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中老年人常見病與治療3
針刺的異常情況及處理方法
①暈針:是針刺過程中病人發生的暈厥現象。其表現為患者突然出現精神疲倦、頭暈目眩、麵色蒼白、惡心欲吐、心慌,多汗、四肢發涼,重者甚至血壓下降、二便失禁及脈微細欲絕。暈針的原因,多為患者體質虛弱、精神緊張,或疲勞、饑餓、大病之後、因體位不正、醫者手法過重等。一般處理方法是立即停止針刺並將針全部起出。使患者平臥並飲些溫開水或糖水,注意保暖,即可恢複正常。嚴重不能複常者,要請醫生診治。
②滯針:在行針時或留針後,醫者感覺針下澀滯,撚轉、提插、出針均困難,病人覺得疼痛時,稱為滯針。滯針的原因,多為患者精神緊張,當針刺入腧穴後,由於局部肌肉強烈收縮,或行針手法不當,向單一方向撚轉太過,以致肌肉組織纏繞針體所致。一般處理方法可稍延長留針時間,或於滯針腧穴附近進行循按,或叩彈針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針,以宣散氣血緩解肌肉的緊張。
③彎針:進針時或將針刺入腧穴後,針身在體內形成彎曲。其表現為,針柄改變了進針或刺入留針時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撚轉及出針均困難,患者又感到疼痛。彎針的原因,多為醫生進針手法不熟練,或用力過猛過快,使針尖碰到堅硬組織器官,或病人在針刺、留針時移動了體位,或因針柄受到某種壓力等所造成。一般處理方法是不得再行提插、撚轉,用手慢慢地順著彎曲的方向將針取出。若因病人移動體位所造成,則應使患者慢慢恢複原來的體位,局部肌肉放鬆後,再慢慢將針取出。切忌強行拔針,以免將針斷於體內。
④斷針:針體折斷在人體內。斷針的原因,多為針具的質量欠佳,或針身、針根有損傷剝蝕。一般的處理方法是患者切勿更動原來的體位,以防斷針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殘端部分針身顯露於體外時,可用血管鉗或鑷子將針起出。若斷針與皮膚相平或稍凹陷於體內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擠壓針孔兩旁,使斷針暴露體外,右手持鑷子將針取出。若斷針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層時,當立即請醫生手術。
⑤血腫:針刺部位出現皮下出血並引起的腫痛。表現為出針後,針刺部位腫脹疼痛,繼則皮膚呈現青紫色。一般可自行消退。若嚴重時,可先冷敷止血後,再做熱敷或在局部輕輕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針刺的注意事項
患者在過於饑餓、疲勞、精神過度緊張時,不宜立即進行針刺。對身體瘦弱、氣虛血虧的患者,針刺時手法不宜過重,開盡量選用臥位。
皮膚有感染、潰瘍、瘢痕或腫瘤的部位不宜針刺。
對胸、脅、腰、背髒腑所居之處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腫大,肺氣腫的患者尤當注意。
針刺眼區和項部的風府、啞門等穴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撚轉和長時間的留針,以免傷及重要器官而產生嚴重的惡果。
灸法
灸法是靠灸火的熱力給人以溫熱性刺激,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以達到治病和防病的目的。施灸的原料主要以艾為主,用幹燥的艾葉搗製後除去雜質,而成純淨細軟的艾絨,然後製成艾柱、艾卷等。常用的灸法有艾柱灸和艾卷灸。
①艾柱灸。將純淨的艾絨放在乎板上,用手搓捏成圓錐形的艾柱。常用的艾柱,或如蒼耳子,或如蓮子,或如半截橄欖等大小不一。施灸時每燃燒一個艾柱叫做“一壯”。灸的具體方法有。
