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精華本02(2 / 3)

紂愈淫亂不止。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幹曰:“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曰:“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幹,觀其心。箕子懼,乃詳狂為奴,紂又囚之。殷之大師、少師乃持其祭樂器奔周。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台,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斬紂頭,懸之白旗。殺妲己。釋箕子之囚,封比幹之墓,表商容之閭。封紂子武庚祿父,以續殷祀,令修行盤庚之政。殷民大說。於是周武王為天子。其後世貶帝號,號為王。而封殷後為諸侯,屬周。

周武王崩,武庚與管叔、蔡叔作亂,成王命周公誅之,而立微子於宋,以續殷後焉。太史公曰:餘以《頌》次契之事,自成湯以來,采於《書》《詩》。契為子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殷氏、來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孔子曰,殷路車為善,而色尚白。

殷族始祖契的母親名叫簡狄,是有娀氏的女子,帝嚳的居於次位的妃子。她跟另外兩個女子一同到水邊洗澡,看到一個燕子蛋掉落下來,簡狄就把蛋拿起來吞吃了,因此懷孕生下了契。契長大後協助禹治水有功,帝舜任命契擔任司徒,舜說:“百姓彼此不能親睦,家庭關係不能夠和順,你擔任司徒,恭謹地推行倫理道德教育,要以寬厚為根本。”並把他封在商這個地方,賜予他這一族姓。契興起於唐虞、大禹的時代,為百姓幹了很多好事,百姓因此生活安定下來。

契死後,兒子昭明繼承了他的位置。昭明死後,兒子相土接任。相土死後,兒子昌若接任。昌若死後,兒子曹圉接任。曹圉死後,兒子冥接任。冥死後,兒子振接任。振死後,兒子微接任。微死後,兒子報丁接任。報丁死後,兒子報乙接任。報乙死後,兒子報丙接任。報丙死後,兒子主壬接任。主壬死後,兒子主癸接任。主癸死後,兒子天乙接任,這便是成湯。

從契到湯,居住地總共遷徙了八次。成湯才開始在亳地居住下來,這是帝嚳曾住過的地方,《尚書》中的《帝誥》就是由於遷居於亳而作的。

湯征伐諸侯。葛伯不奉命進行祭祀,湯首先征伐他。湯說:“我有一句話:人們能夠從水中看到自己的樣子,觀察人民就能知道國家治理得好不好。”伊尹說:“非常明智啊!能聽別人的話,才有人向你述說治國的道理。君臨國家,視民如子,為善的人就全都前來任職了。努力啊,努力啊!”湯對眾人說:“你們如果不能夠遵從我的命令,我就會重重地懲罰你們,決不寬恕。”《尚書》中的《湯征》就是此時作的。

伊尹名叫阿衡。他想拜見湯,苦於沒有門路,就當了湯所娶的有莘氏女子的陪嫁奴隸,背著廚房用具,通過割烹調味的道理來遊說湯,使他成為天下間的聖王。也有人提出,伊尹原本是一個隱士,湯派人聘請了他,請了五次他才願意去見湯,向湯講述無為而治的素王之道,還有九種君主的優劣。湯任用他來治理國家。伊尹曾離開湯前往夏國。他看到了夏的醜惡,又返回了亳。他從亳的北門進城,遇見了湯的臣下女鳩、女房,《尚書》中的《女鳩女房》就是記錄伊尹跟他們所說的話的。

商湯外出,看到野外的獵人正在四麵張網,禱告說:“(鳥)從四方都飛到我的網子裏來。”湯說:“啊,那樣就會一網打盡了!”就撤掉了其中三麵的網,禱告說:“要向左的就向左,要向右的就向右,不聽命的才到我的網子中來。”諸侯們聽說這件事,都說:“湯的德行好到了極點,連禽獸都得到了恩惠。”

正當此時,夏王桀對人民非常暴虐,荒淫無道,諸侯裏的昆吾氏也經常做壞事。湯就發兵率領諸侯前去討伐,伊尹跟隨湯,湯親自手拿大鉞去打昆吾,接著就去攻打夏桀。湯說:“你們大家都來聽我講話。並非我這個小子敢起來叛亂。夏作惡多端,我聽到你們都在說夏是有罪的。我敬畏上帝,不敢不前去懲罰。現在夏作惡多端,是上天要去誅滅他。現在你們大家卻說:‘我們的君王不去憐恤我們,荒廢我們的農事去征伐別人。’你們還會說:‘夏有罪,又能把他怎麼樣呢?’夏王破壞人民的生產,在整個夏國進行恣意掠奪。民眾都因此懈怠,不願聽從他的命令,還詛咒他說:‘這個太陽何時才能滅亡?我們願與你同歸於盡!’夏的德行已經敗壞到了這個地步,現在我一定要去征伐他。你們要幫助我奉行上天的懲戒,我將會重賞你們。你們不要不相信,我是絕對會信守諾言的。你們如果不能服從誓言,我就要嚴懲你們還有你們的妻子兒女,決不寬恕。”當時把這些話當作命令告諭全軍,史官將其記錄下來,就成了《尚書》中的《湯誓》。於是湯說“我非常勇武”,因此將武王當作稱號。

