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精華本03(3 / 3)

穆王在位五十五年後去世,其子共王繼位。共王在涇水上麵遊玩,密康公在一旁服侍,有三個女子前來投奔密康公。密康公的母親說:“你必須要把這三個女子都獻給王。獸,三隻以上稱為‘群’;人,三人以上稱為‘眾’,女子,三人以上稱為‘粲’。王田獵從來不獵取超過三隻野獸,公行事必須虛心聽取三人以上的意見,王的妃嬪沒有三個人均屬於同族。粲字,是用於形容美好的事物。眾人將美好的事物送給你,你有怎樣的德行配去享用呢?王都不配享用,更何況你這種小人物呢?小人物占有這類東西,終將招致滅亡。”密康公沒有聽從這個建議,過了一年,共王滅密。共王死後,其子懿王繼位。懿王在位期間,王室陷入衰敗,詩人對時局加以譏刺。

懿王死,共王的弟弟辟方繼位,就是孝王。孝王死,諸侯又迎立懿王的太子燮繼位,就是夷王。

夷王死,其子厲王胡繼位。厲王在位三十年,貪圖財利,寵信榮夷公。大夫芮良夫勸諫厲王:“王室隻怕是要衰落了吧?榮夷公喜歡壟斷財利卻不清楚大難臨頭。財利,原本是天地萬物所生所長,想要進行壟斷,害處實在太多了。天地萬物是供大家來使用的,怎麼能夠壟斷呢?他觸怒的人非常多,卻不防範大難。還用這些來教導王,王難道可以長治久安嗎?身為百姓的王,本應廣開財源而施以恩惠。盡管使神、人、萬物能夠各得其所,仍然整日提心吊膽,害怕引發不滿。所以《頌》說:‘追思祖先後稷,可以配享於天,安定我諸多百姓,無不合乎其原則。’《大雅》說:‘布施賜予,成我周邦。’這不正是廣施財利而畏懼災難嗎?所以我周邦可以綿延至今。現在王學的是壟斷財利,怎麼可以這樣去做呢?一個普通人壟斷財利,尚且可以稱之為‘盜’,作為王也這樣去做,願意歸附的人就非常少了。榮夷公如果得到重用,周朝必定會衰敗。”厲王不聽,到底還是任命榮夷公為卿士,讓他主持國家大事。

王實行暴政,奢侈傲慢,住在國都當中的人非議王。召公勸諫說:“人民已經不相信您的政令了。”王大怒,找到了一個衛國的巫師,派他監視對王心存不滿,暗中腹誹的人,凡是報告上來有犯這種罪的人都會殺掉。這樣非議確實減少了,諸侯也不再來朝貢。厲王三十四年,王的控製越發嚴厲,國都中的人都不敢說話了,走在路上也隻能依靠目光彼此示意。厲王非常得意,告訴召公:“我要平息人們的非議,使他們都不敢講話。”召公說:“這是由於您把他們的嘴給堵起來了。堵人民的嘴要比堵河流還要危險。水被堵塞會導致決堤出現洪水,傷人肯定非常多,人民也是一樣的。因此管理水的人要對河流加以疏導,管理人民的人應當讓人們暢所欲言。因此天子為了了解民眾的情況,要讓上至公卿,下至士人都獻詩,讓盲樂師獻曲,讓史官獻書,讓師規勸,讓沒有眼珠的盲人敘事,讓有眼珠的盲人進行朗誦,讓百工勸諫,讓庶人能夠街談巷議,讓近臣都來進行規勸,讓親戚補察過失,讓盲樂師與史官進行教誨,讓老人們來整理,而後由帝王進行斟酌,所以政事得以施行而不會違背情理。人民說話的權利,猶如地上的山川為財貨之源,平原沃野為衣食之源。讓人們能夠開口講話,好事、壞事都可以反映出來。做好事而要防備壞事,是財貨與衣食的真正來源。人民心中怎麼想,嘴上就應當怎麼講,才能將事情辦好。如果將他們的嘴堵住,又怎麼可以長久呢?”王不聽,因此國內沒有人膽敢講話,三年後,居然一同發動叛亂,襲擊厲王。厲王逃離國都來到了彘地。