②隔薑灸。將鮮薑切成厚約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用針刺數個小孔,然後將薑放在應灸腧穴的部位或患處,再將艾柱放在薑片上點燃施灸。當艾柱燃盡,再取一柱施灸,直至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於因寒而致的嘔吐、腹痛、風濕性關節炎等病。
③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02~03厘米的薄片,中間用針刺數個小孔(搗成蒜泥亦可),然後放在應灸的腧穴或患處,將艾柱放在上麵,點燃施灸。待燃盡,易柱再灸,至灸完規定的壯數。此法多用於瘰癘(淋巴結核之類)、肺結核及瘡瘍初起等證。
④艾卷灸。使用艾條。取純淨細軟的艾絨24克,平鋪在26厘米長、20厘米寬的細草紙上,將其卷成直徑約15厘米的啊柱形艾卷。要求卷緊,外裹以質地柔軟疏鬆麵又堅韌的桑皮紙,用膠水或漿糊封口而成(或到中藥店購買現成的艾條)。施灸的方法分溫和灸和雀啄灸。溫和灸: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對準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約距皮膚2~3厘米左右,進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一般每處灸5~7分鍾,至皮膚紅暈為度,多適於慢性病。雀啄灸:將艾條點燃的一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一定距離,而是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地施灸,另外也可均勻地上下或左右方向移動,或作反複地旋轉施灸,多用於較急的病證。
灸法有溫通經脈、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及防病保健的作用,適用於一些慢性病的治療及保健。
⑤灸法的禁忌。對實熱證或陰虛發熱證,一般不適宜灸法治療。孕婦的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推拿保健法
推拿又叫按摩,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物理療法。它是運用手和手指的技巧,在自身或他人座膚、肌肉及軟組織上連續動作,用來治病的一種方法。對老年保健及老年人的某些慢性疾患,或久病而不慣服藥者,尤為適宜。推拿可調節經絡、促進氣血流動,使組織的營養改善,肌肉、關節功能恢複正常,以達到扶正祛邪、消除疼痛、強筋壯骨、增強體質的目的,人體髒腑陰陽氣血得到調整,陰平陽秘,則可益壽延年。
推拿的方法,有主動推拿和被動推拿之分。自我操作,即自己對自身進行推拿的保健方法,稱為主動推拿,亦叫自我按摩,主要用於保健方麵。他人操作,即醫師、按摩師對病人進行推拿的治療方法,稱為被動推拿,主要用於醫治疾病。
推拿的手法是複雜多樣的,大致有按、摩、推、拿、揉、捏、顫、打、運、搓、搖、撚、刮、拓、疊、點、壓、換、彈、分、合等多種。
適用於老年人的幾種常用方法
1按法:用手指或手掌按肌膚。
①拇指按:用大拇指按。適用於手或足等狹小的部位。
②四指按:用拇指外的其餘四個指頭按。適用於頸或肋部等部位。
③二指按:用拇指與另一指夾肌肉。適用於指或細軟肌肉處。
④手掌按:用整個手掌緊密按觸胸、腹、大腿等大麵積部位。
2推法:即用手向外、向上或向前推擠肌肉的方法。
①平推:用一手或兩手緊貼皮膚向前推。適用於胸、腹腰部和四肢。
②刨推:用掌根向下或向前一進一退的推。適用於胸部和腿部。
③側推:用大拇指或其他四指向側麵推。適用於頭、頸部。
3拍法:即用二、三、四指並起平麵地拍打肌膚的方法。可分為單手和雙手同時拍兩種方式。適用於肩、背、胸、腹和手臂彎、腿彎處。
4點法:根據不同施治部位,用一指或兩指向應點部位的上、下、左、右或周圍點壓的方法。適用於周身各部。
5壓法:即用手壓患處的方法。
①指壓:用手指正麵壓之。適用於頭麵各個部位。
