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還說到《孫子兵法》在世界軍事史上的重要地位,要理解這點,重要是先弄清《孫子兵法》的東傳西漸。《孫子兵法》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在東方,大致開始於公元8世紀,最先傳至日本;在西方,大約開始於17世紀之後,陸續傳至歐洲、美洲。
《孫子兵法》的“東傳”,首開是日本。唐朝中期,日本遣唐使吉備真備把《孫子兵法》《吳子》等書帶回日本,曾在任太宰少貳期間,向工役人員講授過《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和諸葛亮“八陣”等兵書。從11世紀起,日本不斷湧現以通曉《孫子兵法》而知名的學者與軍人,使《孫子兵法》成為日本軍事思想的主體結構。日本戰國時代(公元15世紀至16世紀70年代)的著名武將武田信玄非常崇拜孫子,他把《孫子兵法》中“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四句話寫在軍旗上,豎於軍門,作為座右銘。其所著《甲陽軍鑒》非常強調周密和慎重,明顯地受到了孫子“十三篇”中“慎戰”思想的影響。
16世紀,日本名將輩出,如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和武田信玄等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精通軍事經典,運用《孫子兵法》得心應手。在日本的德川時代,明趙本學的《孫子》注釋書流行最廣。日本人把孫子和孔子並列推崇,評論說:“孔夫子者,儒聖也;孫夫子者,兵聖也。……後世儒者不能外於孔夫子而他求,兵家不得背於孫夫子而別進矣。是以文武並立,而天地之道始全焉。可謂二聖人功,極大極盛矣!”日本陸軍軍官學校教官尾川敬二說:“孫子是東方兵學的鼻祖,武經之冠;東方各種兵法皆出自孫子,實是不錯……”
在朝鮮和越南,也都流傳孫武子書。據《朝鮮通史》記載,15世紀李朝的義宗至世祖時期,曾出版過《武經七書》的注釋本,其中首部即《孫子兵法》。在1777年,朝鮮又發行過《新刊增注孫武子直解》。到1863年,又有趙義純的《孫子髓》出版。在越南,1961年刊行過施達誌的《孫子》譯本。此外,據嚴靈峰的《周秦漢魏諸子知見書目》,1722年有一種滿文的《孫子兵法》出版;1973年,又有一部希伯來文的《孫子》在以色列問世。
《孫子兵法》的“西漸”,法國開其先河。1772年,法國神父約瑟夫·愛密歐選擇了幾部中國軍事名著,譯成法文在巴黎出版,題名“中國軍事藝術”,其中有《孫子十三篇》和《司馬法五篇》。由於此書印刷精美,供不應求,1782年又出第二版。拿破侖失敗後被放逐在聖赫勒拿島上,據說他有一天讀到《孫子兵法》就是這種譯本,當時立即拍案叫絕,進而歎息說:“倘若我早日見到這部兵法,我是不會失敗的。”英國是1905年一位叫卡斯魯的皇家野戰炮兵上尉翻譯了英文《孫子》,先是在日本東京問世;1908年又出版於倫敦,題為“孫子兵法”。英國著名戰略家利德爾·哈特在其所著《戰略論》的扉頁上,引錄孫子語錄多達十五條。他甚至這樣評價孫子“全勝”的思想:“最完美的戰略,也就是那種不必經過嚴重戰鬥而能達到目的的戰略——所謂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英國蒙哥馬利元帥1961年會見中國毛澤東主席時,曾提出要把中國的《孫子兵法》作為世界軍事學院的教材。1910年,由布魯諾·納瓦拉翻譯的德文《孫子兵法——中國之武經》出版於柏林。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國威廉二世被廢黜後,在僑居中看到了《孫子兵法》,當他讀到了《孫子·火攻篇》最後一段:“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複喜,慍可以複悅,亡國不可以複存,死者不可以複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不禁撫書喟然,說:“早二十年讀《孫子兵法》就絕不至於遭受亡國之痛苦了!”《孫子》的俄文本最早出版於1860年,是由斯列茲涅夫斯基翻譯的;1888年俄軍總參謀部開始撰文介紹《孫子兵法》。1955年,蘇聯國防部軍事出版社又出版了西道連科的《孫子兵法》俄譯本,其譯本在蘇聯和東歐頗有影響。《孫子兵法》的荷蘭文譯本,於1986年首次由荷蘭科學出版社出版。美國普遍開展對《孫子兵法》的研究雖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事,但研究相當普遍和深入。全美著名大學中,凡教授戰略學、軍事學課程的無不把《孫子兵法》作為必修課。美軍的最高學府——國防大學將其列為將軍們主修戰略學的第一課,位於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之前。美軍西點陸軍學院、國防指揮參謀學院等著名軍事院校均將《孫子兵法》列為必修課。這對美國軍事思想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美軍《作戰綱要》開宗明義地引用孫子“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這句名言作為其作戰的指導思想。美國蘭德公司政治學研究部主任喬納森·波拉克1989年參加首屆《孫子兵法》國際學術討論會,他在《孫子與美國軍事思想》中說:“孫子是軍事史上最負盛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不但在中國,而且對中國之外的許多國家,都有很大的影響。”(關於孫子兵學在軍事史上的地位和影響,參考了楊善群著《孫子評傳》和謝祥浩李政教主編《兵聖孫武》有關章節)
總而言之,孫子是中國軍人、軍事、兵學的代表,他的威名已經排在世界最有影響的軍事家、戰略家、兵學家漢尼拔、愷撤、亞曆山大大帝、拿破侖、克勞塞維茨、蘇沃洛夫之前,這是他的榮耀,更是他的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