厲王的太子靜躲藏在召公家裏,國都當中的人聽說了這件事,便將召公的家團團包圍起來。召公說:“過去我多次勸諫王,王沒有聽從,因而遭遇了如此大難。現在假如殺死了太子,王大概認為我是記仇而泄私憤吧?侍奉主人,盡管身處危難也不記仇,盡管帶有怨氣也不會去發泄,何況是侍奉天子呢?”因此用自己的兒子替代了太子,太子幸免於難。

召公、周公兩相共同執掌朝政,號稱“共和”。共和十四年,厲王死在了彘地。太子靜在召公家裏長大,兩相一同擁立他為王,就是宣王。宣王繼位後,兩相一同輔佐他,政治修明,遵循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留下的遺風,諸侯又重新歸附周朝。宣王十二年,魯武公前來朝見。

宣王廢棄了天子籍田上的籍禮,虢文公勸諫不可以這樣做。王沒有聽從。三十九年,王的軍隊在千畝與薑氏之戎交戰,被擊敗。

宣王失去了征伐南方的軍隊後,居然在太原直接統計民戶。仲山甫勸諫:“民戶是不可以由國王直接進行統計的。”宣王沒有聽從,還是對民戶進行了統計。

四十六年,宣王去世,其子幽王宮湦繼位。幽王二年,周朝西部豐、鎬和涇、渭、洛一帶都出現了地震。伯陽甫說:“周將滅亡。天地二氣,不可以喪失其秩序,如果超出了其秩序,是人使其混亂的。陽氣伏藏而不能出,被陰氣壓迫而無法上升,因而才會出現地震。現在涇、渭、洛一帶經常出現地震,是由於陽氣不能得到有效生發而被陰氣鎮伏,水源隨之必然會被堵塞;水源被堵塞,國家必然會滅亡。土壤當中的水脈能夠通暢,人民才會獲得財利。土壤中的水脈不夠通暢,人民缺乏財利,國家難道不會滅亡嗎?過去伊水、洛水枯竭導致了夏的滅亡,黃河枯竭導致了商的滅亡。如今周的德行已猶如夏、商兩代的末年,其水源又被堵塞,堵塞了就會導致枯竭。建立國都必須依山傍河,山陵崩頹,水源枯竭,為亡國征兆。水源枯竭必定會導致山陵崩頹。如果亡國,應當會在十年之內,因為數是以十為進位的。上天假如要拋棄我們,是不會超過這一數字的。”這一年,涇、渭、洛三條河流枯竭,岐山崩頹。

三年,幽王寵愛褒姒。褒姒生下了兒子伯服,幽王準備廢黜太子。太子的母親是申侯之女,被封為王後。後來幽王得到了褒姒,非常寵愛她,準備廢黜申後,並除掉太子宜臼,立褒姒為王後,伯服為太子。周太史伯陽閱讀曆史記錄後說:“周即將亡國了。”過去當夏後氏衰敗時,有兩條神龍降落到夏帝的庭院,開口說:“我們是褒國的兩位君主。”夏帝卜問到底應該殺掉它,還是趕走它或是留下它,發現這些做法都不吉利。卜問是否能夠將龍的涎沫收藏起來,這才獲得了吉兆。於是鋪設布帛,寫在簡策上,向神龍禱告,龍走後留下了涎沫,將其盛放在匣中收藏起來。夏滅亡後,此器被傳給了商。商滅亡後,此器又傳給了周。接連三個朝代,都沒人敢於打開它。到了厲王末年,才打開觀看。涎沫流到了庭院當中,無法去除。厲王讓女人赤身裸體而大喊大叫。涎沫變成黑色蜥蜴,鑽進了後宮當中。後宮有一個童女才七歲,遇到了它,到十五歲行過笄禮後懷孕了,由於沒有丈夫就生下了孩子,感到非常害怕,就把孩子扔掉了。宣王時有童女演唱歌謠:“看到山桑製成的弓與箕木製成的箭囊,周國即將滅亡。”當時宣王聽到了這個歌謠,正好有夫婦二人在賣這兩樣東西,宣王就派人將他們抓起來準備殺掉。他們逃了出去,在途中看到此前後宮童女遺棄在路邊的孩子,聽到孩子夜裏啼哭,出於憐憫而收養了她。夫婦倆逃亡來到褒國。後來,褒國人犯了罪,請求獻上童女遺棄的女兒給王以求得赦免。這個被扔掉的女孩來自褒國,這就是褒姒。當幽王三年時,王到後宮,一看到她就喜歡上了她,與她生下了兒子伯服,居然廢黜申後和太子,立褒姒為王後,伯服為太子。太史伯陽說:“災禍已然形成,沒有任何辦法了!”

