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錄(1 / 3)

附 錄

1、常用中藥性味、功效等情況

解表藥

辛涼解表藥

柴胡

[性味]苦、微寒。

[功用](1)解表退熱:用於寒熱往來,常配黃芩。用於瘧疾,常配草果、常山。(2)疏肝解鬱:用於肝鬱引起的脅痛(如肝、膽疾患)或月經不調,常配當歸、白芍。(3)升提中氣:用於氣虛下陷之證,如子宮脫垂,脫肛等,常配黃芪、升麻。

[用法]3~10克。

葛根

[性味]辛、甘、平。

[功用](1)發汗解熱:用於外感風熱之項背發緊疼痛。(2)生津止渴:用於熱病口渴,常配天花粉、蘆根。(3)透疹,止瀉:用於麻疹不透及腹瀉、痢疾。配升麻透疹。配黃芩、黃連等治腹瀉、痢疾。

[用法]10~20克。

桑葉

[性味]苦、微寒。

[功用](1)疏散風熱:用於風熱感冒及目赤腫痛,常配菊花。 (2)清肝明目:用於風火目疾(如急性結膜炎)。配黑芝麻名桑麻丸,用於肝陰不足,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視物昏花。

[用法]5~10克。

菊花

[性味]苦、微寒。

[功用](1)清熱散風:用於風熱頭痛、目赤,可配桑葉、白蒺藜。(2)平肝明目:治肝經風熱或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兩目昏花,可配石決明、枸杞子。

[用法]10~15克。

薄荷

[性味]辛、涼。

[功用](1)散風熱,清頭目:治外感風熱引起的發熱、頭痛、咽痛。配菊花、白芷治頭痛;配桔梗、甘草治咽痛。(2)疏肝解鬱:用於肝鬱氣滯、情誌抑鬱及胸脅脹滿,常配柴胡、白芍。

[用法]2~10克。散風熱宜後下。

升麻

[性味]甘、辛、微寒。

[功用](1)透疹:用於痘疹或麻疹初期,常配葛根。(2)解毒:用於咽喉腫痛、口瘡、牙痛。(3)升提:用於中氣下陷之久瀉脫肛、胃下垂及子宮下垂等症,常配柴胡、黃芪。

[用法]3~10克。

牛蒡子

[性味]辛、微苦、寒。

[功用](1)散風濕熱:用於外感風熱及熱性病初起。 (2)利咽,透疹:用於風熱咽痛、喉腫,風熱瘡疹及麻疹不透,配山豆根治咽喉腫痛,配紫草透發麻疹。

[用法]3~10克。性偏滑利,氣虛便溏者慎用。

蟬蛻

[性味]鹹、微甘、寒。

[功用](1)散風熱:用於外感風熱時的聲音嘶啞及皮膚瘙癢。(2)透斑疹:用於麻疹未透,常配葛根、薄荷。(3)解痙攣:用於高熱驚厥及破傷風,常配全蠍、僵蠶。

[用法]3~9克。解痙攣用15~30克。

蔓荊子

[性味]苦、辛、微寒。

[功用]散風熱,止頭痛:用於風熱感冒之頭痛,常配菊花。

[用法]3~10克。

浮萍

[性味]辛、寒。

[功用](1)發汗解表:用於風熱感冒發熱汗少,可配薄荷;用於透發斑疹,常配升麻。(2)行水消腫:用於水腫尿少而兼有表證者(如急性腎炎初期水腫),常配麻黃、桑白皮。(3)配蟬蛻治皮膚瘙癢。

辛溫解表藥

麻黃

[性味]辛、苦溫。

[功用](1)發汗:用於風寒感冒。配桂枝發汗力增強,治重症無汗的風寒感冒。 (2)平喘:用於實證喘息。配生石膏、杏仁治肺熱咳喘(如肺炎)。(3)利尿:用於實證水腫。配生石膏、生薑、甘草治風水(如急性腎炎水腫)。

