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精華本05(3 / 3)

遊說的關鍵,在於清楚美化對方所尊崇的東西,掩飾對方覺得恥辱的東西。對方自以為得計,就別指出他的失算來讓其難堪;對方過於武斷,就不要揭發他的過錯來使他感到惱怒;對方自誇有力,就不要舉困難來限製他。規劃其他事而恰好與對方的考慮相同,稱譽其他人而恰好與對方的品行相同,就要用話來粉飾那些事、那些人而不要予以中傷。有與對方同樣過失的人,就應當當麵誇獎他沒有過失。等到對方覺得你完全忠誠而沒有違逆時,言辭就能夠沒有約束限製,而後才可以施展遊說者的口才與智慧。這就是遊說者要得到對方的親近並深信不疑,得以全力施展自己智慧的難處。能夠曠日持久,而且恩澤越發深厚,遊說者的深謀遠略而不被懷疑,交鋒爭論而不會被治罪,就可以公開分析利害來建功立業,直言指摘是非來指出對方過失。雙方都能以誠相待,這才是成功的遊說。

伊尹當過廚子,百裏奚做過奴仆,都是由於要依靠這種手段來謀求君主的信任。所以說,這兩個人都是聖人,仍然必須役使自身而以這樣卑賤的途徑來謀求施展才能的途徑,但這不是賢能之士會覺得是恥辱的事。

宋國有一個有錢人,天下雨毀壞了他家的牆。他的兒子說:“不把牆修好將會有賊進來。”他鄰居的父親也是這樣說的。夜裏他家果然丟失了很多財物,那家人都誇獎自己的兒子很聰明,卻去懷疑鄰居的父親是賊。過去,鄭武公準備攻打胡國,卻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胡國國君。於是詢問群臣:“我準備進攻,哪國可以攻伐?”大夫關其思說:“胡國可以討伐。”鄭武公於是殺掉了關其思,說:“胡國,是鄭國的兄弟之國,你說進攻胡國,是什麼道理?”胡國國君聽說了這件事,認為鄭武公是自己的親戚而不去防備鄭國。後來鄭人襲擊了胡國,占領了那裏。這兩件事當中進言的鄰居之父及關其思,他們的見解都是對的,然而重則被殺,輕則被懷疑。可見並非知曉事理困難,而是應當怎樣處置知曉事理才是困難的。

從前彌子瑕得到衛國國君的寵信。衛國的法律規定,私自駕駛國君馬車的人要判處砍腳。彌子瑕的母親得病,有人聞訊,夜晚前去告訴彌子瑕,彌子瑕假傳衛君的命令駕著國君車子出去。衛君聽說這件事後稱讚他:“孝子呀,為了母親而犯下了砍腳的罪!”彌子瑕與衛君在果園中,彌子瑕吃到一個桃子覺得很甜,於是將吃剩下的桃子送給衛君。衛君說:“真是愛我呀,忘記了自己的嘴而隻想到我!”等到彌子瑕由於衰老失去了寵愛,得罪了衛君。衛君說:“這個人曾假傳我的命令駕駛我的車,又給我吃他吃剩的桃子。”彌子瑕的行為與當初沒有變化,此前被認為賢能而之後卻獲罪,是因為衛君的愛憎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受到君主的寵愛,就會被認為是見識正確而越發親愛;被君主所厭憎,則會有處罰降臨而越發疏遠。所以勸諫遊說之士不可不明察君主的愛憎態度,然後才進行勸說。

龍作為蟲類動物,能夠馴服戲弄而騎坐。然而它的喉部之下有一尺多長的逆鱗,如果有人觸犯到它,就必定會殺掉人。人主也擁有其逆鱗,遊說者能夠不觸碰到人主的逆鱗,那就算是精於遊說了。

有人將韓非的書傳播到了秦國。秦王見到《孤憤》《五蠹》等文章,說:“唉,寡人能與此人交往,就死而無憾了!”李斯說:“這是韓非所寫的書。”秦王因此急切地進攻韓國。韓王起初不任用韓非,等到情況危急,才派遣韓非去秦國出使。秦王非常喜歡韓非,但沒能信任並起用他。李斯、姚賈忌妒韓非,詆毀他說:“韓非是韓國的貴族。現在大王準備吞並諸侯,韓非終究是會幫助韓國而不會幫助秦國,這是人之常情。現在大王不任用他,長期留住而將其放回韓國,這是為自己留下禍患,不如以犯法的罪名殺掉他。”秦王覺得這樣做是正確的,下令獄吏治韓非的罪。李斯派人送毒藥給韓非,讓其自殺。韓非希望自己能直接向秦王陳述,但無法見到秦王。秦王後來後悔,派人去赦免韓非,但韓非已死。申子、韓非子都曾著書立說,流傳後世,學者大多藏有他們的書。我唯獨悲傷韓非撰寫了《說難》,而自己無法逃脫遊說帶來的厄運。

太史公說:老子所推崇的道,虛無縹緲,順應自然的變化而歸於無為,所以他所寫的書言辭都非常微妙難懂。莊子宣揚道德,放縱言論,要旨也同樣歸結於自然之道。申子自強不息,理論在形名之學當中。韓子以法令為準繩,處理事情,明辨是非,它的極端就是殘酷苛刻、寡恩少德。他們都源於道德之意,因此老子的學說影響可謂深遠。

司馬遷把老子、莊子、申不害與韓非這四個人合為一傳,代表了漢代時人們對道家與法家之間關係的重要看法。漢人認為老子的理論為“君人南麵之術”,而莊子繼承老子。韓非子《解老》《喻老》也都是從法家的角度來闡述“道德”之意。司馬遷將這四個人的傳記合在一起,在當時來說,的確是一篇非常有氣魄的雄文。不過,老子的理論以無為而有為,多數是在闡釋有無之辯,“無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所在。莊子的思想體係雖然根源於老子之言,但主要是進一步發展,尤其是莊子本人完全是無為的。申子的“術”,是一整套的控馭臣下的統治之術。韓非子的“法”,是在申子“術”的基礎之上,提出以“法”作為中心的“法、術、勢”三合一的統治之術。

四個人的學說盡管有所聯係,但核心思想不同。老、莊都是隱士。隱君子是對於現實采取不合作的態度,盡管不是有力的反抗,卻帶有強烈的不滿。申、韓則刻薄少恩,而韓非尤為明顯。韓非子的書流傳天下,被秦王所讚賞,其原因就是此書闡釋“兼並者高詐術”。韓非子死在秦國牢獄,司馬遷在本列傳後收錄《說難》全文,可見其痛惜韓非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