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引進秭歸橙,技改新品種(2 / 3)

白池村會議開完之後,師徒二人,決定回秭歸一趟,重診故友。鄒林音知道韓老師舍不得他的柑子樹,在輪渡下船立後沿著老路到了吳家山。吳家山沒了往日的輝煌。政府仍將柑橘作為當地的農業支柱,不斷引進新品種擴大種植,不少柑農自育苗木,拿到市內換錢。對於枝條則不怎重視,賣給鄒林音價格不高。原因有二,枝接是有,他們會別人不會;二則枝條成長快,每年會從樹上剪掉不少,賣給她是廢棄物利用。

鄒林音一共買了上萬枝,包紮成捆,雇人送到船碼頭,然後和朋友道別她的離開和到來時香溪來說平淡平凡。她已不是當年時代弄潮兒,不是當年的萬元戶。如今時代財富成幾何倍增長,他仍上將柑橘作為安身立命的職業。農業領域已有無數個鄒林音堅守田野為農民增產增收獻計獻策,農村有了她們的到來,帶來農業新革命,新品種從農科院校來到農民種都是他們的功勞,農民有了她們這樣的引路人,增加了收入,增長了見識,領略了綠色革命的神奇。

走上這條背井離鄉之路,與當年吳家山冤案有關。賭博佬害了她的家庭,讓她徹底出走香溪過著漂泊艱難的生活。帶著女兒生活他鄉,遇到大事她還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用她的話說,她享過的福是其他女人沒有享受過的福,吃過的苦是其他女人沒有吃過的苦。如今她伯仍忙碌在柑橘世界為她鍾愛的事業奮鬥著。這些和名譽無關,她不在乎這個虛名。倒是韓老師挺在意自己的名節,他是體製內幹部退休。峽江十二年,本是他安享晚年的時刻,他是退而不休,八十歲了仍要打造晚熟柑橘基地。

峽江給他們施展技能的平台,在這兒有支持他的幹部,有擁護他的群眾,還有鄒林音這位能幹助手,使得他在職時想完成而沒辦法完成的事變成了現實。退休後沒人找他要政績,沒人找他要產出。好多事情他可以放心大膽地在種植戶果園試驗。成功了給農民分享他的技改成果,不成功無非重頭再來。

船抵達峽江港,已有幾位白池村民等候。他們打電話得知鄒老師要回峽江,迫不及待自發約到一路不幫忙。令鄒林音感到意外,往年都是她把苗子送到村裏,這回都自覺不碼頭。“你們等了很久吧!”

“就一會兒,我們知道鄒老師在路上辛苦,所以到碼頭接您。”陳水強說。

“我哪裏辛苦,你們種地的才辛苦。”鄒林音打趣他。這話確有道理,種地之人每天朝起而作,日落而息,農閑之時又忙著積換肥料為春耕或積收準備。鄒老師等人嫁接或者田間管理要忙一陣,大部分時間不算好累。勞動無貴賤,隻是分工不同而已,尤其是鄒老師她研究新品推廣上要動腦筋。有時候擔心農民不買賬她很惱火,當初進白當村不有農民說她是騙子,現在熟悉了成了大家的知心朋友。

按照約定時間,鄒林音來村裏嫁接,每接一棵樹做上標記,以防和其他老樹混種。她要事必躬行才有得,別人看著幫不上忙。有村民說:“鄒老師你一個人忙,不招學徒啊。”

“現在年青人吃不了這個苦,沒人願意學。”鄒林音回應。

“恐怕不是不願意學,是學不來。說話的是陳水平老師,他和堂客以前在城裏教書,回鄉探親看到村裏移民多,上學遠,好多學生輟學。最後和堂客商量拿出家中存款,四處化緣,最後在白池村建起小學,並請村裏德高望重的人擔任校長。因為他的 善舉感動了全村,所以他們到現在在當地說法還是有分量的。”我試過好多回,枝條綁上去,人走了它散了。就是沒有鄒老師幫的牢。

“陳老師說風涼話不是。你現在是桃李滿天下,我這門技術連我女兒燕妮都懶得學,跑到江州市裏去打工了。”鄒林音說,內心得意,因為她悟性好,成功實現“借母懷胎”嫁接法,其他技術員根本玩不轉。獨門秘訣她並沒有刻意留一手,嫁接辛苦,一般人不學。

陳水平連忙解釋,這技術活沒有基礎學不來,如果鄒老師有心在我們這片培養一批技術員,將來對峽江柑橘發展功勞至偉。“哪天開班,讓我家剛子也來學這個。”

“剛子是大學生,學這個埋沒人才啊?”陳水強接過話茬兒。

“哎!人各有誌,我巴不得他走出這個窮山溝。他呢,響應國家號召考個什麼大學生村官,說打算回白池村帶領大夥致富。我說你大學白讀了,你猜他怎麼說?他說韓老師是農業專家,鄒娘有一技之長改變了無數農民的命運。他也要做一名農業技術員為家鄉農民造福。”陳水平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