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武周的都城。
武琰的發跡地就是這裏,再加上自從司馬晉室南渡之後,這裏就是極盡繁華之地,其地位自不用多說。
上百年前,當眾多文官對武琰所選的國號,以及自己老祖宗的事情頗有微詞的時候,武將們也都沒有閑著。
他們諫言的方式就比文官們要直爽多了,都是直接在朝堂之上,額……當時武琰還沒即位,所以不算朝堂。都是在統一議事的時候,直接和武琰說:把都城的位置定得再靠北一點比較好,一是可以鼓舞前線士氣,更容易開疆拓土,二十江寧實在太多繁盛奢華,在這種地方弄錢行,但是做都城的話就不太合適了,還有就是其他等等一堆的理由。
他們雖是和武琰出生入死的大老粗,不過那說話的水平倒也還算可以。
武將們的諫言很快就傳到了文官們的耳朵裏,這一下可就炸了鍋。
什麼?開什麼玩笑?這裏可是江寧啊!這些個大字不識幾個的文盲丘八,知不知道什麼是十裏秦淮,知不知道什麼是王謝風流?有這麼好的地方不做都城,偏偏要去別的地方去聞那蠻夷惡臭?
所以為了保住這事,文官們在國號選擇上的問題就放鬆了許多。
之後的武琰壓力驟減,這才挑了個合適的機會將兩件事一起定了下來。
······················
陳稼作為武陵王的長子,曾經洛州城文武雙絕的文絕,來到江寧已經兩年了。
此時夜色漸深,身材修長,麵容沉靜的陳稼走出學宮回家的時候,並沒有選擇秦淮河畔那條路,而是在另外一側較為昏暗的巷子裏踱步回去。
今天學宮裏剛進了一批學生,年齡都不大,不過倒是都挺有禮貌的,對他這個偶爾過來上課的先生敬重有加。
陳稼過來江寧的原因,是因為兩年前有幾個文官聯名舉薦,說武陵王長子陳稼家世德望俱佳,為人端正,品行高潔,而且才學過人,是武周難得的國之棟梁。現在朝內多有舞弊越矩之臣,置王法百姓於不顧,危害社稷基業於私欲之中。然而言官諫臣多屍位素餐,毫無作為,正需要陳稼這樣的人入朝諫朝政之得失,察百官之優弊。
以父親陳觥的地位,陳稼本可以不用理會這種舉薦的,想要做官的話,完全可以依靠父親的蔭補出仕。所以隨便找個頭疼腦熱的理由不去,那也沒人能奈何的了。不過令那些文官都不敢相信的是,在皇帝看完舉薦,同意征辟的時候,陳稼竟然答應了,而且過去的時候還是拖家帶口。
對於這麼一個異姓王的長子,同時又是洛州城裏聲名顯赫的人物,來到江寧後,如果隻是給個諫官的話,那著實是有點太寒酸了。那幾位文官就又開始遞折子,請求給些學士之類的加官。不過最後陳稼倒是統一婉拒不受,理由都是景徽(陳稼字)年少,德望不足等等。
到最後也隻是在學宮那兒領了個教書先生的位子,沒事的時候就過來教教學生。
陳稼踱步回家之後,夫人徐氏早就準備好了茶水點心。
等到一切收拾妥當,二人閑聊的時候,徐氏道:“三弟的事情,二弟對相公說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