[用法]1.5~10克。生用發汗;蜜炙用於止咳平喘。

蘇葉

[性味]辛、溫。

[功用](1)發散風寒:用於風寒感冒,常配荊芥。(2)解魚蟹毒:用於魚蟹中毒引起的嘔吐腹瀉,常用紫蘇。

[用法]5~10克。解魚蟹毒用30~60克。

防風

[性味]辛、溫。

[功用](1)祛風解表:用於風寒感冒,常配荊芥。配黃芪、白術(即"玉屏風散"),用於體虛自汗。(2)祛風濕止痛:用於風濕痛。(3)祛風解痙:用於破傷風。

[用法]3~10克。

荊芥

[性味]辛、微溫。

[功用](1)發汗解表:用於外感風寒,常配防風、蘇葉。(2)理血解毒:用於血蘊熱毒之目赤、咽腫、瘡毒、麻疹初起、蕁麻疹等。(3)祛瘀止血:荊芥炭能止血,可用於衄血(鼻或齒齦出血)、崩漏(子宮出血)、便血。治便血常配槐花、側柏炭。

[用法]5~10克。

桂枝

[性味]辛、甘、溫。

[功用](1)發汗散風:用於風寒感冒。配白芍治風寒感冒有汗者。配麻黃增強發汗作用,治重症無汗的風寒感冒。(2)溫化水濕:用於陽虛不能化氣之水濕痰飲停滯,可配茯苓、白術(如五苓散)。(3)溫通經脈:用於陽氣不通或寒邪凝滯之胸痹、風寒痹症、閉經等,可配附子、當歸、川芎。

[用法]適量。

白芷

[性味]辛、溫。

[功用](1)散風除濕:用於風寒濕盛引起的前額頭痛、牙痛、眉棱骨痛,常配羌活、防風。並用於寒濕內盛、脘腹作痛,帶下清稀。(2)芳香通竅:用於鼻炎、鼻竇炎、常配蒼耳、辛荑、薄荷。(3)消腫排膿:用於瘡瘍腫痛,常配瓜蔞、貝母。

[用法]3~10克。本品溫散耗陰,故陰虛火旺之頭痛忌用。

槁本

[性味]辛、溫。

[功用]散風寒,止頭痛:用於外感風寒之頭頂痛,可配白芷。

[用法]3~10克。

辛荑

[性味]辛、溫。

[功用]通肺竅:本品為治療鼻塞不通的專藥,用於鼻炎、鼻竇炎,常配蒼耳子。

[用法]3~10克。

細辛

[性味]辛、溫。

[功用](1)發散風寒:用於風寒感冒或風寒所致的頭痛,可配麻黃、槁本。(2)溫經止痛:用於寒邪入絡之肌肉關節痛。(3)溫化寒痰:用於稀痰壅盛的慢性支氣管炎。(4)宜通肺竅:用於鼻炎、鼻竇炎。

[用法]2~5克。用量不宜過大。

蒼耳子

[性味]辛、微苦、溫。

[功用](1)通肺竅:用於鼻炎、鼻竇炎,常配辛荑、白芷、薄荷。 (2)祛風濕:用於皮膚癢疹(如蕁麻疹)、風濕痛。

[用法]3~10克。

清熱藥

清熱瀉火藥

石膏

[性味]辛、甘、寒。

[功用]清肺熱、瀉胃火,除煩止渴:用於高熱、口渴、煩躁,肺熱咳喘及胃火引起的頭痛、牙痛。治肺熱咳喘常配麻黃、杏仁;清肺胃熱常配知母。

[用法]15~60克。多生用。須打碎先煎。

知母

[性味]苦、寒。

[功用](1)清熱瀉火:用於高熱煩渴,常配生石膏;用於肺熱咳嗽,常配貝母。(2)滋陰降火:用於陰虛之發熱、盜汗,常配黃柏、地黃。

[用法]6~12克。

寒水石

[性味]辛、鹹、寒。

[功用]與石膏相似。多用於小兒熱性病,如小兒高熱,常配青黛。

[用法]10~15克。多生用。

決明子

[性味]甘、苦、微寒。

[功用](1)清肝明目:本品為眼科常用藥,用於肝膽鬱熱所致的目赤腫痛、怕光流淚。配菊花、黃芩治急性結膜炎;配菊花、夏枯草用於高血壓,也可單味服用。(2)散風清熱:用於風熱或肝火上升之頭痛。

[用法]10~15克。能潤腸通便,大便泄瀉者忌用。

蘆根

[性味]甘、寒。

[功用](1)清胃生津:用於胃熱煩渴,常配天花粉;用於胃熱嘔吐,常配竹茹、生石膏等。(2)清肺止咳:用於肺熱燥咳,常配炙杷葉。治肺差別,常配薏苡仁、冬瓜子、桃仁、魚腥草、桔梗等。

