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1942從上海到香港(十三)
給流亡異地的東北同胞書(1941)
1941年上半年的蕭紅雖然偶有病痛,但過的還算充實,與端木共同參加了香港文協的文藝講習會,長篇小說《馬伯樂》開始連載,閱讀《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史》第二部等等,4月間,美國進步女作家史沫特萊從大陸返國途經香港,得知蕭紅在港,特意跑到九龍去看望蕭紅,勸她到醫院去檢查醫治,並說日本早晚會進攻香港,勸她趕緊離開香港到新加坡去。蕭紅曾將史氏的建議轉告茅盾夫婦,但由於茅盾在港有事,蕭紅終因沒有找到可靠的同伴而未成行。隨後蕭紅病情加重,史氏通過香港政府醫務總監夫人的關係,使蕭紅住進香港最大的公立醫院——瑪麗醫院。
“星加坡終於沒有去成,蕭紅不久就病了,她進了瑪麗醫院,在醫院裏她自然更其寂寞了,然而她求生的意誌非常強烈,她希望病好,她忍著寂寞住在醫院,她的病相當複雜,而大夫也荒唐透頂,等到診斷明白是肺病的時候就宣告已經無可救藥。可是蕭紅自信能活。甚至在香港戰爭爆發以後,夾在死於炮火和死於病二者之間的她,還是更怕前者,不過,心境的寂寞,仍然是對於她的最大威脅。”(茅盾《呼蘭河傳.序》)
這期間東北抗日救亡總會會長周鯨文慷慨解囊,答應蕭紅住院的一切費用均由他負擔,端木和蕭紅的寫作收入,在平時是可以過得去,雖不充裕,但也足用。但一有病、住院、醫藥等等的開銷,就不是他們平時的收入負擔得了。(周鯨文《憶蕭紅》)
為了紀念“九一八”10周年,蕭紅抱病寫了最後兩篇文章《寄流亡異地的東北同胞書》與《九一八致弟弟》,發出了對家鄉、親人的眷念和收複失土的願望。
11月中旬因肺結核入瑪麗醫院,因受不了醫院不準看書寫字的規定和醫護人員的冷漠態度,不久便離開醫院回到家中。
日軍偷襲珍珠港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九龍陷入炮火之中。1941年12月9日淩晨,端木蕻良和駱賓基將蕭紅從九龍轉移到香港,住進香港思豪大酒店五樓的一間客房。端木蕻良將蕭紅丟給駱賓基,與翌日同其他人一道突圍去新加坡。蕭紅對此心知杜明,然後這種悲痛誰又能理解呢。“他(端木蕻良)從今天起,就不來了,他已經和我說了告別的話。我不是已經說的很清楚麼?我要回到偽滿去,你的責任是送我到上海,你不是要去青島麼?送我到許廣平先生那裏去,你就算是對我給了很大的恩惠。我不會忘記。有一天,我還會健健康康的出來。我還有《呼蘭河傳》的第二部要寫……”(摘自駱賓基《蕭紅小傳》)”
未幾,思豪大酒店遭日軍轟炸,駱賓基將蕭紅遷到皇後道一所民宅,然後又遷至周鯨文的“時代書店”的職工宿舍去。蕭紅病情加劇,身邊隻有駱賓基一個人。
淪落在異地的東北同胞們:
當每個中秋的月亮快圓的時候,我們的心總被悲哀裝滿。想起高粱油綠的葉子,想起白發的母親或幼年的親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