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精華本06(2 / 3)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幹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卬,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餘嚐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於秦,有以也夫!

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姬妾所生的公子。名鞅,姓公孫,他的先祖原本是姬姓。商鞅年少時喜好刑名的學問,在魏國相國公叔座手下擔任中庶子。公叔座清楚他有才幹,還沒來得及朝魏王舉薦。這時公叔座病重,魏惠王親自來探望他的病情,說:“您的病如果無法治療,國家將要怎麼辦呢?”公叔座說:“中庶子公孫鞅,年紀雖然比較輕,卻是一位奇才,希望大王能夠將國政完全交付給他。”魏王對此沉默不語。魏王快要離去時,公叔座讓別人都出去後說道:“大王如果不能任用公孫鞅,就必須殺掉他,別讓他離開魏國。”魏王答應了他的要求後離去。公叔座召見商鞅告訴他:“今日大王詢問誰可以擔任相國,我推薦了你,看大王的樣子是不讚成我的意見。我理應先國君而後臣子,就告訴大王如果不能任用公孫鞅,就該殺掉他。大王已經答應了我。你可以趕緊離開魏國了,不然會被抓起來。”商鞅說:“大王他既然不能采納您的話來任用我,又怎會采納您的話來殺我呢?”最終沒有離去。魏惠王離開公叔座之後,就對身邊的人說:“公叔座病得相當重,讓人悲傷啊!他想讓我將國政交給公孫鞅,太荒唐了啊!”

公叔座死後,公孫鞅聽說秦孝公在國內下令訪求賢才,準備重現秦穆公時期的霸業,在東麵要收複被魏國占領的土地,於是就西行來到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到了孝公。秦孝公馬上會見了衛鞅,交談了很長時間的政事,孝公時常打瞌睡,沒有聽。談完後孝公對景監發火說:“你的這位來客隻是一個無知狂妄之徒而已,哪配得到任用呢?”景監為此責備衛鞅。衛鞅說:“我用五帝之道來勸說國君,他並不予以理會呀。”五日後,衛鞅又要求孝公見自己。衛鞅又與孝公見麵,談得比之前更多,然而孝公依舊不感興趣。談完後孝公再次責備景監,景監也就再次責備衛鞅。衛鞅說:“我以三王之道來勸說國君,而他不喜歡。請求讓國君再一次召見我。”衛鞅再一次拜見秦孝公,孝公覺得他說得不錯但沒有采用。談完後衛鞅離去。孝公告訴景監:“你的那位來客不錯,可以與他交談了。”衛鞅說:“我這次是以霸道來勸說國君,他似乎已經被打動。如果再次召見我,我知道應當說什麼了。”衛鞅果然又拜見秦孝公。孝公與他交談,不知不覺間,膝蓋在座席上不斷往前挪動。交談了數日還不滿足。景監對衛鞅說:“你用什麼吸引了我們的國君?我們國君非常高興啊。”衛鞅說:“我以帝王之道來達到夏、商、周三代的盛世來勸說國君,可國君說:‘時間太久了,我無法等待。何況賢能的君主,都在自身時期就可以揚名天下,哪能默默無聞地等待幾十年、上百年才能成就帝王之業呢?’因此我就以強國之術與國君談論,國君非常高興。但這樣就難以與商周時代的德治相比擬了。”

秦孝公馬上重用衛鞅,衛鞅準備進行變法,但秦孝公擔心天下人會非議自己。衛鞅說:“行動上遲疑不決就無法成名,做事猶豫不定就不能成功。那些有著超常舉動的人,原本就會被世俗之人所非難;有獨到見識的謀劃之人,必定會被百姓所譏諷。愚蠢的人對已完成的事情都會覺得困惑,有智慧的人對還沒發生的事情都可以預見。百姓不可以與他們一起謀劃事業的創始,隻能同他們歡慶事業得以成功。講論最高道德的人不會附和於世俗,成就偉大功績的人不會征詢民眾的意見。因此,聖人假如能夠強國,就不沿襲成法;如果能夠利民,就不會遵循舊禮。”秦孝公說:“好。”甘龍說:“不對。聖人不會更改民俗而施教,智者不會變化法度而去治國。依照民俗而予以施教,不費氣力就能得到成功;根據成法來治國,官吏會習慣而百姓得到平安。”衛鞅說:“甘龍所說的話,都是凡夫俗子提出的言論。常人苟安於舊習陋俗,學者局限在自己的所見所聞。用這兩種人當官守法還可以,但不是能與之探討成法以外事情的人。三代的禮教不同,但都成就了王業,五伯的法製不同而都建立了霸業。有智慧的人能夠製定法律,愚蠢的人被法律所限製;賢能的人能夠更改禮教,無能的人卻拘泥於舊有禮製。”杜摯說:“沒有百倍的利益,不可以改變法度;沒有十倍的功效,不可以更換器具。效法古代沒有過錯,遵循舊禮沒有罪惡。”衛鞅說:“治理社會不僅存在一條道路,有利於國家不必效法古代。因此,商湯、周武不遵循古道而能夠締造王業,夏桀、商紂沒有修改禮製卻亡國。違反古道的不能夠否定,而因循舊禮的不值得去讚美。”秦孝公說:“好。”任命衛鞅為左庶長,下達決定變法的命令。