[用法]10~30克。鮮者可酌加。

竹葉

[性味]甘、淡、寒。

[功用](1)清心利尿:用於心火熾盛引起的口舌生瘡、尿少而赤,或熱淋尿痛(如急性泌尿係感染),常配生地、木通、甘草梢(如導赤散)。(2)清熱除煩:用於熱病後餘熱未盡之燥熱心煩,常配生石膏、麥冬。

[用法]6~15克。

夏枯草

[性味]苦、辛、寒。

[功用](1)清肝明目:用於肝熱目赤腫痛,及肝陽上亢之頭痛、目眩(如高血壓病),可配苦丁茶、野菊花。(2)清熱散結:用於乳腺炎、腮腺炎,可配柴胡、赤芍、浙貝母。用於瘰鬁(如淋巴腺結核)、癭瘤(如單純性甲狀腺腫大),常配牡蠣、浙貝母。

[用法]10~15克。

穀精草

[性味]甘、平。

[功用]散風熱,清頭目:用於風熱頭痛及肝熱眼病,如急性結膜炎、角膜炎等。

[用法]6~10克。

夜明砂

[性味]辛、寒。

[功用](1)清熱明目:用於青光眼、夜盲、白內障,常配決明子、穀精草、牛膽汁等。(2)活血消疳積:用於疳積,瘀血作痛等證。

[用法]3~10克。

密蒙花

[性味]甘、微寒。

[功用]清肝明目:本品為眼科專用藥,用於血虛肝熱之眼病,常配枸杞子、菟絲子。治肝經實熱之眼病則常配青葙子、菊花等。

[用法]6~10克。

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

[性味]甘、寒。

[功用]清熱解毒:用於外感熱病初起,常配連翹、薄荷、荊芥;用於瘡癤、癰瘍等外科感染,配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疼痛明顯而未潰者,加炙山甲、皂角刺;用於濕熱瀉痢,配黃芩、黃連、白頭翁等。銀花炒炭治血痢。

[用法]10~20克。

連翹

[性味]苦、微寒。

[功用](1)清熱解毒:用於外感熱病初起以及上焦諸熱。(2)消腫散結:用於瘡癰,配金銀花、赤芍;用於咽喉腫痛,常配牛蒡子、元參;用於瘰癘、乳腺炎,常配瓜蔞、貝母、青皮。

[用法]6~15克。

板藍根

[性味]苦、大寒。

[功用](1)清熱解毒:用於流行性腮腺炎,常配連翹、僵蠶;用於咽喉腫痛,常配山豆根、射幹,用鮮者搗汁服之效果更佳;用於口瘡,常配生石膏、竹葉;鮮品搗汁外敷治丹毒。(2)涼血消斑:用於熱性病及熱毒發斑證,常配生地、生石膏、知母、元參。

[用法]10~15克。

魚腥草

[性味]辛、酸、微寒。

[功用]散熱毒,消癰腫:本品為肺部感染的常用藥,用於肺化膿症之咯吐膿血、肺炎,又可治黃白帶,或外用熏洗痔瘡、脫肛。治肺化膿症常配葦莖、桃仁、薏苡仁、敗醬草、桔梗等。

[用法]15~30克。不宜久煎。

蒲公英

[性味]苦、甘、寒。

[功用]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用於瘡癤癰腫及疔毒乳瘡。配大黃、菊花等治疔瘡;配瓜蔞、忍冬藤等治乳腺炎。又能解食毒,可用於食物中毒。

[用法]10~30克,鮮品可酌加。外用適量,鮮品搗爛外敷。

紫花地丁

[性味]苦、辛、寒。

[功用]消熱解毒,涼血消腫:用於癰腫疔毒。

[用法]10~20克,外用適量,可用鮮品搗敷。

白頭翁

[性味]苦、寒。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止痢:本品為止痢要藥,用於重症菌痢、阿米巴痢疾,常配黃連、秦皮。

[用法]6~15克。

馬齒莧

[性味]酸、寒。

[功用]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用於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常配黃連、木香。內服或搗汁外敷,治癰腫。亦用於便血、子宮出血,有止血作用。