褒姒不愛笑。幽王想盡一切辦法去逗她笑,她卻不笑。幽王設置了烽燧與大鼓,有敵人前來進犯則舉烽火。有一次,幽王舉起烽火,諸侯都來了,卻沒有來犯者,褒姒大笑。幽王喜歡上了這個辦法,為褒姒多次舉烽火。後來,喪失了信用,諸侯們漸漸再也不來了。

幽王任命虢石父為卿士,主持國政,國都當中的人都很有怨氣。虢石父善於言辭,喜歡阿諛奉承並貪圖財利,王卻重用他。再加上廢黜了申後與太子。申侯大怒,聯合繒及屬於西夷的犬戎進攻幽王。幽王舉起烽火征發諸侯大軍,但諸侯的軍隊都沒有來。他們將幽王殺死在驪山(古代別稱為酈山)腳下,擄走了褒姒,將周人的財物劫掠一空。當時,諸侯都到申侯這裏來,共同擁立幽王此前的太子宜臼,就是平王,以延續周朝的祀統。

平王繼位,將都城東遷到雒邑,來躲避戎寇。平王在位時,周王室變得衰敗,強大的諸侯吞並弱小的諸侯,齊、楚、秦、晉這些國家開始強大起來,政令往往由稱霸的君主來頒布。四十九年,魯隱公繼位。

五十一年,平王死,他的太子早死,立太子的兒子林為王,就是桓王。桓王,是平王的孫子。桓王三年,鄭莊公前來朝見,桓王沒有予以禮遇。五年,鄭國與魯國互換許田。許田,是周天子用來祭祀泰山的土地。八年,魯國人殺掉了隱公,立桓公。十三年,桓王討伐鄭國,鄭國射傷了桓王,桓王逃回來。

二十三年,桓王死,其子莊王佗繼位。莊王四年,周公黑肩準備殺死莊王而迎立王子克。辛伯報告了王,王殺死了周公黑肩。王子克逃亡到燕國。

十五年,莊王死,其子厘王胡齊繼位。厘王三年,齊桓公開始稱霸。

五年,厘王死,其子惠王閬繼位。惠王二年,當初莊王的寵妾姚氏生下子,得到寵幸。等到惠王繼位,惠王奪取了大臣的園林作為自己的獵場,因此大夫邊伯等五人作亂,策劃召集燕、衛兩國的軍隊,討伐惠王。惠王逃到了溫,不久又居住在鄭國的櫟。他們迎立厘王的弟弟為王。設禮招待五位大夫,演奏全套的舞樂。鄭、虢兩國的國君非常憤怒,四年,鄭國及虢國的國君前來討伐,殺死王,重新迎立惠王。惠王十年,封齊桓公為伯爵。