②掌壓:用單掌或雙掌壓患處。適用於軀幹的各個部位。
自我推拿法
老年人適宜采取自我推拿法。自我推拿通常又可分為局部推拿與全身推拿兩種。前者是指小麵積推拿,側重於局部治療方麵,後者是指大麵積推拿,包括頭部、軀幹與四肢等處。
一般的老年保健多采用全身自我推拿,多由上而下,即由頭部到足趾地進行。下麵介紹一些主要內容動作,供選擇使用。
1轉眼:先閉目,眼珠向左右各轉7次。然後靜目注視左上方、後向右下方轉動7次。再直視右上方,後向左下方轉動七次。最後兩月睜開,平視正前方一個遠目標。閉目靜息片刻。
2叩齒:口唇輕閉,有節律地叩擊上下齒30~40次。
3淨口:口唇輕閉,用舌在齒唇中間用力卷抹,左轉、右轉各30次。
4搓手:兩手掌相對用力搓動,由慢而快,約30~40次。
5摩臉:搓熱手掌後,五指並攏,手指微屈,兩手輕作遮麵狀,由額向下拂,如洗臉狀20~30次。
6梳頭:十指微屈,以指尖按觸頭皮,從額前到枕後,從顳顬到頭頂進行“梳頭”20~30次。
7揉太陽:用兩手中指端按頭兩側的太陽穴,旋轉揉動,順、逆時針方向各揉20次。
8揉眼:用兩手五指端沿兩眼眶旋轉揉動,先由內向外轉,再由外向內轉,各7~8次。
9揉攢竹:兩手呈握拳狀,拇指第一關節彎曲呈90度,用彎曲的突起部位按揉雙攢竹穴,向內、向外各20~30次。
10點睛明:用兩手無名指指端分別點壓雙目內眥的睛明穴,20~30次。
11按承泣:用兩手食指指端分別壓在雙眼眶下的承泣穴10~15次。
12鳴天鼓:兩手掌心緊按兩耳孔,兩手中間三指輕擊頭後枕骨15次,然後掌心掩按耳孔,手指緊按頭後枕骨部不動,再驟然抬離,接連開閉放響15次,最後兩中指或食指插入耳孔內轉動3次,再驟然撥開,如此共進行3~5次。
13揉胸脯:以兩手掌按在兩乳外上方,旋轉揉動,順,逆時針方向各揉10次。
14抓肩肌:以左手拇指與食、中指配合捏提右肩肌,即“肩井穴”周圍;然後再以右手拇、食、中指配合捏提左肩肌,如此左右手交叉進行,各捏提10~15次。
15豁胸廓:兩手微張五指,分別置於胸骨左右兩旁的胸壁上,手指端沿肋間隙從內向外滑動,各側重複推10~15次。
16揉腹:以一手五指張開指端向下,從胃脘部起經臍右揉到下腹部,然後向右、向上、向左、向下,沿著大腸走向擦揉。
17搓腰:兩手搓熱,緊按腰部,用力向下搓到尾間部,左右手一上一下,兩側同時進行,共搓30次。
18點環跳:先以左手拇指端點壓左臀的環跳穴,再用右手點壓右臀的環跳穴,交叉進行,每側10次。
19搓大腿:兩手緊抱一側大腿部,用力下擦到膝蓋,然後擦回大腿根,來回擦20次。
20揉小腿:用兩手掌挾緊一側小腿腿肚,旋轉揉動,每側揉動20~30次。
21旋轉膝蓋:以兩手心緊按膝蓋骨,先齊向外旋轉10餘次,後齊向內旋轉10餘次。
22捏跟腱:以食、拇指捏跟腱,每側捏10~20次。
23擦湧泉:兩手搓熱,搓足心湧泉穴,快速用力,約20~40次,到腳心發熱為止,先左後右。
24呼吸:站立,兩腿分開如肩寬,兩手由腹部向上抬至喉頭,同時低頭、伸腰,吸氣;然後兩手再由喉頭引下到腹部,同時低頭、彎腰、呼氣。呼氣時順序作“哈、嗬、晞、噓”四音,重複2遍。
以上各動作,可根據個人體質情況,全部或選擇使用。
推拿的注意事項
1最好在早起床或晚睡前進行。飯後或饑餓時不宜進行。
2健康老人,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20分鍾左右,體弱者可酌情減少。
3推拿時應思想集中,情緒穩定,全身放鬆。
4推拿時最好是直接接觸皮膚、不隔衣操作。
5保持皮膚和手的清潔,指甲要剪短。
一般常見病的自我推拿法
1高血壓
①用雙手食指的第二指節的內側緣,推抹前額一分鍾。
②用雙手手掌沿顳部兩側,由前向後按摩一分鍾。
③雙手交替用手指揉、捏內關、神門、合穀、足三裏、三陰交、行間等穴,各約半分鍾。
④雙手握拳或用手掌的大魚際,沿腰脊椎兩旁5厘米處推擦3~4分針,按揉1~2分鍾。
⑤用手掌揉、摩整個腹部。先按順時針方向揉摩2分鍾,後按逆時鍾方向再揉摩2分鍾。
⑥雙手掌轉振大、小腿部,每側2~3分鍾。
⑦兩手搓熱後,摩擦湧泉穴各100次,再掐湧泉穴各半分鍾。
2疲勞
