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精華本04(3 / 3)

孔子既然無法得到衛國的重用,準備西行去麵見趙簡子。來到黃河邊,聽說竇鳴犢、舜華被趙簡子殺掉了,麵對黃河歎息:“很壯美呀,黃河水,浩浩蕩蕩。我無法渡過黃河,是命中注定的呀。”子貢快步走上前說:“請問這話是什麼意思?”孔子說:“竇鳴犢及舜華都是晉國很賢德的大夫,趙簡子不得誌時,倚仗這兩人才掌握住了政權。如今已得誌,殺掉他們後才執掌政權。我聽說,一個地方剖腹取胎,殺掉幼獸,麒麟是不會到它的郊外的;竭澤而漁,蛟龍就不會協調陰陽,來興雲布雨了;傾覆鳥巢,毀壞掉鳥卵,鳳凰便不願意到這裏飛翔了。為什麼呢?君子忌諱傷害其同類。那些鳥獸對不道德的行為也懂得躲避,何況是我孔丘啊。”於是返回陬鄉,創作了《陬操》這支琴曲來哀悼去世的兩位賢德之人。又回到衛國,住在蘧伯玉家裏。

一天,衛靈公詢問行軍作戰的布陣之法。孔子說:“祭器俎、豆之類的事情曾聽說過,布陣作戰的事從沒學習過。”次日,靈公與孔子進行交談,看到飛過的大雁,他抬頭仰望,從神色來看,注意力並沒有放在孔子身上。於是,孔子離開這裏,又前往陳國。夏天,衛靈公病死,孫子輒繼位,這便是衛出公。六月,趙簡子將衛靈公的太子蒯聵安置在戚邑。陽虎讓太子蒯聵身穿喪服,八個人披麻戴孝,偽裝成從衛國前來迎接太子蒯聵回去奔喪,哭著進入衛國,由於受到衛出公的阻攔,就居住在戚邑。冬天,蔡國遷都到州來。這一年為魯哀公三年,孔子六十歲了。齊國幫助衛國進攻戚邑,是由於衛國太子蒯聵居住在那裏的緣故。

夏天,魯桓公、僖公的廟堂出現了火災,南宮敬叔去救火。孔子在陳國得知這件事,說:“火災一定發生在桓公、僖公的廟堂吧?”後來才知道的確是如此。

秋天,季桓子病了,坐在車上望著魯城,喟然長歎:“過去,這個國家幾乎可以強盛起來,由於我得罪了孔子,沒能興盛起來。”回頭告訴其繼承人季康子說:“我就要死了,你一定會擔任魯國的宰相。你任宰相後,一定要將仲尼請回來。”過了幾天,桓子死了,康子繼承宰相一職。埋葬桓子之後,康子準備請孔子回來。大夫公之魚說:“過去我們的先君任用他無法善始善終,最後被諸侯所恥笑。如今又任用他,不能夠善始善終,是要被諸侯第二次恥笑的。”康子說:“那麼招請誰更加合適呢?”公之魚說:“一定要招請冉求。”於是,派人去找冉求。冉求準備前去,孔子說:“魯國人招請冉求,一定會重用他的。”這一天,孔子說:“回去吧!回去吧!我的弟子們誌向遠大,富有文采,我不清楚怎樣去指導他們。”子貢得知孔子想返回故國,送別冉求時,便叮囑“你如被重用,要將孔子請回去”。冉求已離開陳國,第二年,孔子從陳國遷徙至蔡國。蔡昭公準備去吳國,是吳國讓他去的。過去昭公欺騙其大臣,遷都到州來,這次去吳國,大夫們害怕又會遷都,公孫翩就射殺了昭公。楚國進攻蔡國。秋天,齊景公死了。

第二年,孔子從蔡國來到葉邑。葉公詢問應當怎樣施政,孔子說:“施政要招納遠方百姓,讓附近的百姓前來歸順。”另一天,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的情況,子路沒有回答。孔子知道了,說:“仲由,你為什麼不這樣回答‘他的為人,學習道理不知道疲倦,教誨別人不會感到厭煩,發憤忘掉了吃飯,歡樂而忘卻了憂愁,不清楚衰老就要來臨’。”