二十五年,惠王死,其子襄王鄭繼位。襄王的母親很早就去世了,繼母是惠王的王後。王後生下了叔帶,非常受惠王的寵愛,襄王對叔帶很不放心。三年,叔帶與戎國、翟國商議進攻襄王,襄王想殺掉叔帶,叔帶逃到齊國。齊桓公派出管仲為戎與周進行調解,派隰朋為戎與晉進行調解。王用上卿的禮節招待管仲。管仲辭謝說:“我是身份卑微的官員,現在有天子的兩個上卿國氏與高氏在。如果在春秋兩季朝聘之節來接受王命,將以什麼為禮呢?作為諸侯之臣的我申請免去此禮。”王說:“大夫,我要獎勵你的功績,不要違背我的命令。”管仲最後還是隻接受了下卿之禮,然後回國。九年,齊桓公死。十二年,叔帶又返回周。十三年,鄭國討伐滑國,王派遊孫、伯服為滑國求情,鄭人將他們囚禁起來。鄭文公怨恨惠王複國沒有分封鄭厲公爵位,又怨恨襄王幫助衛國為滑國求情,於是將伯服囚禁起來。王大怒,準備派翟人伐鄭。富辰勸諫說:“我們周人東遷,完全依靠晉、鄭兩國。子之亂,也是依靠鄭國才得以平定,今日竟然因為一點小事就拋棄它們嗎?”王不聽。十五年,王派翟人的軍隊進攻鄭。王感謝翟人,準備封他們的女子為王後。富辰勸諫:“平、桓、莊、惠四位國王都接受過鄭國的幫助,王拋棄本族而去親近翟人,這樣做是不行的。”王不聽。十六年,王廢黜翟女王後,翟人前來討伐,殺死譚伯。富辰說:“我多次勸諫都不聽,假如遇到這種情況還不出戰,王會認為我是心存怨恨吧?”竟率其族眾殉難。

當初,惠後打算立叔帶為王,因此派其黨羽充當翟人的內應,翟人因此攻入周。襄王逃亡到鄭國,鄭把王安頓在泛。叔帶繼位,帶上被襄王廢黜的翟後一起居住在溫。十七年,襄王向晉求援,晉文公送王回國並殺死了叔帶。襄王因此賜給晉文公珪鬯瓚、弓矢,封他為伯爵,將河內的土地賜給晉。二十年,晉文公召襄王,襄王與他在河陽、踐土相會,其他諸侯都來朝見,史書對這一事件進行掩飾,說“天王巡狩至於河陽”。

二十四年,晉文公死。

三十一年,秦穆公死。

三十二年,襄王死,其子頃王壬臣繼位。頃王六年,死,其子匡王班繼位。匡王六年,死,其弟瑜繼位,就是定王。

定王元年,楚莊王討伐陸渾之戎,駐紮在洛,派人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王派王孫滿用言辭回應,楚兵才撤退。十年,楚莊王包圍了鄭國都城,鄭伯出降,不久鄭國又得以重建。十六年,楚莊王死。

二十一年,定王死,其子簡王夷繼位。簡王十三年,晉國殺掉了他們的國君厲公,從周接回了子周,將他立為悼公。

十四年,簡王死,其子靈王泄心繼位。靈王二十四年,齊國的崔杼殺掉了齊莊公。

二十七年,靈王死,其子景王貴繼位。景王十八年,王後、太子賢明卻早亡。

二十年,景王寵愛子朝,準備立他為太子,但景王卻在這時去世,子匄一夥人與子朝爭奪王位,國都當中的人立長子猛為王,子朝進攻並殺死了猛。猛就是悼王。晉人攻打子朝而立匄為王,這就是敬王。

敬王元年,晉人送敬王返回周,子朝與之爭奪王位,敬王無法回國,住在澤。四年,晉率諸侯送敬王返回周都,子朝稱臣,諸侯修築周都的城牆。十六年,子朝一夥人再次叛亂,敬王逃亡到晉國。十七年,晉定公將周王送回周都。

