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上架了,按規矩寫一遍。
看清楚,是寫一遍,而不是寫一篇,,這並不是第一回,相比與上次上架,這次的心態要平和許多。
十個現實九個死,還有一個在路上。
既然選擇了現實,我就得做好撲的準備,在這裏,撲是正常的,不撲才是反常。
一直在聽,一直在看到,鼓勁和支持作者寫現實類題材的,弘揚真善美,但其實力度並不大,現實類的作品上三江的次數遠遠不如其它分類,優秀的作者如此,對於我們這些一般的普通的作者更不用。
以市場為導向,以業績來話,沒有有意識、有計劃的引導讀者的風向,引導他們的審美,導致了現實類作品的一直不旺,閱讀和點擊遠遠不如其它分類。
因此,既然選擇了現實類作品,我對上架就沒有報以多大的期待,不想去賣慘,些博取同情、求訂閱的話。
在這裏,我想的是,如果真的有讀者朋友喜歡這本書,喜歡這種故事,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請支持一下作者,訂閱正版。
作為這本的作者,我是一位客家人,這本書也寫的是客家人的,講的是客家人的故事。
在這本裏麵,介紹了許多客家人的事物、飲食和風俗習慣,包括輾米的礱、碎粉的碓、走親戚用的客家籮隔、盛米和計價用的升、比普通籮擔更的尕籮,糞箕、簸箕、米篩、穀篩,還有客家的擂茶以及各種各樣的客家菜式、嘴,以及客家人走門串戶的風俗。
作為讀者,或許你是一位客家人,或許不是,但是相信對風俗文化感興趣的朋友,一定會喜歡裏麵關於這方麵的描述。這會讓你感覺到濃濃的生活氣息,仿佛就在昨,就在眼前,仿佛是你,仿佛是他,仿佛是你身邊熟悉的每一個人。
昔日的熟悉和記憶撲麵而來、追求自然,這是作者寫這本要體現和表達的目的之一,力求真實和貼近生活。
當然,有人喜歡,就有人會不喜歡,這樣大篇幅的介紹這類事物,在早期,會讓故事情節看起來很散亂,但是到了現在,準備上架的今,劇情已經慢慢打開,以後這類事物的介紹會慢慢減少,這樣會有助於增加故事的流暢性,增加閱讀體驗。
在你已經懂得客家的文化和風俗習慣之後,你才能看懂這個故事,融入其中。不懂一個民族、群體的文化和風俗習慣,你永遠看不懂它的故事,無法理解它的所作所為和堅持。
最後,作者在這裏再一句,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故事,雖然開頭寫的有些散亂,但越往後看,你越會感到欲罷不能。
到了那時候,或許你會知道,這世界上沒有救世主,也沒好人,也沒有純粹的壞人。我們,或者是人們,都隻是普普通通的一員,為名、為利、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