離開葉邑,來到蔡國。長沮、桀溺一起合作耕地,孔子覺得他們是隱居的人,派子路前去打聽渡口在什麼地方。長沮說:“那個手拉車韁繩的人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他是清楚渡口的位置的。”桀溺對子路說:“你是誰?”子路回答說:“是仲由。”桀溺說:“你是孔丘的學生嗎?”子路說:“是的。”桀溺說:“天下悠悠,到處都是一樣,而哪個人可以改變現狀呢?與其跟隨躲避暴君亂臣的人,怎麼比得上跟隨躲避亂世的人啊!”說完還是不停地播種。子路把這些話都告訴了孔子,孔子悵然若失地說:“我們不能與鳥獸同群。天下太平,我孔丘就不會參與改變這種局麵了。”

有一天,子路在走路,遇到一位肩膀上扛著除草工具的老人。子路說:“您見到我的老師了嗎?”老人說:“四肢不去勞動,五穀都無法分辨,誰是你的老師呢?”老人把手杖插到泥土當中去鋤草了。子路將這些話告訴孔子。孔子說:“這是位隱居的人。”子路又去找老人,老人已經離開了。

孔子遷居蔡國的第三年,吳國攻打陳國。楚國援救陳國,軍隊駐紮在城父。聽說孔子在陳國與蔡國之間,楚國就派人去聘請孔子。孔子準備前往以禮答謝,陳國、蔡國的大夫商議:“孔子是一個賢德的人,所批評的事情都切中諸侯的弊端。如今他長期居住在陳國與蔡國之間,諸位大夫的所作所為全都不符合孔子的主張。楚是大國,如今前來聘請孔子。孔子在楚國會受到重用,那麼,在陳國、蔡國執權的大夫就有危險了。”於是,就聯合發動一些在服勞役的人在野外圍困住孔子。孔子無法離開,斷絕了糧食。隨從的弟子很多都病了,爬不起來。孔子講習、誦詩、彈琴、唱歌並沒有停止。子路氣憤地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會有陷入困窘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困窘時可以堅守操守,小人困窘的話就什麼事都幹得出來了。”

子貢臉色變了。孔子說:“賜啊,你認為我是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說:“是的。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我是以一種原則貫穿到各個方麵。”

孔子清楚弟子們心裏不高興,就把子路找來問他說:“《詩》說‘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卻徘徊在曠野當中’。我的學說不正確嗎?我為什麼會被圍困在此地?”子路說:“我想我們的仁德還不足吧?人們不信任我們。我想我們的聰明還不夠吧?人們不放我們通行。”孔子說:“是這樣的嗎?仲由,假如仁德的人必定使人信任,哪裏還會有伯夷、叔齊餓死在首陽山?假如聰明的人必定會通行無阻,哪裏會有比幹被剖心?”子路退出來,子貢進去拜見孔子。孔子說:“賜啊,《詩》說‘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卻徘徊在曠野當中’。我的學說不正確嗎?我為什麼會被圍困在此地?”子貢說:“老師的學說是非常崇高而廣闊的,所以天下各國都無法接納老師。老師為何不稍降低一點標準呢?”孔子說:“賜呀,優秀的農夫可以播種耕作,然而不一定會取得好的收成;優秀的工匠能夠做到技術精巧,然而不一定人人都可以對做出的器物稱心如意;君子可以建立自己的思想體係,綱紀天下,統籌管理國家,然而不一定能夠被人們接納。如今你不去堅持自身主張,而追求能被人們接受。賜呀,你的誌向不夠遠大啊!”

子貢退出來,顏回進去拜見孔子。孔子說:“顏回,《詩》說‘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卻徘徊在曠野當中’。我的學說不正確嗎?我為什麼被圍困在此地?”顏回說:“老師的學說是非常崇高廣闊的,因此天下各國都不能接納老師。盡管如此,老師還是應當努力推廣並實踐自己的學說,不被容納有什麼壞處,不被容納,才可以顯示君子的本色。不創立與完善思想體係,這乃是我們的恥辱。思想體係已經被完美地建立起來,而不被采納,這是擁有國家權力的人的恥辱啊。不被接納有什麼壞處,不被容納,然後才能顯示君子本色。”孔子高興地笑了,說:“是這樣啊!顏氏的好後代!假如你有很多財物,我可以為你當主管。”

