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曰: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實。韓子引繩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極慘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遠矣。
老子,為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人。姓李,名耳,字聃,是周朝負責掌管藏書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朝的京城,準備向老子請教禮製的學問。老子說:“你所說的禮,那些製禮的人的骸骨都已腐朽了,隻有他的言論還存在。況且君子生逢其時就可以駕車出仕,生不逢時就猶如蓬蒿那樣四處飄蕩。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會將貨物隱藏起來,似乎一無所有。君子的品德高尚,他的容貌謙虛得猶如愚人一般。去掉你的傲氣以及各種欲望、淫蕩的誌趣,這些都對你自身沒有好處。我可以告訴你的,就隻有這些罷了。”孔子離去,告訴弟子:“鳥,我清楚它能飛;魚,我清楚它能遊;野獸,我知道它可以跑。會跑的野獸能夠用網捕捉,會遊的魚能夠用線釣,會飛的鳥可以用箭去射。至於龍我就無法知道了,它乘風駕雲可以直上青天。我今天見到的老子,他就猶如龍啊。”老子講修道德,他的學問以隱藏自身而不求功名為主旨。在周朝京城久居,他見到周王室的衰敗,於是離去。來到關口,守關的長官喜說:“你即將隱居,請盡力為我寫一些東西吧。”於是老子便撰寫了上下兩篇,闡述道德的意義,共五千多字,隨後離去,沒人知道他的下落。有人說,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著述有十五篇,講解道家思想的運用,和孔子是同時代人。
老子大約活到一百六十多歲,有人說活到二百多歲,這是因為他修行道德而能夠頤養天年的緣故。
孔子死後一百二十九年,又有史書記錄周朝太史儋拜見秦獻公說:“起初秦和周相結合,相結合五百年後會分離,分離七十年後而會有霸王出現。”有人說太史儋就是老子,有人說並不是,世人不清楚哪種說法正確。老子是一位隱士。老子的兒子名宗,李宗擔任魏國將領,被分封在段幹。李宗的兒子名注,李注的兒子名宮,李宮的玄孫名假,李假在漢文帝時期為官。李假的兒子李解擔任膠西王劉卬的太傅,因而在齊地定居。
世上學習老子學說的人,就會排斥儒家的學說;學習儒家學說的人,也會排斥老子學說。“主張不同,不彼此商量”,難道說的便是這種情況嗎?李耳主張無為而治、自然感化,清靜虛泊。
莊子是蒙地人,名周。莊周曾經擔任過蒙地漆園的官吏,和梁惠王、齊宣王同一時代。他的學術對各種事物都有所研究,然而其要旨根本依舊要回歸到老子的學說上來。所以他的著述十幾萬字,大多屬於寓言。撰寫了《漁父》《盜蹠》《胠篋》,來抨擊孔子這一派人,以闡明老子的學術思想。《畏累虛》《亢桑子》一類,都屬於空話而沒有事實根據。然而他擅長行文措辭,指事類比,用來批駁儒家與墨家的學說,就算是當代飽學之士也無法自己排解,避免其抨擊。他的語言汪洋恣肆,隨心所欲,因此當權的王公貴族無法器重他。
楚威王聽說莊周非常賢能,派出使者攜帶極為豐厚禮物去迎接他,答應任命他為國相。莊周笑著告訴楚王的使者說:“千金是重利,卿相為尊位。但您難道沒看到過用作郊祀祭祖的犧牲嗎?給它喂養食物幾年後,披上彩繡錦緞,趕到太廟當中。在此時,就算想去做隻非常孤獨的小豬,難道可能嗎?您馬上離開這裏,不要玷汙我。我寧願在汙水溝當中玩耍而自得其樂,也不願接受統治者的約束,終身不去做官,以此來快活我的心誌。”