[用法]9~15克。鮮品30~60克。外用適量,搗敷患處。

敗醬草

[性味]辛、苦、微寒。

[功用](1)清熱解毒,消癰排膿:用於癰腫及急性闌尾炎,常配薏苡仁、銀花。(2)活血行瘀:本品辛散行血,對血瘀引起的胸腹疼痛有效。

[用法]6~15克。

蚤休

[性味]苦、微寒、有小毒。

[功用]清熱解毒,熄風定驚:用於瘡瘍癰毒、各種膿毒敗血症以及小兒高熱驚風等。亦可用於肺熱咳喘,如急慢性支氣管炎之咳嗽痰黃。

[用法]5~10克。

清熱燥濕藥

黃連

[性味]苦、寒。

[功用](1)清心火:用於心火亢盛之煩躁、失眠及高熱神昏譫語,常配梔子等。(2)清熱燥濕:用於濕熱下痢,常配木香(香連丸),或單味使用。兼發熱者,配葛根、黃芩。用於胃熱嘔吐,配代赭石;反酸灼心,配吳茱萸。(3)解熱毒:用於癰腫疔毒、口舌生瘡、目赤腫痛,常配銀花、蒲公英等。

[用法]2~10克。

黃芩

[性味]苦、寒。

[功用](1)清瀉肺火:用於痰黃粘稠之肺熱咳嗽,常配桑白皮、魚腥草。

(2)清大腸濕熱:用於急性痢疾,配白芍;用於急性胃腸炎,常配葛根、黃連。(3)清熱解毒:用於癰腫、疔毒及毒熱上攻之頭痛、目赤、口苦、咽痛或其他熱性病。配菊花、夏枯草可用於肝陽亢盛之高血壓病。(4)清熱安胎:用於胎熱引起的胎動不安,配白術。

[用法]3~10克。

黃柏

[性味]苦、寒。

[功用](1)清濕熱:用於濕熱引起的痢疾、黃疸、帶下、泌尿係感染、痔出血及皮膚濕疹等。治療痢疾常配白頭翁、黃連;治黃疸常配梔子、茵陳。(2)清虛火:用於腎陰不足,虛火偏旺之潮熱、盜汗、遺精等證,常配知母。(3)解瘡毒:用於熱毒瘡癰。

[用法]3~10克。

木瓜

[性味]酸、溫。

[功用](1)舒筋活絡:用於風濕痛、腓腸肌痙。攣治風濕痛,常配威靈仙、防己。治急性胃腸炎吐瀉所致的腓腸肌痙攣,配蠶砂、吳茱萸。(2)祛濕和胃:用於濕盛之嘔吐、腹瀉、消化不良,常配草蔻。

[用法]6~12克。

威靈仙

[性味]辛、溫。

[功用](1)祛風濕止痛:用於風濕痛。其性善行,能通行十二經絡,故對全身遊走性風濕痛尤為適宜。(2)消魚骨:用本品30克(加醋)煎湯緩咽,治魚骨哽喉。

[用法]5~10克。

秦艽

[性味]苦、辛、平。

[功用](1)祛風濕:用於全身性風濕痛,常配羌活、防風。(2)退虛熱:用於陰虛發熱,常配鱉甲、地骨皮。

[用法]5~10克。

絡石藤

[性味]苦、微寒。

[功用]祛風濕,通經絡:用於關節肌肉風濕痛、筋脈拘攣,常配獨活、薏苡仁、威靈仙。

[用法]6~15克。

海風藤

[性味]辛、苦、微溫。

[功用]祛風濕,通經絡:用於關節肌肉風濕痛,常配威靈仙、桂枝、秦艽。

[用法]5~10克。

豨薟草

[性味]苦、寒。

[功用](1)祛風濕:用於風濕痛,常配威靈仙、防己。(2)清肝,安神:用於肝陽上亢之頭痛、目眩及失眠。

[用法]10~15克。

千年健

[性味]苦、辛、溫。

[功用]祛風濕,壯筋骨:用於風濕痛,手足拘攣、麻木及老年筋骨不利。壯筋骨,可配枸杞子、懷牛膝。

[用法]6~15克。

利水滲濕藥

茯苓

[性味]甘、淡、平。

[功用](1)滲濕利尿:用於水濕停滯之水腫尿少,常配豬苓、澤瀉。(2)健脾安神:用於脾虛濕困引起的食少脘悶、腹瀉及心悸、失眠。治食少脘悶常配白術、陳皮。治腹瀉常配白術、薏苡仁、蓮肉。治失眠常配遠誌、炒棗仁。