於是,孔子派子貢前往楚國。楚昭王發兵去迎接孔子,孔子這才擺脫困境。楚昭王準備將有戶主名稱登記到冊籍上的七百裏土地分封給孔子。楚國令尹子西說:“大王派使者出使諸侯國有如子貢這樣的人嗎?”昭王說:“沒有。”子西說:“大王的輔佐官員中有像顏回這樣的人嗎?”昭王說:“沒有。”子西說:“大王的將帥當中有如子路這樣的人嗎?”昭王說:“沒有。”子西說:“大王的主事長官有如宰予這樣的人嗎?”昭王說:“沒有。”子西說:“楚國的始祖被周王室分封,封爵是子爵,封地為五十裏。如今孔丘遵循三皇五帝時代的法則,申明周公、召公的功業,假如大王任用他,那麼楚國怎麼能夠世代保住如今幾千裏的疆域?周文王在豐邑,周武王在鎬邑,是下轄百裏土地的國君,最終稱王天下。如今孔丘如擁有封地,賢明的弟子們輔佐他,這不是楚國的福祉啊。”昭王於是打消了原來的想法。這年秋天,楚昭王在城父去世。

楚國裝瘋的接輿唱著歌,路過孔子身邊,歌詞說:“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行為什麼減少了呀!過去的事情不可以勸阻,未來的事情還來得及。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當權者都是危險的。”孔子下車,希望與他說說話。接輿快步離開了,孔子沒能與他說話。

於是孔子從楚國返回到衛國。這一年,孔子六十三歲,此時為魯哀公六年。

第二年,吳國和魯國在繒地進行會盟,吳國向魯國索要一百個用於祭祀的牛、豕、羊。吳國太宰嚭邀請季康子赴會。季康子派子貢前去,索要祭祀牲畜的事情才就此作罷了。

孔子說:“魯國、衛國的政治情況,猶如兄弟一般,都差不多。”當時,衛君輒的父親還沒有被立為國君,流落在國外,諸侯多次以此事來指責衛君輒。而孔子的弟子多數在衛國做官,衛君想讓孔子參政。子路說:“衛君讓您參政,您將把何種工作放到首位?”孔子說:“首先一定要端正名分。”子路說:“是這樣子啊。您真迂腐而不切實際!如何端正呢?”孔子說:“粗野啊,仲由!名分不能端正,說話就不順應道理,說話不順應道理,事情就無法成功,事情不會成功,禮和樂就無法興盛,禮與樂不能興盛,刑罰就無法準確,刑罰就會失去標準,百姓就會變得手足無措。君子所作所為必須要符合名分,說話必須要付諸行動。君子對他說的話,沒有苟且馬虎的地方。”

第二年,冉有為季氏統領軍隊,與齊國在郎邑作戰,打敗了齊軍。季康子說:“您對軍事學,是靠學習,還是天生就會?”冉有說:“是從孔子那裏學到的。”季康子說:“孔子是怎樣的人呢?”冉有回答:“任用他要符合名分,向百姓宣布,對質於鬼神,而沒有缺憾。像我冉求來到這裏的這種狀況,雖然被封給二千五百戶,老師也不會貪圖這種利益的。”季康子說:“我準備請孔子來,可以嗎?”冉有回答說:“想要請他來這裏,就不要讓小人去阻礙他,那就是可以的。”衛國的孔文子準備進攻太叔,向孔子詢問計策,孔子推辭說不知道,退出後吩咐駕車離開,說:“鳥兒可以選擇樹木來棲息,樹木怎可以選擇鳥兒啊?”文子堅決挽留。恰好季康子趕走了公華、公賓、公林,拿著禮物去迎接孔子,孔子返回了魯國。孔子離開魯國十四年後,才返回魯國。

魯哀公詢問應當怎樣施政,孔子回答:“施政的關鍵在於挑選大臣。”季康問怎樣進行施政,孔子說:“起用正直的人,安排他們位居心術不正的人之上,那麼心術不正的人也會變正直。”季康子為了盜賊的事憂慮,孔子說:“如果您沒有貪欲,雖然獎賞他,他也不會去偷竊。”然而魯國最終也沒能任用孔子,孔子也不追求官位。

