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大概是跟在先生身邊三年以來,第一次見先生不苟言笑,傳授道理。
王敬之絲毫不覺得自己被先生一頓教心中便有何等委屈,反而恭敬聆聽教誨,之後害怕這般好道理睡一覺不心就給忘記了,於是就從自己被的那個書箱裏麵拿出紙筆,一筆一劃,認認真真將道理寫下。
一旁的青衫老人望著靠在書箱上麵俯首寫字的少年,心中深感欣慰。
不多久的功夫,少年將寫好的紙張心放入書箱之中,然後跟著先生趕路去山中。
沿著蜿蜒路在山中走了許久,少年發現自己的腳力與先生相比,差距越來越大。
先生始終就是邁著那麼大的步子,而自己自從登上山中石階之後,便覺得吃力許多,不得不三步一歇,五步一停。
青衫老人時不時也會去攙扶一把,甚至最後要將少年肩上的書箱接過去,但是少年卻死活不肯同意。
書上了,讀書人負笈遊學,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出雲陽城到現在,頂多也就幾萬步而已,距書上講的萬裏路還相差很遠。
這件事,偷不得懶的。
青衫老人覺得少年這樣也沒什麼不好,幹脆就由著他了。
登上山頂,便能看見一座道覌建築屹立其上,放眼望去,又有一條曲徑仿佛可以直通道覌。
好不容易攀登而上的王敬之尚且還在喘息歇氣,就見著兩個道童。
兩道童,一人結發,一人散發,稚氣皆濃。
其中那位結發童子率先走到青衫老人身前,有模有樣的打了一個道家稽首:“來者可是大啟宋先生?”
雖是道童,名叫宋良元的青衫老人依舊慈祥笑著,微微躬身,還了一禮。
“大啟宋良元,前來尋訪張真人。”
在兩位童子的引路之下,宋良元與王敬之很快就來到那座遠遠就能看見的道觀。
走到近處,王敬之大失所望,山下望見這座仿佛立在雲間的道觀,想來若是能夠近處瞧上幾眼,便是幸事,不準住在道觀的都不是一般俗人。
又聽先生,自己的故友就住在這座道觀裏麵。正因為如此,少年登山才格外覺得有氣力。
哪曾想,如今近在眼前,看了這處道觀,少年便覺得先前攀登那麼多步石梯太過冤枉。
而再一見到道觀裏麵走出來笑臉相迎的那位佝僂老道人,王敬之徹底對這座高聳入雲的山頭失去了興趣。
衣衫不算破但足夠舊的佝僂老道人從側殿跑出來以後,就見著宋良元與王敬之停步立在三清殿外。
這位被宋良元稱之為張真人的老道人,哈哈大笑之間,不忘記向宋良元打了一個稽首:“福生無量尊。”
宋良元再還一禮。
“老道在觀中已經無事多日,便卜卦推算了一番,按卦象所示與今日之事,正好應了你們讀書人的那一句話。”
有朋自遠方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