[用法]9~15克。

澤瀉

[性味]甘、淡、寒。

[功用](1)利水滲濕:用於水濕內停之尿少、水腫、瀉痢及濕熱淋濁等證。治胃內停水常配白術。治尿道澀痛、小便不利常配木通、茯苓。(2)清瀉腎火:用於陰虛火旺諸證。

[用法]3~9克。

茵陳

[性味]苦、平、微寒。

[功用]清濕熱,退黃疸:用於濕熱性黃疸及熱病小便黃少。配梔子、大黃治陽黃;配附子、幹薑治陰黃。

[用法]9~15克。後下。

薏苡仁

[性味]甘、淡、微寒。

[功用](1)健脾利濕:用於脾虛濕盛之泄瀉、水腫,常配茯苓、車前子。(2)清熱排膿:用於肺癰胸痛。治肺膿腫常配葦莖;治腸癰、急性闌尾炎,常配敗醬草、紅藤。

[用法]適量。

木通

[性味]大苦、微寒。

[功用](1)降火通淋:用於小便淋瀝刺痛及口瘡,常配生地、竹葉、甘草梢。亦可用於黃疸。(2)通經下乳:用於閉經、乳少。治經閉常配紅花、牛膝;治乳少常與豬蹄煎湯服。

[用法]3~6克。

瞿麥

[性味]苦、寒。

[功用]清濕熱、利小便:本品為治療淋證(如急性泌尿係感染、急性前列腺炎等)的常用藥,多用於小便不利、尿痛、尿血。治血尿常配梔子、白茅根。

[用法]9~15克。

萆解

[性味]苦、平。

[功用](1)利濕濁:用於小便混濁,為治療乳糜尿之要藥。也可用於白帶過多。配菖蒲、益智仁、烏藥治腎虛小便混濁。(2)祛風濕:用於風濕痛,常配防已、威靈仙。

[用法]9~15克。

金錢草

[性味]甘、苦、微寒。

[功用]清熱通淋,利水排石:用於肝膽結石,腎或膀胱結石及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用法]15~30克。

赤小豆

[性味]甘、酸、平。

[功用]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用於水腫、小便不利,瘡癰。

[用法]9~30克。

豬苓

[性味]甘、淡。

[功用]利水滲濕:用於水濕內停之水腫尿少、水瀉、白帶過多等症。治水腫常配茯苓、澤瀉、白術。亦用於陰虛小便不利、水腫等症。

[用法]3~9克。

車前子

[性味]甘、寒。

[功用](1)利水通淋止瀉:用於水瀉、水腫、小便不利。水腫、腹瀉常配白術、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單用即可止水瀉。治尿道澀痛、小便不利,常配木通。(2)止咳化痰:用於咳嗽痰多。

[用法]3~9。包煎。

滑石

[性味]甘、淡、寒。

[功用](1)清暑利尿:用於中暑之煩渴、尿少及水瀉下痢。治中暑煩渴尿少,常配生甘草(六一散)。(2)收斂祛濕:粉劑外敷用於痱子、濕疹、濕瘡等皮膚病。(3)滑石六錢配甘草一錢,名六一散,能清熱利尿;再加朱砂名益元散,兼能安神;六一散加青黛名碧玉散,能清肝熱。