孔子時代,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詩》《書》都出現了殘缺。孔子追溯夏、商、周三代的禮製,敘列《書傳》,上記唐堯、虞舜時代,下到秦穆公時代,編次其間的各個曆史事件。他說:“夏代的禮製我可以說出它,但在杞國沒能留下足夠的文獻來證明它。殷朝的禮製我可以說出它,但在宋國沒留下充足的文獻去證明它。文獻充足,我就可以利用文獻來證實這些禮製了。”孔子觀察了殷朝、夏朝製度的增損變化情況以後,說:“這些製度盡管過了百代,依舊是可以知道的。因此變化規律是一代有文采,一代質樸。周朝的禮製借鑒了夏、商兩代的禮製,實在是豐富多彩啊!我讚成周朝的禮製。”所以《書傳》《禮記》的整理編輯是出自孔子之手。

孔子對魯國的樂官太師說:“音樂演奏的過程是可知的。開始演奏,會非常熱烈,繼續下去,則顯得和諧而清晰,樂聲連續不斷,直到演奏完整部樂曲。”孔子說:“我從衛國返回魯國,然後《詩》的樂章得以訂正,《雅》《頌》的每一篇章都可以各得其所。”

古代的《詩》共有三千餘篇,到了孔子時,刪掉重複部分,選取能夠用於禮義教化的詩篇,時代上起商朝始祖契、周朝始祖後稷,中間描述殷朝、周朝的興盛,乃至於周幽王、周厲王時期的失誤,開始於男女夫婦關係與愛情的詩篇。所以說“《關雎》篇是《風》的開端,《鹿鳴》篇是《小雅》的開端,《文王》篇是《大雅》的開端,《清廟》篇是《頌》的開端”。《詩》中的三百零五篇,孔子全都配樂彈唱,要求做到與《韶》《武》《雅》《頌》樂曲的情調彼此配合。先王的禮樂製度從此能夠稱述,並用它來完備仁德治國的原則,編修而成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

孔子晚年非常喜歡《易》,撰述了《彖》《係》《象》《說卦》《文言》。他閱讀了《易》,連接竹簡的皮繩被接連磨斷了三次。他說:“給我幾年時間,這樣的話,我對《易》的文辭以及義理就都可以掌握了。”

孔子用《詩》《書》《禮》《樂》來教育學生,弟子約有三千人,精通禮、樂、射、禦、書、數這六種技藝的共有七十二人。如顏濁鄒這種人,不在七十二人之列,卻受到很多教育的弟子為數眾多。

孔子從四個方麵教育學生:文獻知識、社會實踐、對人忠誠、遵守信用。杜絕四種情況:不臆測、不武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他所謹慎的是:齋戒、戰爭、疾病。孔子很少把利益與天命、與仁德聯係在一起。弟子不到想要弄明白而又實在弄不明白的時候,孔子不去啟發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再教授了。

孔子在自己家鄉,溫和謙遜得像個不善言談的人。他在宗廟和朝廷,明辨而詳細地談論問題,然而小心謹慎。上朝時,與上大夫談話,一副端莊正直的樣子;與下大夫談話,一副和樂安詳的樣子。

孔子進入國君宮門,是低頭彎腰,恭恭敬敬的樣子;快到國君麵前時,小步快速前行,兩臂向後,好像鳥兒的翅膀;國君叫他接待賓客,一副表情莊重的樣子。國君命令召見他,不等到駕好車,就起身走了。

魚已腐敗,肉已變質,不按規定宰割的肉,不吃。坐席擺得不正,不坐。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沒有吃飽過。

這天哭泣過,就不再唱歌。看見穿喪服的和盲人,即使是兒童,也一定改變麵容,表示悲戚和同情。

孔子說:“三人同行,從中必定能夠得到可以做我老師的。”又說:“品德不修養,學業不講習,聽到正義的事情不能去做,缺點和錯誤不能改正,這是我的憂慮。”讓別人唱歌,唱得好,就請他重複唱一遍,然後自己和他一起唱。