申不害為京地人,原本是鄭國的下層官吏。學習形名之術來朝韓昭侯求官,韓昭侯任命他為國相。他在國內修明政治與教化,對外應對各國諸侯,前後達十五年,到申子去世時,國家大治、軍力變強,周邊國家沒有膽敢侵略韓國的。申子的學說源自於黃帝、老子之道,而專注於形名之術。著作有兩篇,名為《申子》。
韓非,是韓國公室的公子。喜好形名法術之學,而其主旨歸根於黃帝、老子。韓非有口吃的毛病,不善言辭,而善於著述。他和李斯一起跟隨荀子學習,李斯認為自己不如韓非。韓非看到韓國日益衰落,便多次上書規諫韓王,但韓王沒有采用。於是韓非痛恨國君治理國家不能夠致力於修明法製,掌握權勢來駕馭其臣下,富國強兵而任人唯賢,反而任用一些浮誇淫亂猶如蠹蟲一樣的人,淩駕於有實際功績的人之上。他認為儒者利用文辭可以擾亂法製,而俠客使用武力來冒犯禁令。寬鬆太平時節就寵幸徒有虛名之人,緊急危難時卻任用全副武裝的勇士。如今可以供養的不是可以派上用場的,而派上用場的卻並非是所供養的。悲悼廉潔正直之士被奸邪枉亂的大臣所排擠,考察過往的得失成敗變化,因此撰寫了《孤憤》《五蠹》《內儲說》《外儲說》《說林》《說難》等十幾萬字。
然而韓非清楚遊說的困難之處,撰寫了《說難》寫得極為具體,但終究死在了秦國,無法使自己逃脫遊說帶來的災難。
《說難》說:但凡遊說的難處,並非指我能知道事理並可以用來說服對方的困難,也不是指我來辨析事理又可以說明我意思的困難,也不是指我敢於縱橫馳騁、說盡事理的困難。但凡遊說的困難,在於清楚遊說對象的心思,可以用我的遊說去滿足他的要求。遊說對象意在追求高尚的名譽,但以豐厚的利益來進行勸說,就會被看作是誌節低下而被受到卑賤的待遇,必定會被遠遠拋棄了。遊說對象目的在於追求豐厚的利益,但以高尚的名譽來勸說他,就會被看作是缺少心機而遠離事實的情理,必定不會被接受。遊說對象實質上是要追求豐厚的利益,而在表麵上裝成是追求高尚的名譽,而以高尚的名譽去勸說他,就會被在表麵上接納,而實際上卻會被疏遠;如果用豐厚的利益去直接勸說他,就會被暗中采納其建議,而表麵上被拋棄。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事情是由於保密而獲得成功,由於泄密而導致失敗。未必是遊說者本身故意泄密,而是由於無意當中談到了隱匿的秘事,像這樣說的人就會有生命危險。貴人有了過錯,但遊說者直白地陳述、巧妙地議論來推究其惡行,遊說者就會有生命危險。貴人的恩澤還不夠深厚,但遊說者就盡其所能,所說的被采納實行並且成功,就會被貴人忘掉功德;所說的沒有被采納實行而失敗,就會被貴人懷疑,像這樣,遊說者就會有生命危險。權貴得計成功而想將其作為自己的功勞,遊說者也同樣想到而預先知道,就會有生命危險。權貴明麵上做一件事,卻在暗地裏做另一件事,遊說者預先知道,就會有生命危險。勉強勸權貴去幹他一定不願意做的事,阻止貴人難以停止的事,遊說者會有生命危險。所以說:同權貴談論其他貴族,就會被權貴認為是在離間自己;與權貴談論其他貧賤的小人,就會被權貴認為是在賣弄權勢;談論權貴所寵愛的人,就會被認為是借助靠山;談論權貴所討厭的人,就會被認為是在試探自己。言辭直截了當,就會被認為缺少智慧而遭到斥退;辭藻空泛而華麗,就會被認為冗雜而被投閑置散。順從事實來進行陳述,就會被看作是膽怯懦弱,不敢盡情進言;考慮事情太過寬泛無忌,就會被認為是粗野傲慢。這些遊說的難處,是必須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