[用法]9~15克。包煎。

冬瓜皮

[性味]甘、寒。

[功用]清熱利水:治水腫尿少,常配茯苓皮、大腹皮。

[用法]15~30克。

通草

[性味]甘、淡、寒。

[功用]清熱利尿,通氣下乳:用於濕熱淋證之小便不利,配車前子;用於尿血,配白茅根;用於乳汁不通,配穿山甲。

[用法]3~6克。

冬葵子

[性味]甘、寒。

[功用](1)利水通淋:用於水腫,小便不利,妊娠水腫及淋證。單用或配用茯苓。(2)下乳潤腸:用於乳腺炎、乳法不下及大便不通。治乳汁不通可配花粉、王不留行。

[用法]3~9克。

地膚子

[性味]苦、寒。

[功用]清濕熱,利小便:用於皮膚濕熱之瘙癢及膀胱濕熱之小便不利。配生地、黃柏治小便熱痛。配蛇床子、白碸外用治濕瘡瘙癢。

[用法]5~15克。

海金沙

[性味]甘、寒。

[功用]清熱利濕排石:用於泌尿係感染及結石,尤為治療尿熱、尿痛之要藥。配生甘草梢治急性泌尿係感染;配金錢草治尿道結石。

[用法]9~15克。包煎。

石葦

[性味]甘、苦、微寒。

[功用]清熱利濕通淋:用於熱淋、血淋或石淋。治熱淋,如急性泌尿係感染等,常配滑石、車前草;治血淋配蒲黃;治石淋,如尿道結石配金錢草。

[用法]3~9克。

路路通

[性味]苦、平、微澀。

[功用]利水通絡:用於小便不利、水腫、風濕痹痛、月經不調。

[用法]5~10克。

芳香化濕藥

藿香

[性味]辛、微溫。

[功用](1)解暑祛濕:用於外感暑濕引起的發熱、胸悶、腹脹、吐瀉,常配佩蘭、蘇葉、厚樸等。鮮藿香解暑力較強。(2)和胃止嘔:用於濕濁過盛引起的惡心嘔吐。配半夏、生薑治胃寒嘔吐。(3)芳香化濁:用於脾濕胃濁引起的食欲不振、舌苔厚膩、腹瀉等症,常配砂仁、木香。

[用法]5~10克。鮮品加倍,後下。

佩蘭

[性味]辛、平。

[功用]清暑祛濁,開胃和中:用於暑濕內阻引起的胸脘悶脹,以及濕濁困脾之食欲不振、口甜苔膩等症。鮮佩蘭氣味濃厚,作用較強。

[用法]5~10克。鮮品加倍,後下。

蒼術

[性味]苦、辛、溫。

[功用](1)燥濕健脾:用於濕濁困脾之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瀉、水腫等症,常配陳皮、厚樸、甘草。(2)祛風濕:辛能發汗,苦能燥濕,用於風濕性關節腫痛,常配防己。治下焦濕熱,常配黃柏、牛膝。

[用法]3~9克。

白豆蔻

[性味]辛、溫。

[功用](1)溫胃行氣:用於脾胃寒濕所致的脘腹脹滿、惡心嘔吐、不思飲食,可配厚樸、陳皮。(2)芳香化濁:用於濕溫病之胸悶不饑、舌苔濁膩,可配薏苡仁、滑石、通草。

[用法]1.5~5克,後下。

草豆蔻

[性味]辛、溫。

[功用](1)健脾燥濕:用於脾胃虛弱或寒濕鬱滯引起的食欲不振,常配木瓜。(2)溫中止嘔:用於寒濕鬱滯中焦引起的胃痛嘔吐,常配高良薑。

[用法]1.5~5克。

砂仁

[性味]辛、溫。

[功用](1)行氣開胃:用於氣滯之胃腹脹痛,可配枳殼、木香;用於嘔吐,可配陳皮、半夏。(2)溫脾止瀉:用於虛寒泄瀉,常配幹薑。(3)順氣安胎:用於氣機不暢所引起的胎動不安,常配白術、桑寄生、續斷。

[用法]1.5~5克,後下。

止咳化痰平喘藥

溫化寒痰藥

半夏

[性味]辛、溫、有毒。

[功用](1)燥濕化痰:用於痰清稀而多之濕痰、寒痰,常配陳皮。(2)降逆止嘔:降逆止嘔之功頗著,可用於各種嘔吐,尤宜於濕濁中阻所致的脘悶嘔吐,常配生薑、茯苓。熱證嘔吐,應配清熱瀉火藥。(3)消腫止痛:外用治瘡瘍腫毒、毒蛇咬傷。

[用法]5~10克。

天南星

[性味]苦、溫、有毒。

[功用]祛風痰,解痙癇:用於風痰壅盛之中風眩暈、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驚癇,常配半夏、天麻。也可用於破傷風。

