦城走過親戚。恰逢著上元燈節,那時錦城還不是益州的治所,然城中富庶,人煙繁密,街兩邊全是各色花燈,且為爭奇鬥豔,皆用的是絢麗的綃紗錦綢所製,經燭火一映,流光溢彩,宛若身處仙境一般。隻是後來,”
她笑意之中帶上了嘲諷:“錦城那一支崔氏,因族中沒有什麼俊彥之才,也未能出仕作官,後來聽說是成了商戶,漸漸淪落,清河崔氏深以為恥,故此從來不向人家講起還有這一支族人在錦城,自然我們也再沒有去走過親戚。上元燈節的輝煌,亦隻能在表姑的回憶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