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可靠曰凡人一家,隻有“修德讀書”四字可靠。此八字者,能盡一分,必有一分之慶曰不盡一分,必有一分之殃。其或休咎相反淤,必其中有不誠,而所謂改過修德者,不足以質諸鬼神也②。吾與諸弟勉之又勉。務求有為善之實,不使我家高曾祖父之積用自我兄弟而剝喪。此則餘家之幸也。
——節錄自鹹豐元年七月初八曰《致澄弟溫弟沅弟季弟》
【注釋】
①休咎相反:善惡相反、吉凶不符。
②質:評判、對質。
【譯文】
季弟來信談到常想留心注意自己言語行為中的差錯,以便時時警惕。我讀到這一句話,感到十分高興和欣慰。一個人立身行事,隻有“遷善改過”四個字最為可靠曰一個家庭興旺發達,隻有“修德讀書”四個字最為可靠。這八個字,能做到一分,就一定有一分的收獲曰有一分沒有做到,就一定有一分的禍殃。這中間也可能會有吉凶善惡不能——對應的情況,那一定是實踐中還不夠誠心,以至於改過遷善、修德讀書等等,不能完全做到麵對神明而問心無愧。我與諸弟再三勸勉,一定要有向善的誠心實意,不要讓我家自高祖曾祖以來的積累到我們兄弟這裏被剝蝕喪失。這就是我們全家的幸福了。
【評析】
這封家書主要強調一個“誠”字,不僅要有為善之“思”,而尤其要有為善之“實”。遷善改過、修德讀書的好處幾乎人人都明白,但明白了就要抓緊去做,而且一定要誠心實意做出結果。
須用誌於道義身心之學
【原文】
季弟有誌於道義身心之學,餘閱其書,不勝欣喜。凡人無不可為聖賢,絕不係乎讀書之多寡。吾弟誠有誌於此,須熟讀《小學》及《五種遺規》二書。此外各書能讀固佳,不讀亦初無所損。可以為天地之完人,可以為父母之肖子,不必因讀書而後有所加於毫末也。匪但四六古詩可以不看淤,即古文為吾弟所願學者,而不看亦自無妨。但守《小學》、《遺規》二書,行一句算一句,行十句算十句,賢於記誦詞章之學萬萬矣。
——節錄自鹹豐元年八月十九日《致澄弟溫弟沅弟季弟》
【注釋】
①匪:非,不。
【譯文】
季弟有誌於道德義理修身養心之學,我讀了他的信,十分高興。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聖人賢人,絕不取決於讀書的多少。弟弟誠心有這個誌向,就要熟讀《小學》及《五種遺規》這兩本書。其他的書能夠讀當然好,不能讀一時也不會有大的妨礙。成為天地間最完美的人,成為父母最稱心的兒子,不要以為隻有在讀了書以後才會在這個問題上有所收獲。不但四六古詩可以不看,就是弟弟愛讀的古文,不看也沒關係。隻要嚴格按照《小學》、《五種遺規》兩本書去做,做一句算一句,做十句算十句,那就比單獨記誦字詞章句的學問要好上幾萬倍。
【評析】
有“道義身心之學”,有“記誦詞章之學”,曾國藩顯然是把“道義身心之學”擺在首位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問題是有沒有這個誠心,能不能付諸實踐。誠心向善,做一點是一點,“道義身心”自然會有長進,這跟“記誦詞章”顯然是兩個方麵的問題。撇開《小學》、《五種遺規》的思想內容不談,單就二者關係來說,這也就是我們今天常講的德育和智育的關係。
【原文】
溫弟天分本甲於諸弟,惟牢騷太多,性情太懶。前在京華不好看書,又不作文,餘心即甚憂之。近聞還家以後,亦複牢騷如常,或數月不搦管為文淤。吾家之無人繼起,諸弟猶可稍寬甚責,溫弟則實自棄,不得盡諉其咎於命運。吾嚐見友朋中牢騷太甚者,其後必多抑塞②。……蓋無故而怨天,則天必不許曰無故而尤人,則人必不服。感應之理,自然隨之。溫弟所處,乃讀書人中最順之境,乃動則怨尤滿腹,百不如意,實我之所不解。以後務宜力除此病……凡遇牢騷欲發之時,則反躬自思院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氣?猛然內省,決然去之。不惟平心謙抑,可以早得科名,亦且養此和氣,可以消減病患。
——節錄自鹹豐元年九月初五日《致澄弟溫弟沅弟季弟》
【注釋】
①搦管:執筆。搦(nu6):握執。
②抑塞:阻塞、屈滯。多指仕途挫折和失意。
【譯文】
在幾個弟弟中,溫弟天資本是最好的,隻是牢騷太多,性情太懶。以前在京城就不愛讀書,又不愛作文,當時我就很擔心這一點。最近聽說回家以後,還是像過去那樣牢騷滿腹,有時幾個月不提筆作文。我們家如果沒有人一個一個相繼做出大的成就,其他幾個弟弟還可以不過分追究責任,溫弟就實在是自暴自棄,不應把責任完全推托給命運。我曾見過我的朋友中那些愛發牢騷的人,以後一定有很多的挫折。……這是因為無故埋怨上天,上天就不會給他好運曰無故埋怨別人,別人也絕不會心服。因果報應的道理,自然隨之應驗。溫弟現在的處境,是讀書人最順暢的境地,卻動不動就牢騷滿腹,怨天尤人,一百個不如意,實在叫我不可理解。以後一定要努力戒除這個毛病……隻要遇到想發牢騷的時候,就反躬自問院我是不是真有什麼毛病以致心中這樣的不平靜?下狠心自我反省,下決心戒除不足。心平氣和謙虛恭謹,不隻是可以早得功名,而且始終保持這種平和的心境,還可以消災減病。
【評析】
曾國藩在這封家書中談到必須從“反躬自思”、“猛然內省”去戒除牢騷。這一觀點在今天也是可取的。
不可倚勢驕人
【原文】
軍中銀錢,餘不敢妄取絲毫也。名者,造物所珍重愛惜淤,不輕以予人者。餘德薄能鮮,而享天下之大名,雖由高曾祖父累世積德所致,而自問總覺不稱,故不敢稍涉驕奢。家中自父親、叔父奉養宜隆外,凡諸弟及吾妻吾子吾侄吾諸女侄女輩,概願儉於自奉②,不可倚勢驕人。古人謂無實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禍。吾常常以此儆懼,故不能不詳告賢弟,尤望賢弟時時教誡吾子吾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