[用法]5~10克。

白芥子

[性味]辛、溫。

[功用](1)豁痰平喘:用於寒痰壅塞及肺氣不利之胸滿咳喘、嘔吐痰涎,常配蘇子、萊菔子。(2)散結消腫:用於結核性流注(寒性膿瘍)、痰核或瘡瘍初起。

[用法]3~10克。也可研末用醋調塗患處以散結消腫。

旋複花

[性味]苦、辛、鹹、溫。

[功用](1)化痰平喘:用於咳嗽痰多、氣喘,常配半夏。(2)降氣止嘔:用於胃氣上逆之噯氣、嘔吐,常配代赭石。

[用法]3~10克。須包煎。

清化熱痰藥

貝母

[性味]浙貝母苦寒;川貝母味淡性平。

[功用](1)浙貝母清肺止咳,化痰散結:用於肺熱咳嗽及癰腫瘰鬁。配知母治肺熱咳嗽;配元參、牡蠣治瘰鬁痰核。(2)川貝母潤肺止咳化痰:用於陰虛火旺或燥邪傷肺之咳嗽。

[用法]3~10克。

瓜蔞

[性味]甘、寒。

[功用](1)全瓜蔞潤肺寬胸,清熱化痰,潤腸通便:用於肺熱痰稠、胸痹心痛、大便燥結。治胸痹心痛(如心絞痛)配薤白。(2)瓜蔞皮(瓜蔞之皮)清熱化痰,寬胸利膈:用於痰熱咳嗽及心胸痛。(3)瓜蔞仁或瓜蔞子潤燥滑腸:用於腸燥便秘。

[用法]全瓜蔞10~20克;瓜簍皮6~12克;瓜簍仁10~15克。

天竺黃

[性味]甘、寒。

[功用]清熱滌痰,涼心安神:用於肺熱咳喘、痰多:熱性病神昏譫語、小兒驚癇抽搐及成人中風不語,屬於痰熱蘊結心包者,常配僵蠶、黃連、貝母。

[用法]3~6克。

竹茹

[性味]甘、微寒。

[功用]清熱化痰止嘔:用於肺熱咳嗽及胃熱嘔吐。

[用法]6~10克。

胖大海

[性味]甘、淡、涼。

[功用](1)清肺熱,開肺氣:用於肺熱聲啞,痰熱咳嗽,咽喉紅腫疼痛。胖大海二枚,開水泡代茶,治肺熱音啞、咯痰不爽。(2)清腸通便:用於便秘引起的頭脹、目赤、發熱等症。

[用法]3~5枚。沸水泡服或煎服。

海浮石

[性味]鹹、寒。

[功用](1)清肺化痰:用於肺熱痰稠、咯血,常配貝母。(2)軟堅散結:用於瘰鬁、甲狀腺腫大、泌尿係結石。配昆布、海藻等治淋巴結核、慢性淋巴結炎。

[用法]6~10克。

海藻

[性味]鹹、寒。

[功用]化痰結,消癭瘤:用於淋巴結結核、甲狀腺腫大,常配昆布。

[用法]10~15克。

昆布

[性味]鹹、寒。

[功用]化痰軟堅:用於甲狀腺腫大、淋巴結結核,常配海藻。

[用法]10~15克。

白前

[性味]辛、苦、微溫。

[功用]宣肺降氣,化痰止嗽:用於感冒之咳嗽、氣喘痰多或喉中痰鳴,常配紫菀、半夏。本品不僅用於寒嗽,也可治熱嗽。

[用法]3~10克。

止咳平喘藥

杏仁

[性味]苦杏仁苦溫、有小毒;甜杏仁甘平、無毒。

[功用](1)止咳平喘:本品為止咳平喘之要藥,用於咳喘。配貝母化痰止咳;配麻黃宣肺止喘。(2)潤腸通便:用於陰虛血少之便秘。

[用法]3~10克。宜後下。

前胡

[性味]苦、辛、微寒。

[功用]散風清熱,宣肺化痰:用於外感風熱之咳嗽、痰稠、喘滿,配牛蒡子、桔梗治風熱咳嗽;配桑皮、瓜萎治痰熱咳喘。

[用法]6~10克。

桔梗

[性味]苦、辛、微溫。

[功用](1)宣肺祛痰:用於外感之咳嗽、咯痰不爽。本品辛溫不燥,治實證咳嗽不論屬寒屬熱,皆可應用。(2)排膿消癰:用於肺化膿症之咳吐膿痰,常配蘆根、桃仁、冬瓜仁、生薏仁。配甘草、山甲片、皂角刺治療癰瘡不潰,有托膿外出之效。(3)利咽止痛:用於咽喉腫痛,常配甘草。