三十九年,齊田常殺死了齊簡公。

四十一年,楚滅陳國。孔子死。

四十二年,敬王死,其子元王仁繼位。元王八年,死,其子定王介繼位。

定王十六年,趙、魏、韓三國殺掉智伯,瓜分其土地。

二十八年,定王死,長子去疾繼位,就是哀王。哀王繼位三個月,其弟叔襲殺掉哀王自立為王,就是思王。思王繼位五個月,其少弟嵬進攻並殺死思王,自立為王,就是考王。這三個王全都是定王的兒子。

考王十五年,死,其子威烈王午繼位。

考王將他的弟弟分封在河南,這便是西周桓公,讓他接掌周公的官職。桓公死,其子威公繼位。威公死,其子惠公繼位,而將惠公的幼子分封在鞏,讓他侍奉周王,稱為東周惠公。

威烈王二十三年,放置九鼎的王城出現地震。冊封韓、魏、趙三家為諸侯。

二十四年,威烈王死,其子安王驕繼位。這一年有強盜殺死了楚聲王。

安王在位二十六年,死,其子烈王喜繼位。烈王二年,周太史儋拜見秦獻公,說:“當初周與秦國是一體的而又分開,分開五百年又會合在一起,合在一起十七年就會出現霸王。”十年,烈王死,其弟扁繼位,這就是顯王。顯王五年,祝賀秦獻公,獻公稱伯。九年,將祭祀文、武二王的祭肉賜給秦孝公。二十五年,秦在周大會諸侯。

二十六年,周封秦孝公為伯爵。三十五年,將祭祀文、武二王的祭肉賜給秦惠王。四十四年,秦惠王稱王。此後,諸侯都稱王。

四十八年,顯王死,其子慎靚王定繼位。慎靚王在位六年,死,其子赧王延繼位。王赧時東周和西周出現分裂,各自為政。王赧遷都到西周。

西周武公的共太子去世,還有五個兒子全都是庶出,沒有嫡子能夠被立為太子。司馬翦對楚王說:“不如用土地來資助公子咎,幫他立為太子。”左成說:“不行。如果我們用土地資助公子咎,而周卻不聽從我們的,這樣您的主意就失敗了,與周的交情也變得疏遠了。不如去詢問周君希望立誰為太子,暗中告訴翦,然後翦再讓楚國資助給他土地。”結果,西周真的讓公子咎當了太子。

八年,秦進攻宜陽,楚派兵前去援救。而楚國認為周是在幫助秦國,所以準備攻打周。蘇代為周遊說楚王:“您怎麼得知周是幫助秦國?說周幫助秦國要比幫助楚國更賣力的人,是想讓周投靠到秦國方麵去,所以人們都將周、秦放在一起稱為‘周秦’啊。周清楚自己解脫不了,就必然會偏向秦國一方,這的確是幫助秦國取得周的妙計呀。如果為大王考慮,周為秦出力,您要好好待他;不為秦出力,依舊要好好待他,這樣,才能夠讓它與秦變得疏遠。周與秦絕交,就必然會投向楚國這一方的。”

秦向東周與西周借路,希望通過兩周間的地方去攻打韓國,周擔心借道會得罪韓國,不借又會得罪秦國。史厭對周君說:“為什麼不派人去麵見韓公叔呢?對韓公叔說:‘秦國膽敢穿過周地進攻韓國,是因為信任東周。您為什麼不送給周一些土地,並派人質去楚國呢?’這樣,秦國必定會懷疑楚國,不相信周君,也就不會前去攻打韓國了。您再派人告訴秦國:‘韓國一定給周一些土地,想以此來讓秦國對周君有所懷疑,周不敢不接受。’秦國也就沒有說辭,不讓周接受韓國的土地,這樣就可以同時得到兩國的土地了。”

秦召見西周君,西周君不願意前往那裏 ,所以派人告訴韓王:“秦召見西周君,想讓他派兵進攻王的南陽,王為什麼不出兵南陽?西周君將以此為理由不去朝見秦。如果西周君不前往秦國,秦也就必然不敢越過黃河來攻打南陽了。”