孔子不談論怪異、暴力、悖亂、鬼神。

子貢說:“老師關於文獻方麵的知識和議論,是可以聽到的。老師關於天道和天性的言論,是不能夠聽到的。”顏淵深深地歎息說:“老師的學說,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崇高;鑽研它,越鑽越覺得堅實深厚。看見它在前麵,忽然又在後麵。老師善於循序漸進地誘導人,用各種文獻擴大我們的知識麵,用禮儀來約束我們,想要停止學習也不能辦到。已經竭盡了我的全部才能,似乎能獨立於社會了,可老師的學說仍卓然高聳,雖然想追上去,又摸不著門路了。”達巷這個地方的人說:“偉大呀孔子,學問廣博,卻沒有專長能夠出名。”孔子聽到了這話,說:“我專長於幹什麼呢?駕車嗎?射箭嗎?我還是駕車吧。”子牢說:“老師說:‘沒有受到重用,所以有技藝。’”

魯哀公十四年春天,在大野狩獵。叔孫氏的車夫獵獲一頭野獸,認為是不祥之兆。孔子看了這頭野獸,說:“這是麒麟。”就把它拿走了。他說:“黃河沒有神龍背負八卦圖出現,洛水沒有神龜背負洛書出現,我算是完了!”顏淵去世,孔子說:“這是上天讓我去死啊!”等到西行狩獵看見麒麟,說:“我的學說和理想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喟然長歎說:“沒有人了解我啊!”子貢說:“為什麼沒有人了解老師呢?”孔子說:“不埋怨天,不歸咎於人,下學人事,上達天命,了解我的大概隻有上天哪!”

孔子說:“不降低自己的誌向,不侮辱自身,是伯夷、叔齊吧!”又說:“柳下惠、少連降低誌向,侮辱自身。”又說:“虞仲、夷逸避世隱居,放膽直言,所行所為符合清廉,自我廢棄合乎權宜。”又說:“我就不同於這些人,沒有什麼絕對可以,也沒有什麼絕對不可以。”

孔子說:“不行啊,不行啊,君子擔心死後而名聲不被人稱頌。我的學說不能推行了,我用什麼自我顯示於後世呢?”於是,孔子根據魯國的曆史記載撰寫了《春秋》,上起魯隱公,下迄魯哀公十四年,記載了十二個國君。孔子寫作《春秋》是以魯國為基礎,以周王室為宗主,兼顧追溯殷朝舊製,向上聯係三代的法統。文辭簡約而旨意博大。所以吳國、楚國君主自我稱“王”,而《春秋》貶低它稱“子”;在踐土的盟會實際上是晉侯叫周天子前去的,而《春秋》避諱說“天王狩獵於河陽”。利用諸如此類的內容和方法作為衡量當世的標準。這種貶斥的大義,後代有以仁德治理天下的君王加以利用,推廣開來,《春秋》大義得到貫徹執行,天下的亂臣賊子就恐懼了。

孔子當官時審理訴訟案件,文辭上如有要同別人商量的,從不獨斷專行。至於撰寫《春秋》,該記錄的就記錄下來,該刪削的就刪削,子夏這樣的一些弟子都不能參酌增刪一字一詞。弟子們聽講《春秋》時,孔子說:“後世了解我孔丘的,是根據《春秋》,而責怪我孔丘的,也是根據《春秋》。”

第二年,子路死在衛國。孔子病了,子貢前來看望。孔子正拄著拐杖在門前閑步,說:“賜,你來得為什麼這樣晚哪?”孔子就歎息起來,唱道:“泰山崩毀呀!梁柱折斷哪!哲人凋謝呀!”孔子便落下淚來。他對子貢說:“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沒有人能夠遵循我的學說。夏朝人死了停棺在東廂台階,周朝人死了停棺在西廂台階,殷朝人死了停棺在廳堂兩柱當中。昨天晚上我夢見自己坐在兩柱當中受人祭奠,說明我的始祖是殷人。”過了七天,孔子去世。

孔子卒年七十三,在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醜日去世。

魯哀公作的悼詞說:“上天不仁慈,不願留下這一位老人,使他拋棄了我,我一人在位,孤獨無依,令我內疚。啊呀!悲痛啊!尼父,我不能自己。”子貢說:“君主他大概不會終老於魯國吧!老師的話是說:‘禮節喪失了就要混亂,名分喪失了就要發生錯誤。喪失了誌向就是昏亂,失去了分寸就是過錯。’生前不能重用,死後撰文悼念,這不符合禮節。本是諸侯,卻稱‘我一人’,這不符合禮儀。”

