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清代對於知識分子的殘酷鎮壓,出現了大量被強製遷徙至邊遠之地以服勞役,借以專政與實邊的一種客籍居民。在曆史上,他們通稱為“流人”。沈陽是清代初年最主要的一處流放地點,所以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流人文化”。這些流人在沈陽以至東北地區的開發史上,曾經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當然,並非清代才開始出現東北流人,史學家考證,沈陽有流人出現,始於三國時代;到了遼代,出現了流人的第一個高峰;明代的流人更多,主要是充軍,大都發配到遼東,個別的在遼西,總數在二三十萬人左右。清初曾有四次遠征之役,清軍共俘獲關內人民一百一十萬人,再加上一些因罪流放的官吏和讀書士子,人數就更多了。所謂“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人士半遼陽”,正是真實的寫照。他們除了一部分成為滿洲貴族的家奴,大多用於編莊生產,成了地地道道的農奴。
皇太極天聰五年,清軍在大淩河俘獲了守將張春,把他囚禁在盛京三官廟裏,他至死堅貞不屈,這是清代東北流人的第一人。清廷入主中原後,以文字獄案被流放到沈陽的第一人是僧人函可。他是廣東人,因一部記載南明史事的《再變紀》下刑部獄,最後將他和徒弟五人流放盛京,先後在普濟、廣慈、大寧、永安、慈航、接引等七大寺宣講佛法,被當地人奉為開宗鼻祖。他還組織冰天詩社,著有《千山詩集》。死後建舍利塔於千山。不料,一百一十六年後,乾隆年間,他的詩集又被查抄,連同碑刻、字跡全被焚毀。生前死後兩次遭受文字獄,這在曆史上也是少有的。還有個陳夢雷,才華出眾,學識淵博,流放盛京期間,編纂《盛京通誌》、審定《海城縣誌》、《蓋平縣誌》、《承德縣誌》。他還是《古今圖書集成》的編者。這也是一部大書,共一萬卷,另有目錄四十卷。沈陽故宮的文溯閣裏,也有一部,和《四庫全書》存放在一起,現在也在甘肅。
五
在談到清代沈陽名人時,恐怕首先應該說一說範文程。他原是旗下家奴,隨著他為皇太極出力獻策,逐步提高了身份地位,起到了“運籌帷幄”的重要作用。順治年間,他的仕途步入高峰。為了爭得關內士民的擁戴,他建議清軍入關,一定要改變過去燒殺擄掠的方針。入關的進軍途中,當聽到崇禎自縊的消息後,他馬上向攝政王多爾袞獻計,變伐明為討“賊”,這樣,就等於從農民軍手裏奪取天下,而不是取自大明,有利於爭取民心,籠絡漢族上層知識分子。他說服多爾袞為崇禎皇帝發喪,招攬亡明故吏,竭力籠絡人心。當時,社會上流傳一個順口溜:“朱家麵,李家磨,磨了一個大饃饃,送與鄰家趙(肇)大哥。”講的就是明、清、李自成三家政權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範文程曾經向清朝主子進言:“治天下在得民心,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這就為爭得更多的知識分子的支持打下了思想基礎。還有大家都知道的,由於範文程建議皇太極使用反間計,使明朝自毀長城,誅殺了大將袁崇煥。應該說,他的這幾招兒都是非常高明,又非常毒辣的。
鬆山戰役中,明朝大將洪承疇兵敗被俘,起初罵詈連聲,惟求速死。皇太極派範文程前去勸降。洪本進士出身,雖然久在兵戎,讀書不廢。範學士便圍繞著出處、進退之類的話題,同他出經入史,談古論今。經過一番艱苦的心靈馴化,洪承疇的情緒漸漸緩和下來,談話間,忽見梁上積塵飄落在袍袖上,他隨手拂拭兩下。機敏的範文程注意到這一細節,馬上報告給皇太極,說:“皇上請放心,洪承疇不會死的。連身上的衣服都那樣愛惜,何況身軀呢!”果然,沒過多久他就降服了。“大清”的國號也是範文程幫助起的,《詩經》中有“維清緝熙”一語,“熙”與“明”同義,“緝”有整治的意思。還有年號“崇德”,也是範氏的佳作:你明朝崇尚禎祥,我大清崇尚道德,計高一籌。
我這裏隻是隨便舉出幾個清前期與沈陽關係密切的名人,至於整個清代,沈陽的曆史名人更多,應責成專人加以梳理。