東周與西周作戰,韓國救援西周。有人幫東周勸說韓王:“西周是過去天子的舊都,有很多名貴器物及珍寶,大王假如按兵不動,能夠有恩德於東周,而西周的珍寶也能夠盡歸於韓。”

王赧被稱為成君。楚圍攻雍氏,韓國向東周征發甲胄及糧食,東周君很害怕,召見蘇代並將這種情況告訴他。蘇代說:“您何須為此而擔心。臣下能讓韓國不向東周征發甲胄及糧食,還能為您取得高都。”東周君說:“您要是真能做到這些事,我要讓整個國家都聽命於您。”蘇代去見韓國的相邦說:“楚包圍雍氏,曾保證三個月就能夠攻下,而現在已經過去五個月了卻仍不能拔取,楚已損失嚴重。現在相邦您竟然向周征發甲胄及糧食,等於表明韓國也損失慘重。”韓國相邦說:“有道理。但使者已然出發了。”蘇代說:“為何不把高都送給周?”韓國相邦大怒,說:“我不向東周征發甲胄及糧食就已經很好了,為什麼還得把高都也送給周?”蘇代說:“將高都送給周,則周就會親附韓國,秦聽說此事後必定會大怒,焚毀出使周的符節,不再與周互派使節,這就等於失去瘡痍的高都來換取完整的周地。又為什麼不可以呢?”相邦說:“不錯。”於是真的把高都給了周。

三十四年,蘇厲對周君說:“秦擊敗韓國、魏國,殺師武,在北麵攻取趙國的藺、離石,都是白起領兵。白起善用兵,又有天命為助。現在他又率兵出塞進攻魏都大梁,大梁被攻破則周也就危險了。您為什麼不派人去遊說白起呢?就說:‘楚國有一個叫養由基的人,非常擅長射箭。距離柳葉有百步的距離放箭,百發百中。左右圍觀的人有幾千個,都稱讚他箭術好。唯獨有一個男子站在他旁邊,卻說:“不錯,可以去學射箭了。”養由基大怒,放下弓,握住劍柄,說:“外來人,你有什麼資格來教我射箭呢?”外來人說:“我並沒有真教您左手執弓、右手拉弦的本領。像剛才那樣,距離柳葉百步遠射箭,百發百中,卻不清楚見好就收,用不了多久就會力量衰竭,弓歪矢曲,隻要一發沒有射中,此前的百發百中也就前功盡棄。”現在就依靠攻破韓、魏,殺師武,北取趙國的藺、離石這些事,您的功勞已太多、太大了。現在您又要領兵出塞,途經東周、西周,背靠韓國,圍攻大梁,一戰不勝,就會前功盡棄。您不如告病,不領兵出征。’”

四十二年,秦國攻占華陽要塞。馬犯對周君說:“請派我去魏國遊說,使其為周築城。”馬犯對魏王說:“周王假如由於擔心秦伐周而憂患到要死去,那麼我也必死無疑。我請求主動將九鼎獻給大王,大王得到九鼎就要考慮我的請求。”魏王說:“好。”於是派兵給他,聲稱是守護周城。馬犯借此又去遊說秦王:“魏派兵並非是去守衛周城,而是要進攻周。大王您不妨出兵境外去看看情形如何。”秦國果然出兵。馬犯趁機又告訴魏王:“周王的心病已經好了,我請求到了條件允許時再來報答。現在大王派兵到周,諸侯都會有所顧慮,以後再進行什麼行動,人家都不會相信了。不如讓士兵幫助周築城,以掩蓋我們的最初目的。”魏王說:“好。”於是派兵去修築周城。