孔子被埋葬在魯城北麵的泗水岸邊,弟子們都服喪三年。三年服喪完畢,互相告別而去,都哭了,人人盡哀,有的弟子留下來。隻有子貢在墓旁蓋了一間小屋守墓,總共經曆了六年,然後才離去。子弟和魯國人前往墓地安家落戶的有一百多家,因此,把這個地方命名為“孔裏”。魯地世世代代相傳,每年按時祭祀孔子墳墓,而儒生們講習禮儀、鄉飲酒禮、比射儀式也在孔子墓地。孔子墓地有一頃地大。孔子故居堂屋和弟子住所,後來改成廟,收藏孔子的衣冠、琴、車輛、書籍,直到漢朝二百多年沒有廢除。高皇帝經過魯地,用牛、豬、羊三牲齊備的太牢禮祭祀孔子。諸侯卿相一到任,常是先去拜謁孔子墓,然後就職視事。

孔子生了鯉,字伯魚。伯魚享年五十歲,早死於孔子。

伯魚生了汲,字子思,享年六十二歲。曾被困於宋。子思撰寫了《中庸》。

子思生了白,字子上,享年四十七歲。子上生了求,字子家,享年四十五歲。子家生了箕,字子京,享年四十六歲。子京生了穿,字子高,享年五十一歲。子高生了子慎,享年五十七歲,曾擔任魏相。

子慎生了鮒,享年五十七歲,作過陳王涉的博士,死在陳縣。

鮒的弟弟子襄,享年五十七歲。曾作過孝惠皇帝的博士,遷升為長沙郡太守。身高九尺六寸。

子襄生了忠,享年五十七歲。忠生了武,武生了延年和安國。安國擔任當今皇帝的博士,官至臨淮太守,早年去世。安國生了卬,卬生了。

太史公說:《詩》有這樣的話:“高高的山嶺令人瞻仰,寬廣的大路導人遵循。”我雖然沒有趕上孔子時代,然而心裏卻向往他。我閱讀了孔氏的著作,可以想見他的為人。前往魯地,參觀了仲尼的廟堂、車輛、衣服、禮器,目睹了儒生按時到孔子舊居演習禮儀,我懷著崇敬的心情,流連徘徊,不願離去。自古以來,天下的君王以及賢達人士眾多,在世時非常榮耀,去世後就一切終止了。孔子是一個布衣平民,他的名聲和學說流傳了十幾代,使學者宗仰。從天子王侯以下,中國談論六藝人,都以孔子的學說為是非的標準,可以說孔子是至高無上的聖人了。

孔子一生都擁有非常高漲的政治熱情,就算是在他深受打擊、排斥、嘲諷、圍困時也仍然不減其風采與操守。為了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他不辭勞苦,用了大半生的時間,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奔走遊說。盡管到處碰壁,但始終執著追求。本篇用了相當大的篇幅,真實記述了孔子一生當中的主要政治活動,寫得非常生動具體。

孔子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私人授徒講學的人。在他之前,學在官府,孔子首先興辦私學,廣收弟子,將教育對象從貴族擴大到了平民,將各種文化知識傳播到民間,這在我國的教育史上,是一大重要創舉,為古代的教育發展做出了極為巨大的貢獻。《孔子世家》將孔子的辦學思想、教學內容及方法,還有他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教學方式與指導思想,都有著非常全麵的描寫,突出展現了這位偉大教育家的不俗風範。文章也專門提到了孔子淵博的知識還有高度的修養,以及他在整理及傳播古代文化典籍方麵的突出貢獻。孔子整理及編纂過《詩》《易》《禮》《樂》《春秋》等重要古代文化典籍,並且將這些經典作為教學內容的重點,從而對這些古代文獻的廣泛傳播與保存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孔子一生當中的事跡很多,頭緒也相當紛亂,但司馬遷在這篇不足萬字的文章當中卻記述得條理清楚,有條不紊,而且重點突出。在記述故事的同時,還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寫,從而較為全麵地展現出孔子的形象及精神風貌。司馬遷描寫曆史人物,都會在行文當中暗含愛憎褒貶的感情,有著相對較為鮮明的傾向性。他對孔子的向往與景仰,也在文中明顯地流露了出來,加之引用了大量孔子的話,用孔子自身的語言來表現其人,不但讓孔子的形象更具有真實感,也讓人覺得更加親切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