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玩:“我覺得,有必要跟科技部目前要驗證階段的幾個項目,提一點規劃上的建議——我們應該暫時控製單次發射載荷的最大尺寸限製。考慮將來在太空中的拚接作業。”
麻依依想了想:“你是說,跟那些小型空間站一個思路?”
地球上,前露西亞在1970年前後,發射了禮炮號空間站。如今在藍洞星,到了21世紀初,也就是前幾年,也終於有些國家搞了初代空間站。
當然了,不可能跟地球上的國際聯合空間站那麼牛逼,水平也就相當於禮炮而已。
空間站有人投資、登月卻沒人肯投資,這也是挺符合資本原理的,因為登月探索畢竟是毫無經濟價值的,而搞空間站還有一些商業價值。
很多材料學實驗,要在無重力、高輻射環境下進行,所以有了空間站,就能研發很多新材料。新材料就可以在商業上回本,這是能賺回來的。
另外,生命科學領域,也經常把各種種子啦、動物胚胎啦、微生物啦,弄到安全的培養皿裏,隨機發射丟進空間站,看看會不會因為失重和輻射催生出一些基因變異,然後有良性變異的話就把這些選種選出來繁殖。
這就相當於又是一波物種大交換紅利了,鬼知道能育種出什麼。
這麼高的紅利,自然大洋國人也會因為商業和金融資本的考量,而搞一搞空間站。
東方國也搞空間站的話,目前難度並不是非常大,無非還是錢的事兒,以及有沒有那麼多材料學和生物育種學方麵的需求來分攤。
所以,顧玩整理清楚思路之後的計劃,就是這樣的:
“我的設想就是,上下遊說一下,把科技部目前覺得優先級還不太高的自有空間站計劃,提前一下。將來用一到兩年把空間站設計出來、然後測試、發射,爭取四年內有我們的空間站進入軌道。
下一步,我們就可以把其他的未來大型宇宙發射項目,拆解成一個個小的項目,然後在近地軌道的空間站上組裝起來。這樣一來,我們就不用再追求單次發射的最大有效載荷和最大發射直徑了。
尺寸、載重都不夠,大不了小型火箭多發射幾次,到軌道上組裝起來,再幹其他大事兒。比如弄個大型的軌道太空望遠鏡,甚至是登月計劃,都可以從地麵軌道進行二次組裝。那樣,就不用狂砸大型化的地麵發射火箭了。”
把一個大目標,拆成幾個小目標,這是最直白的解決方案。在航天領域,分10次發射每次20噸的東西上天,肯定比一次發射200噸的東西上天,要簡單得多。
哪怕考慮到組裝帶來的結構冗餘要多留10%~20%,綜合算下來還是劃算得多。
地球上,埃隆馬斯克搞火星登陸時,哪怕還遠沒有實現,但有些指導思想是一開始就確立的——比如出發基地不要選擇在地球地麵,而是在環繞軌道上。
畢竟,當年地球上美國佬登月的土星五號火箭,地麵發射總重可是高達3000噸,近地軌道有效載荷卻不過140噸左右,月球軌道有效載荷47噸。
也就是說,地麵發射的超大型火箭,大到土星五號這種級別,隻有4%的分量是發射到了地球軌道上,其他都是為了把這4%送上去的損耗。而發射到月球的重量隻有1.5%。
但是從這組數據,側麵也可以看出一個問題:從地球軌道出發,再到月球軌道的話,就有高達40%的效率(1.5%除以4%,大約是40%),地球軌道上飛出去5噸重的東西,有2噸之多能達到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