四十五年,西周君前往秦國,有遊客告訴周冣:“您不如讚譽秦王的孝順,趁機將應這個地方送給秦太後,作為其供養之地,秦王必然會高興,這樣您與秦國就有了交情。關係好,西周君必定覺得是您的功勞。關係不好,勸周君入秦的人就必然會有罪。”秦進攻周,而周冣對秦王說:“為大王思量,最好不要進攻周。攻周,其實獲利不多,而卻在天下間留下了壞名聲。天下由於秦國的壞名聲而厭棄秦國,必定會聯合東麵的齊國。由於攻周而損耗兵力,使得天下與齊聯合,那麼秦就無力稱王了。天下為了損害秦,因此勸大王進攻周。秦如果接受這種損害,那麼號令也就很難通行了。”

五十八年,三晉聯合抗秦。周派其相邦前往秦國,因為秦國輕視周,因此推遲了行動。有遊客對相邦說:“秦對周的態度還不清楚。秦很希望了解三晉各國的情形。您如果不趕緊去麵見秦王說‘請為王刺探東方各國的情報’,秦王必定會看重您。看重您,秦也就會看重周,周也就會與秦親善;齊國重視周,則周會與齊親善:這樣周就可以始終保持與大國的交誼。”秦相信了周,發兵進攻三晉。

五十九年,秦占領了韓國的陽城及負黍,西周感到畏懼,背叛了秦,與諸侯合縱,率天下精兵出伊闕山進攻秦,使秦無法通過陽城。秦昭王大怒,派人進攻西周。西周君逃到秦國,叩首認罪,將城邑三十六座,人口三萬人都獻給秦國。秦接受其城鎮與人口,釋放西周君回到周。

周君、王赧死後,周的居民因此向東方逃亡。秦獲得了九鼎等貴重器物,而將西周君遷走。七年後,秦莊襄王滅掉東周。東周、西周都歸屬於秦,周朝的祭祀從此斷絕。

太史公說:學者都認為周伐商紂,定都洛邑,但其實事實並非如此。雖然武王曾經規劃洛邑,成王也派召公占卜其位置,將九鼎放到那裏,但周依舊以豐、鎬為都城。直到犬戎殺死幽王,周都才東遷到洛邑。所謂“周公葬於畢”,畢就位於鎬京東南的杜中。秦最終滅亡了周。漢朝建立以來九十多年,天子要在泰山行封禪禮,來到河南,訪求周的後裔,封給周的後人嘉三十裏土地,號稱周子南君,爵位等同列侯,以延續對其祖先的祭祀。

《周本紀》概括地記錄了整個周王朝的興衰史,勾勒出一個天下朝宗、幅員遼闊的強大王朝的曆史概況,還有其間不同時期、不同君主厚民、愛民,或是傷民、害民的不同政治作風,君臣間或彼此協力相助,共襄大業,或彼此傾軋、各執己見的不同政治氛圍。

司馬遷用儒家的思想來看待評價周史,宣揚仁義興邦之道。這突出地展現在對文王、武王、成王、周公的敘述與描寫上。這幾個人全都是儒家理想當中的聖主賢臣的榜樣,周朝初年那種君臣和睦的局麵也恰恰是儒家理想當中的政治環境。本篇當中對武王進行了重點刻畫,在記錄完他滅殷的過程後,又詳細敘述了他實行分封、以殷製殷等治國安邦、攘邊安內的舉措,為讀者展示出一個擁有宏圖大略及經世濟民之術的經典古代政治家形象。

周朝在成王之後,基本沒有什麼賢能君主,卻出現了幾位昏庸暴君,司馬遷對表現平庸的君主都隻是寥寥數筆帶過,而對幾個昏庸的暴君則濃墨重彩地描述。如厲王的專利塞言及幽王的烽火戲諸侯都寫得猶如精彩的戲劇,既有曆史背景的鋪排,還有人物性格的充分展現,在嚴峻的形勢下,突出了他們的昏庸與暴虐,還有剛愎拒諫,精彩之處不亞於傳世小說。與此同時,司馬遷還向讀者展現了幾位盡忠直諫的輔臣形象。例如祭公謀父、芮良夫、召公等,都相當精彩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