說到滿族的文化與名人,我想提一下頗具特色的滿族民間曲藝—子弟書。它興起於乾隆年間,是鼓詞曲藝的一種。因為最初在八旗子弟中傳唱,所以叫“子弟書”。原來,清代自康熙以來,特別是乾隆年間,邊塞戰事頻仍,遠戍邊關的八旗子弟不安於軍旅的寂寞,他們又有較好的文化素養,遂將思家憶舊的悲怨情懷一一形之於書曲,輾轉傳抄,詠唱不絕。迨至嘉慶、道光年間,尤為盛行。滿族聚居地的順天、奉天一帶的眾多八旗子弟,以寫作與吟唱“子弟書”段子為時髦,有的還組成了一些專門的詩社。“子弟書”文詞典雅,音調沉鬱、悠緩,唱腔有東城調和西城調之分。東城調悲歌慷慨,清越激揚,適合於表現沉雄、悲壯的情懷,在奉天流行的主要是東城調;西城調纏綿悱惻,哀婉低回,多用於敘說離合悲歡的愛情故事,主要流行於北京。總的聽起來都是蒼涼、悲慨的。子弟書在奉天的流行,同治、光緒年間形成了高潮。這裏要說的是,子弟書的三大主要作家都與遼沈地區有直接關係。韓小窗,祖籍開原,滿族旗人。最有名的作品是演唱《紅樓夢》故事的《露淚緣》;第二位是鶴侶,常住沈陽,早年曾當過道光皇帝的宮廷侍衛,所以對侍衛生活極為熟悉,深知其內幕,這成了他創作諷刺題材的主要內容;第三位是喜曉峰,出生於新民縣的遼濱塔,他當過知縣,代表作是《憶真妃》。梳理沈陽的清代名人時,不要忘記了他們。
六
與旅遊、開發活動聯係起來,我覺得最應注意的是滿族的民風民俗文化,這裏麵包括服飾、飲食、體育遊藝、居室和婚嫁、喪葬、祭祀、節慶等諸多方麵,都是極有特點,而且頗具吸引力和研究價值的。特別是服飾文化、飲食文化、體育遊藝文化和居室文化,極富開發價值。滿族的男女服飾非常有特色,像旗袍、馬褂、坎肩、套褲,靰鞡、寸子鞋,等等,有的在今天仍然普遍流行。再如飲食,花樣繁多的各式餑餑,什麼薩其瑪、芙蓉糕、綠豆糕、涼糕、豆麵卷子(驢打滾)、馬蹄酥、豌豆黃、牛舌餅、菠蘿葉餅、炸糕,數不勝數,至今人們還喜歡食用。其他像各種熬粥、燒烤乳豬、白肉血腸、七星肘子、滿漢全席和下火鍋等等,都是最受人們喜愛的食品。應該在旅遊活動中積極組織開發,以吸引廣大遊客,擴大商品資源。
滿族的體育、遊藝活動極具特色,像圍繞著騎射習俗,可以開展賽馬、射柳、擊球比賽;圍繞著冰上活動,可以開展冰滑子、冰車、冰尜(陀螺)、溜冰等各項比賽。滿族統治者極為重視冰上運動,把它稱之為“國俗”。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正月初二,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戎馬倥傯之中,曾親自主持在渾河搞冰上賽跑,踢形頭(冰上足球運動)和滑冰比賽。入關之後,他的後繼者每年陰曆冬月,都要在太液池(北海)的冰上,檢閱八旗兵丁的滑冰技藝。至於滿族的遊藝活動就更是豐富多彩了。從小時候就玩“嘎拉哈”、“卡巴車”、拔河、跑馬城、堆雪人、打雪仗、打草把、“老鷂子捉雞”,女孩子玩“翻繩”、“擲豬趾”、“跳方格”。這些富有情趣的遊藝活動有益身心健康,可以在一些旅遊景點有選擇地組織開發。
現在有一個奇特現象,清代帝王戲、宮廷戲、清官戲,甚至包括清前民俗文化,在影視業都很火,帶動了圖書出版業也跟著火起來;可是,唯獨文化景觀、文化旅遊不火。這當然和觀眾與遊客的文化層次有直接關係。其原因,一是娛樂功能對莊嚴的消解,影視劇的製作以觀眾的好惡取代了藝術的準則。在許多編劇、導演看來,隻有票房價值和收視率高低之別,而沒有藝術的優劣、雅俗之分;二是宮廷神秘對群眾好奇心理的迎合;三是明君塑造與傳統文化的趨同,它在喚醒沉睡在國人心中的奴才意識的同時,又培植了人們的新的奴才心態,由此看出在思想文化領域深入進行反封建的必要;四是宮廷的權謀鬥爭對現實緊張人際關係想象性的紓解;最後一點很關鍵,就是大眾整體審美素質的低下,如果觀眾整體審美素質很高的話,那些編劇與導演也就無所施其伎了,也就不會出現這種宮廷戲普遍泛濫的現象了。
我這裏想到的問題是,如何在當前這種文化潮流麵前,設法使沈陽這條清前文化風景線同樣火起來,調動起遊人“因蜜尋花”的熱情。不光吃蜂蜜,還要去尋花;不光吃雞蛋,還應該到這裏來看看老母雞。我們要下大力氣運營好這條清前文化旅遊風景線,把文化旅遊搞起來。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