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2 / 2)

井上石喊過之後,萬方硯才登台亮相,一通無關痛癢的所謂講話結束後,開始了詩的吟誦。朗誦的順序沒有之前的排列,而是現場的臨時安排,有意朗誦者可以到組織者聚集的地方報上姓名與詩的題目,因為有不少是臨場創作的,所以在臨近結束時還會有人報名的,李景餘熟悉這一程序,他在報名前詢問她準備朗誦的詩篇,想代她報名。她除了來時路上創作的詩命名為《秋風感懷》外,再加了一首《菊頌》。她問道他準備的詩是什麼時,他故作詭秘之態,以沒有她的水平高不敢說出為由暫時保密,實際他是想給她一個驚喜,她對他的這點用心未必看出,但對他謙遜的言詞也沒有太多的在意,所以她沒有逼迫他說出來,更重要的是在這種眾人場合不願有輕浮的表現,其實在無人的地方也不會有不雅之舉的。她在他去後走到了正下風的位置,為的是能夠清晰地聽到朗誦者的內容,不知是風大還是人聲嘈雜,在沒有擴音設備的純自然條件下,隻能依靠每個朗誦者的盡力發揮,但效果還是不理想,風聲、朗誦聲、吵嚷聲混在一起,模糊不清。她又不願走在人群最裏圈,不僅與她不是正式成員的身份有關,更有她不願在她以為沒有必要的事情上出現在眾目睽睽之下的習性。但當輪到她朗誦詩時一定會毫無羞色,而且落落大方地走上台去。李景餘報名後走到她身邊見她略顯不安的神情不知發生了什麼,他從她側耳、踮腳等一係列動作中發現是因為聽不清朗誦者的聲音所致,於是他給她講述了以往參加這類活動的體會——每個人朗誦時都很認真、很投入,但聽別人朗誦時就失去了耐心,朗誦會仿佛成了自娛自樂的場合,難於達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效果,加之創作的水平又不高,也難於引起共鳴。即使偶爾有幾首好詩的出現,又沒有具備較高欣賞能力者,還是不能引起共鳴,詩會上很少有掌聲的響起,所以朗誦過後不要因為沒有掌聲而泄氣,她聽到這話時笑著對他說:“我的自信心不會因此而有絲毫動搖的,雖沒有見過什麼場麵,但見的詩文還是不少的。杜甫的詩名不是唐人送的,而是後世尊奉的。在這一點上早有心理準備,曲高和寡就是從這樣的場合總結出來的!”這時隨著一陣大風吹過,她清楚地聽到了“風起煙雲秋滿天,霜降細雨愁無邊……”兩句,但後邊的聲音因風速的減緩而淹沒在了人群的喧囂中。憑著聽來的這兩句她在想,這樣的起興能引出什麼樣的抒懷,不是閨怨便是旅愁,不可能是積極向上的情調,更不會有什麼風骨的內涵了。雖然這樣的活動似乎局限於風物的詠唱,但寫好了也能夠實現狀物抒情的良好效果,這一點完全取決於作者的精神世界了,即價值取向。杜甫詩的淒苦內容便是儒家文人社會責任擔當的體現,能以“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的詩句表達愁苦,卻難有“花前月下慢步搖,歌輕舞豔歡夜消”這樣輕浮的情懷……她聽不清兩句後的內容,卻由這兩句引發了關於詩創作理論的思考。一旦有理論的探究,杜甫總能給她取之不盡的佐證,她從杜詩中汲取了太多的教益。是李景餘提示快輪到他們朗誦了打斷了她的思緒。李景餘在前頭,她走在其後,繞過人群時他們保持了數步距離,以至站到準備出場的地方時也沒有靠得太近。聽過兩個女生朗誦她們各自創作的白話詩,在她的感覺裏還是很好的,她記下其中第一個女生的幾句:“秋天不盡是淒涼,秋天意味的是收獲。描繪一幅秋天的畫卷,枯枝敗葉似乎必不可少,然而畫麵點綴的搖曳在秋風裏的穀穗、沾著霜露的紅蘋果、冒出地麵的青青麥苗,展現的是收獲與收獲的孕育,秋天不僅是衰落,更是收獲。因心境而有不同的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