桀在有娀氏的舊地被打敗,逃奔鳴條,夏軍潰敗。湯接著就攻打三,獲得了那裏的寶玉,義伯、仲伯因此寫下了《典寶》。湯打敗了夏,想遷徙社神而不成,因此寫下了《夏社》。伊尹向湯報告了各地的狀況。這時,諸侯都歸附於湯,湯即天子之位,平定了四海。

湯在伐三的歸途裏走到泰卷陶這個地方時,大臣仲虺寫了一篇誥。湯已經推翻了夏朝,返回了亳,寫下了《湯誥》:“在三月裏,王親自來到東郊,告諭各位諸侯說:‘不要無功於百姓,努力處理你們的事務。不然我就會重重地懲罰你們,你們不要怨恨我。’又說:‘古代時,禹和皋陶長年在外辛勞,才能有功於百姓,百姓才得以安定下來。他們東治江,北治濟,西治河,南治淮,這四條大河被治理好以後,民眾才有地方得以居住。後稷教民播種,努力種植百穀。這三位都有大功於民,所以他們的後代才能建立國家。過去,蚩尤與他的臣下侵害百姓,上帝就不會保佑他。這些都是事實。大家應當努力去按照先代聖王的話去做。’又說:‘假如無道,就不讓他去統治國家。你們可不要怨恨我。’”這些話作為命令遍告給諸侯。這時還有伊尹寫下了《鹹有一德》,咎單寫下了《明居》。

湯於是改定建醜之月為正月,將車馬等東西的顏色改為以白色為上,群臣要在白天朝見天子。

湯死後,由於太子太丁還沒有繼位就已死去,就立太丁的弟弟外丙為君,這便是帝外丙。帝外丙在位三年後死去,又立外丙的弟弟仲壬為君,這便是帝仲壬。帝仲壬在位四年後死去。伊尹於是讓太丁的兒子太甲當了國君。太甲是成湯的嫡長孫,這便是帝太甲。帝太甲元年,伊尹為了訓誡太甲寫下了《伊訓》《肆命》和《徂後》。

帝太甲為君三年,不明事理,又比較暴虐,沒有遵守湯的法度,德行敗壞。因此伊尹將太甲放逐到桐宮當中,太甲在那裏度過了三年時間。伊尹代理掌管國政,接受諸侯的朝見。

帝太甲在桐宮當中住了三年,終於悔過向善,於是伊尹將他迎了回來,把政權交還給他。帝太甲的德行不斷變好起來,諸侯都歸服於殷朝,百姓由此獲得了安寧。伊尹非常讚賞,就寫了《太甲訓》三篇來褒揚太甲,尊稱他為太宗。

太宗死後,兒子沃丁繼位。帝沃丁在位期間,伊尹死去。安葬伊尹於亳的事辦完後,咎單就論說了伊尹的行事,寫下《沃丁》一文。

沃丁死後,弟弟太庚繼位,這便是帝太庚。帝太庚死後,兒子帝小甲繼位。帝小甲死後,弟弟雍己繼位,這就是帝雍己。此時,殷朝開始衰落,很多諸侯就不來朝貢了。

帝雍己死後,弟弟太戊繼位,這就是帝太戊。帝太戊任命伊陟擔任宰相。在亳都,朝廷上忽然有桑樹與楮樹合在一起生長,一晚上就長得要用兩隻手圍握那麼粗。帝太戊非常害怕,就去問伊陟。伊陟說:“我聽說怪異的事物都無法敵過好的德行,難道是您治理國家有什麼缺點嗎?您應該讓自己的德行變得更好。”太戊聽從了他的建議,怪樹很快就枯死而消失了。伊陟向巫鹹讚美並講述了這件事,巫鹹治理王家也非常有成績,於是寫下了《鹹艾》和《太戊》。帝太戊在宗廟裏稱讚伊陟,並說為了尊重他而不將他當作臣下來對待,伊陟謙讓不敢當,因此寫下了《原命》。這時,殷朝複興,諸侯臣服,所以太戊尊稱為中宗。

中宗死後,兒子帝仲丁繼位。帝仲丁將都城遷移到隞,河亶甲遷到相,祖丁又遷到邢。帝仲丁死後,弟弟外壬繼位,這就是帝外壬。《尚書》當中的《仲丁篇》已經亡佚,無法見到。帝外壬死後,弟弟河亶甲繼立,這便是帝河亶甲。河亶甲在位期間,殷朝又衰落了。

河亶甲死後,兒子帝祖乙繼位。帝祖乙繼位後,殷朝再次興盛起來,巫賢得到任用。

祖乙死後,兒子帝祖辛繼位。帝祖辛死後,弟弟沃甲繼位,這便是帝沃甲。帝沃甲死後,立沃甲的哥哥祖辛的兒子祖丁為國君,這就是帝祖丁。帝祖丁死後,立沃甲的兒子南庚為國君,這便是帝南庚。帝南庚死後,立帝祖丁的兒子陽甲為國君,這便是帝陽甲。帝陽甲在位期間,殷朝又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