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引進秭歸橙,技改新品種(3 / 3)

“好事啊!他來白池村走對地方。年輕人坐機關浪費青春,這代大學生從小都生活條件好,吃苦比較少,是該下農村改造思想,鍛煉能力。”鄒林音笑道。內心還在為燕妮憂愁,大學生都來農村,你文化淺將來怎以養活自己。

陳水典附和,“鄒老師說得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農村娃上大學未必非呆在城市創業,他回鄉當村官,咱也可以退休了。年輕人有知識文化。有理想肯定會給白池村帶來發展機遇。”

“陳書記你想退休還早呢?剛子今年畢業工作不好找,沿海企業關閉,他合計再三準備回來搞養殖。我到城裏找相關單位谘詢,正好江州市招大學生村官,近水樓台先得月我找他們要了指標。全市每個建製村都會派大學生來鍛煉,正巧有他機會,我催他去考試,嘿,還真成了大學生村官,工資由縣財政發。”陳水平得意地說。

有人說他積德,紮根農村服務鄉村教育培養的兒子有出息了。農村這碗飯不好吃,或許若幹年他又要離開這個村莊。鄒林音不悅:“現在政策好,城裏機會多,有能力的可以去創業;退一步說你進城無依無靠難成大事,還不如退回農村搞創業。是金子到哪兒都會發光。”

陳水平伸大拇指稱讚:“鄒老師邊話我愛聽,以前我在縣城教書,生活並不寬裕。工資還常被扣,回村裏辦學校,政府扶持,工資一分不少發給我。同時教書之餘,我還種地養豬,每年收入不比那些同事少。本來想給兒子在城裏買房,他不樂意,非要回來創業,還讓我把錢給他。”

“剛子有出息,陳老師往後還要享福啊!”陳水典說。

白池村要來大學生村官,一下子轟動巫龍鎮。連鎮裏幹部如坐針氈,他們平庸地上班,大學生畢業下基層重走知青路令在崗者不敢懈怠。首批試點的有三個村官名額,陳是回白池村當村官,史紹峰到七星村,盛斌分在巫龍鎮政府,若幹年之後,他們的成績在巫龍鎮有了分曉。對於陳誌剛到來,鄒林音不覺得意外,他認為大學生村官到來為農村注入新觀念新活力,農村領域太少,有創業精神,創新能力的人,如果他老了,誰來接管她傳承柑橘嫁接技術。

說到這門技術,韓文祥當初準備到產權局申請專利。由於我國專利技術針對工業領域開放而農業領域鮮有成功申請保護的。從而造成技術一出現,模仿一大片。好多人一溜煙把他們技術當作論文出版謀利。最後有技術的人清貧一生,不學無術,剽取他人成果的人搖身一變成了農業領域的專家教授。

韓文祥對此感觸頗深,當年他把自己成果發以省城,雖然榜上有名,遭人陷害,被迫出走。後來別人改了論文名字。加上科研單位的公章,轉眼六年,那些東西成了他人的學術成果,來峽江隻能以文字形式保存下來。

陳誌剛主動登門拜訪韓老師向他討教農業問題,韓老師告訴他農業前途光明,回農村是不錯的想法。個體創業隻能小富,若想比別人更有規模經濟必須走集體合作道路,分工協作才有效益。

“這個是十年前你成立的專業合作社麼?”陳誌剛回憶當時情景,村裏成立合作社國家還補錢。“現在走這條路可行嗎?”

“我國國情決定,必須走農業合作化道路,剛子,好好把握這個時代賦予你們的使命。改變農村積貧積弱的現狀。”韓文祥語重心長地說:“未來農村需要有文化有遠見的年青人建設新農村,雖說城市化趨勢不可逆轉,但是農村同樣重要。要愛護祖先為我們留下的美好河山,美麗鄉村。文化之根在農村無論你走得再遠,你也會在某個時候想回到鄉村尋找失去的美。讓出門在外的遊子記得住鄉愁。”

“我懂了,之所以選擇回來創業還是受你影響。當年你說了人無我有這話,找工作時我發現自己缺少別人具備的條件,同時我發現別人不具備的天賦。回來了我無怨無悔,相信美麗的小三峽有我陳誌剛施展才華,走向成功的道路,而且比同齡人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