[用法]3~9克。

馬兜鈴

[性味]苦、微辛、寒。

[功用]清肺降氣,止咳平喘:用於肺熱咳喘,可配桑白皮、貝母。亦用於肺陰虛有熱之咳喘,可配阿膠。

[用法]3~10克。

百部

[性味]甘、苦、微溫。

[功用](1)潤肺止咳:用於新久咳嗽,如急、慢性支氣管炎、百日咳及肺結核等。配麻黃、杏仁治小兒風寒咳喘;配紫菀、貝母、寒水石治小兒肺熱咳嗽。

(2)滅虱殺蟲:用於頭虱、體虱。濃煎灌腸治蟯蟲。

[用法]5~10克。止咳多蜜炙;殺蟲可生用。

紫菀

[性味]苦、辛、微溫。

[功用]潤肺化痰止咳:用於外感咳嗽、咯痰不爽,及肺虛久咳、痰中帶血。治療慢性咳嗽常與款冬花配伍。外感、內傷之咳嗽均可配伍應用。

[用法]5~10克。一般多蜜炙用。

款冬花

[性味]辛、溫。

[功用]止咳化痰:用於咳嗽痰多、咯吐膿血。紫菀配冬花止咳力強,治外感咳嗽宜與解表宣肺藥配用。

[用法]5~10克。多炙用。

桑白皮

[性味]甘、寒。

[功用](1)瀉肺平喘:用於肺熱咳喘。(2)行水消腫:用於水腫、小便不利。

[用法]10~15克。

楷杷葉

[性味]苦、平。

[功用](1)清肺化痰:用於肺熱咳嗽、咯痰不爽及慢性支管炎久咳不止。 (2)降氣和胃:用於胃熱嘔吐,常配代赭石、旋複花。

[用法]10~15克。清熱宜生用;蜜炙能增強潤肺止咳之效。

溫裏藥

附子

[性味]辛、大熱、有毒。

[功用](1)回陽救逆:有較強之回陽作用。用於畏寒、肢冷、脈微欲絕之虛脫,常配伍人參,或幹薑、甘草)。(2)補益陽氣:附子辛熱,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經,故凡陽氣不足之證均可用之,尤能補益腎陽。補腎陽常配肉桂。

(3)祛寒止痛:本品大熱,祛寒力強,故能治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泄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用法]生附子有毒,多用熟附子。熟附子用3~9克,宜先煎。

幹薑

[性味]大辛、大熱。

[功用](1)溫中暖脾:用於脾胃虛寒之惡心、嘔吐、腹痛、泄瀉。(2)溫肺化飲:用於寒飲伏肺之咳嗽痰稀兼有泡沫者,常配細辛、五味子。(3)回陽救逆:常配附子治四肢厥冷,脈微欲絕。

[用法]適量。

小茴香

[性味]辛、溫。

[功用](1)散寒理氣止痛:用於寒疝、小腹冷痛、睾丸偏墜,常配橘核、荔枝核。(2)調中開胃:本品氣味芳香,能開胃進食。

[用法]3~9克。

高良薑

[性味]辛、大溫。

[功用]溫胃止痛:用於胃寒之脘痛、嘔吐等。溫胃止痛,常配香附,名良附丸。

[用法]3~9克。

川椒

[性味]辛、熱、有毒。

[功用](1)驅寒止痛:用於陰寒內盛之脘腹絞痛。(2)殺蟲:用於蛔蟲所致之腹痛、吐蛔,並有驅蛔作用,常配烏梅。

[用法]3~5克。

畢澄茄

[性味]辛、溫。

[功用]散寒行氣:用於胃寒氣滯所致的脘腹脹痛、嘔吐,以及寒疝疼痛。

[用法]1.5~5克。

肉桂

[性味]辛、甘、大熱。

[功用](1)補火助陽:用於腎陽虛衰之水腫尿少、腹冷久瀉、四肢發涼,常配附子。(2)祛寒止痛:用於寒證的胃痛、腹痛、痛經等。前人有"下部腹痛非此不能止"之說。常配吳萸、幹薑。

[用法]3~6克。有效成分煎煮後易於揮發,故研末衝服效著。孕婦忌服。

丁香

[性味]辛、溫。

[功用](1)溫中降逆:本品為治療胃寒呃逆之要藥。用於脾胃虛寒之呃逆,常配柿蒂。亦用於虛寒性嘔吐、泄瀉。(2)溫腎助陽:用於腎陽虛之陰冷、陽萎等。

[用法]1.5~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