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二(2 / 3)

兩個人議論國家大事,談了好幾天,十分投機。最後,孝公決定變法,改革舊的製度,推行衛鞅提出的新法令。?

這個消息一傳開,貴族大臣們都一起反對。不少大臣勸孝公要慎重,不要聽信衛鞅那一套。孝公心裏非常讚成衛鞅的主張,覺得不變法就不能使秦國富強起來,但是看到反對的人那麼多,又感到為難,就把許多大臣召集到一起,讓他們辯論。

一個叫甘龍的大臣首先發言,他說:“現在的製度是祖宗傳下來的,官吏做起來得心應手,老百姓也都習慣了。不能改!改了準會亂!”另外一些大臣也跟著說:“新法是謬論,古法、舊禮改不得!”

衛鞅理直氣壯地駁斥他們說:“你們口口聲聲講什麼古法、舊禮,請問這一套能使國家富強起來嗎?從古以來就沒有一成不變的法和禮。隻要對國家有好處,改變古法、舊禮有什麼不對?墨守成規隻能使國家滅亡!”?

衛鞅從古到今,舉出大量事實,說明變法的必要,把那些大臣駁得啞口無言。孝公聽他說得頭頭是道,把反對變法的大臣一個個都駁倒了,非常高興,對衛鞅說:“先生說得對,新法非實行不可!”

說罷就拜衛鞅為左庶長(古時候一種官名),授予他推行新法令的大權,叫他抓緊把變法方案製訂出來。並且宣布:誰再反對變法,就治淮的罪。

舌戰群儒(圖)

這樣,那些大臣都不敢吭聲了。?衛鞅很快就把變法方案製訂出來了。孝公完全同意。

衛鞅怕新法令沒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開,就想了個辦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長的木頭,旁邊貼了張告示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賞他十金。”不多會兒,木頭周圍就圍滿了人。?大夥兒心裏直犯嘀咕:這根木頭頂多百把斤,扛幾裏地不是什麼難事,怎麼給這麼多的金子呢?或許設了什麼圈套吧?結果誰也不敢去扛。

衛鞅看沒人扛,怎麼辦?把獎賞提高到五十金。

這麼一來,人們更疑惑了,都猜不透這新上任的左庶長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麼藥。這時候隻見一個粗壯漢子分開人群,跨上前去,說:“我來試試。”扛起木頭就走。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許多看熱鬧的人,好奇地跟著,一直跟到了北門。隻見新上任的左庶長正在那裏等著呢。他誇獎那個大漢說:“好,你能夠相信和執行我的命令,真是一個良民。”隨後就把準備好的五十金獎給了他。一下子轟動了秦國。秦國的老百姓都知道衛鞅是個言出必行,信守承諾的人,接著衛鞅下令變法,新法令很快在全國推行。

衛鞅在秦國施行的變法主要有兩大方麵:一個是政治製度改革,一個是經濟製度改革。這裏咱們同學們聽不懂沒關係,長大了你們再讀衛鞅變法會懂的。

政治體製上,第一點,衛鞅下令把秦國一些小的村、邑合並起來變成郡縣(相當於現在的省),縣令(省長)由國君直接任命。這件事看起來不起眼,但是秦始皇統一天下施行的郡縣製就是根據這個來的。第二點,施行官僚製,周朝施行的是世襲製,就是說官位是可以世襲的,老子當的官、受的俸祿、領地死後可以傳給兒子,兒子死後可以傳給孫子,世代相傳。世襲製有什麼弊端呢?大家想想世襲製,這樣的製度它決定了當官的總是那些人,而沒有當官的永遠當不了官,這樣的一個政權、國家領導層裏就無法不斷地往裏輸入精英和優秀分子。一個沒有優秀分子不斷輸入的政權是缺乏生命力的。官僚製呢,是國君任命,任人唯賢,你有才能我才任命你做官。還有一個是軍功爵製,按照軍功來封你的官爵。那麼什麼是軍功呢?衛鞅製定了一個簡便的方法,敵人的首級。什麼意思呢?在戰場上殺一個人進一個爵位。老百姓一聽炸開了鍋,我隻要在戰場上殺一個人就可以當官,殺一個進一爵,殺兩個進兩爵,所以從這時候開始秦軍幾乎所向披靡,六國稱之為“虎狼之師”。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當時秦軍上戰場的時候看到對麵的敵人都不是人,在他們眼裏都是軍功,各國看到的秦軍一個個凶神惡煞,身上都掛著人頭,都嚇破了膽。

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曆史上的戰爭從壓製性的爭霸戰轉變為殲滅性的兼並戰。解釋一下:那時候的戰爭

經濟上衛鞅主要施行兩個法:廢除井田製、獎勵耕織富國。這個簡單了解就行。由於衛鞅的一係列變法,秦國馬上國富民強起來,秦孝公也履行了他的諾言,給衛鞅封了一塊地叫商地,所以衛鞅也成為“商君”、“商鞅”。

商鞅變法,老百姓十分開心,因為商鞅主張法律公正公平,哪怕是王子犯法,也要與庶民同罪,要受到懲罰。變法的第二年,秦孝公的太子(嬴駟)觸犯了法律,依照法律要處置太子,那太子可是未來要當國王的,怎麼能處置呢?商鞅說太子有老師,太子不能罰,罰老師,一個臉上刺字挖掉鼻子、一個挖掉膝蓋,刑罰非常嚴厲。

因為這件事,商鞅得罪了太子,太子對衛鞅懷恨在心。秦孝公死了之後,太子繼承了王位。太子幾乎是一繼位就馬上處死了商鞅。

(二十五分鍾)

所以在秦孝公和商鞅的努力下,秦國迅速掘起。孝公去世,商鞅慘死,但是他們留下的法製卻已經烙印在每個秦人的心裏。這是的繼位的新君史稱“秦惠文王”,注意以前那些人都叫“公”,從他開始,叫“王”,為什麼呢?因為此時的秦國已經成為了戰國時代一等一的大國,各國都非常害怕、人人自危。

有人說商鞅改革使得秦國走上富強之路,秦惠文王卻處死了他,所以秦惠文王是個暴君。

秦惠文王處死了商鞅這件事對還是不對?應該不應該?我們這裏不討論,留給各位同學思考。

但是曆史上秦惠文王並非暴君,他十九歲登基稱王,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穀,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最堅實的基礎。

秦惠文王一方麵鏟除異己,處死了商鞅之後,以商鞅造反查無實證,公子虔和公孫賈純屬陷害為由,順手除掉了二人及其大量黨羽。一方麵慧眼識珠、任賢用能、大批能臣造就了秦國在惠文王時代的輝煌,也反映了秦惠文王手腕的狠辣,也反映了他的識人馭人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