下令百姓五家為伍,十家為什,彼此監視,實行連坐製。不告發奸惡者處腰斬之刑,告發奸惡者給予和斬獲敵人首級相同的賞賜,藏匿奸惡者給予與投降敵人同樣的懲罰。百姓家裏有兩個成年男子不能分家的,則加倍征收他們的人頭稅。有戰功的人,各按規定授予更高的爵位;私下鬥毆者,各按情節的輕重處以不同的刑罰。努力從事農業生產,耕耘紡織送交糧食、布帛多的人,免除本人的徭役。專門從事工商末利還有由於懶惰而貧困的人,全部將他們逮捕,為官府當奴隸。國君宗室當中沒有軍功記錄的,不得記錄到宗室名冊當中。明確尊貴卑賤與爵位俸祿等級,各按等級班次擁有田地宅第,奴婢、衣著服飾也要按照各家的爵祿等級來享用。有戰功者顯赫尊榮,沒有戰功者即便富有也沒法炫耀顯示。法令已經完備,但還沒公布,恐怕百姓不信任新法,於是在都城的市場南門樹立起一根有三丈長的木頭,招募百姓有人能將其搬到北門的賞十鎰黃金。百姓對此感到極為驚奇,沒有人敢去搬。就又宣布說:“有能搬走木頭的人賞給五十鎰黃金。”有一個人去搬走了木頭,馬上賞給他五十鎰黃金,以表明沒有欺騙。衛鞅終於頒下了法令。

法令在百姓當中實行了一年,秦國百姓來到國都來說新法不適宜的人多達數千。這時,太子觸犯了法令。衛鞅說:“法令無法實行,是因為身居高位的人觸犯了法令。”準備依法懲罰太子。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可以對其施加刑罰,便對太子的老師公子虔行刑,並對太子師公孫賈施以黥刑。第二天,秦國百姓都服從法令了。推行新法十年,秦國百姓都非常歡喜,在路上不會去撿拾他人的遺失物,山裏沒有蟊賊與強盜,家家都很富裕,人人都極為滿足。百姓勇敢為國作戰,卻害怕私人間的鬥毆,城鄉大治。秦國百姓當中當初說法令不適宜的人有前來述說法令適宜的,衛鞅說:“這些全都是擾亂教化的人。”將他們全都遷居到邊境。此後百姓中就沒人膽敢議論法令了。

於是秦孝公任命衛鞅擔任大良造。衛鞅率領軍隊包圍了魏國的安邑,迫使安邑投降。三年後,在鹹陽大興土木修建門闕、宮殿,秦國從雍都遷都到鹹陽。同時下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共處一室來養育後代。合並小都、小鄉、小邑、小聚為縣,設置縣令、縣丞,全國共有三十一個縣。整治田地,並設立阡陌封疆為地界,從而讓賦稅的征收變得整齊劃一。統一鬥桶、權衡、丈尺的標準。第二次新法實行四年時間,公子虔再次違背法規,被處以劓刑。經過五年,秦國國富兵強,周天子贈送祭肉給秦孝公,諸侯都前來祝賀。

第二年,齊軍在馬陵打敗魏軍,俘虜了魏太子申,殺死了將軍龐涓。過了一年,衛鞅勸說秦孝公:“秦國與魏國,就猶如人有心腹之病,不能兩全,不是魏國吞並秦國,就是秦國會吞並魏國。這是什麼原因呢?魏國處於山嶺險厄的西麵,在安邑建立都城,與秦國以黃河為界,而獨占了山東的地利。情況有利就會朝西侵略秦國,情況不妙就會朝東擴展土地。現在依靠國君的賢能聖明,國家得以強盛。而魏國去年被齊軍打敗,諸侯紛紛背離魏國,可乘此時機去攻伐魏國。魏國無法抵擋秦軍,必定會向東遷徙。魏國東遷後,秦國擁有黃河、華山的天險,向東能夠控製諸侯,這是千秋的帝王之業啊!”秦孝公認為有道理,派遣衛鞅帶兵攻伐魏國。魏王派公子卬率軍迎擊秦軍。兩軍相遇後,衛鞅送信給公子卬說:“我當初與公子關係很好,如今身為兩國的將領,不忍心彼此攻伐,是否可以與公子相見,締結盟約,痛飲一番隨後撤兵,以安定秦國與魏國。”魏公子卬認為很好。兩人會麵,訂立盟約完畢後,設宴對飲,但是衛鞅事先埋伏了大量士兵襲擊並俘虜了魏公子卬,趁機攻擊他的軍隊,大敗魏軍後返回秦國。魏惠王由於軍隊多次被齊國、秦國擊敗,國內非常空虛,國力日益衰落,極為恐慌,於是派遣使者割讓河西之地獻給秦國來求得和解。隨後,魏惠王就離開安邑,遷都到大梁。梁惠王說:“我悔恨當年沒有聽公叔座的話啊!”衛鞅擊敗魏軍歸來,秦孝公將於、商十五邑分封給衛鞅,從此號稱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