用重刺激手法,順序按壓下列穴位。①足心的“湧泉穴”,②手心的“勞宮穴”。③肩部的“肩井穴”,④後項的“風池穴”。每天按壓1~2次,可緩解精神緊張,消除疲勞。
3頭痛、偏頭痛
在頭痛部位的周圍取穴,每次推拿1分鍾。
①頭前額正中痛,用拇指或食指點按“神庭穴”,雙“攢竹穴”。
②偏頭痛,點按患側的“攢竹穴”,“頭維穴”。“太陽穴”。
③感冒頭痛,雙手的拇指或食指先後按壓雙側的“太陽穴”,“風池穴”。
4失眠
①運動法:仰臥於床上,腳尖前後運動50次,或仰臥於床上,腰部、臀部上舉,使軀幹上抬,維持五秒鍾後,全身放鬆,軀幹著床,共5次。
②氣功法:兩手放在臍旁,左腳迭在右腳上,舌尖輕輕抵上齶,思想集中在臍下10厘米的部位(關元穴)。呼吸通暢自然,腳上漸漸有麻的感覺,是快要入睡的先兆。
5耳鳴
以兩手掌心緊按外耳道口,同時四指在枕部或乳突部反複敲擊,繼而手掌起伏,使外耳道口有規律地開合,堅持每天早晚各作5~6分鍾,日久可見效。
6牙痛
①切壓患側的“商陽穴”,按壓患側的“合穀穴”。上牙疼加“下關穴”,下牙疼加“頰車穴”,每穴約1分鍾。
②用小冰塊按摩“合穀穴”。
7頸椎病
采用坐位或站位,向左、右旋轉頭頸部。初練時次數應少,習慣後每次旋轉左、右各50~100次。每日早晚各4次。初練時有輕度頭暈,時間久即會消失。
8落枕
①按壓內關穴法
患側腕關節適當屈曲,以便使腕部的屈腕肌群的肌腱鬆弛。
健側手的食、中、無名、小指放在內關穴的背側(外關穴部位),拇指用力按壓內關穴,自己感到患側上肢、肩及頸部有酸、沉、困的感覺。
在指壓的同時,頭自由左右轉動,隨著疼痛的減輕,轉動角度可逐漸增大,3分鍾左右疼痛即可消失。至頭部轉動自如時,指壓即可結束。
為鞏固療效,可在壓痛最明顯的部位,用拇指按揉1分鍾,或將手握成空拳在疼痛的部位輕輕捶打1分鍾。
②揉捏中指法
用食指和拇指揉捏落枕一側的中指指尖,並向中指根部漸進揉捏,每次3分鍾。在揉捏的同時,頭要自由左右轉動。
為鞏固療效,亦可在壓痛最明顯的部位,用拇指按揉工分鍾,再將於握成空拳,在疼痛的部位輕輕捶打1分鍾。
按摩之後,最好臥床休息,並做熱敷,或用幹毛巾包裹頸部。
9肩痛
①坐位按壓“肩鍋穴”。用健肢的食指或中指按壓患側的肩鍋穴,同時將患側上臂徐徐放下,持續按壓1分鍾,以緩解酸痛。並為施行甩胳膊減輕疼痛。
②立位。先用手捏擦患肩,使局部肌肉放鬆,然後甩動胳膊,先前後,後左右,甩動的幅度由小到大(與身體呈30~90度角),速度由慢到快(每分鍾30~80次),每次5分鍾左右,每天2次。
③配合鍛煉方法。將手前伸高舉,將手向對肩方向高舉,①上而下垂至對側肩頭。將手向後施至對側肩胛骨。將手在前後作環形轉動,每個動作要反複練30次。
10膝關節痛
用雙手的拇指或食指分別在膝眼穴、陽陵泉穴、阿是穴各按壓2~3分鍾,然後將膝關節摩擦至發熱,每日2次。
輔助療法:左右轉膝,即上肢前屈,兩手扶膝,兩腿彎曲,做順時針方向繞環10周,再逆時針繞環10周,反複練2~4回,一日2次。
11手指麻木
①10個手指自然伸直合攏,兩手合掌,置於胸前,然後用力上下摩擦3分鍾。每日2次。
②用食指按壓雙側手三裏穴,20~30次,每日2次。
③經常以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揉擦另一手的食指指尖,雙手相互揉擦。
12腰眼按摩
腰眼穴位於背部第三腰椎棘突左右旁開3~4寸的凹陷處。中醫認為,腰眼居“帶脈”(環繞腰部的經脈)之中,為腎髒所在部位。經常按摩腰眼部位,能溫煦腎陽、暢達氣血、促進腎髒養生。此外,中年人經常搓腰眼,到老年時可腰下彎,還能防治因風寒引起的腰痛症;有助於防治遺精、早泄、痛經和月經失調等病;對慢性腰勞損、急性腰扭傷可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對於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病等也有一定療效。
【具體方法】
①患者坐位或俯臥。先用雙手在腰部尋找到最明顯的壓痛點(或索狀硬塊或結節),然後握拳反手在背後,用食指關節在明顯壓痛點處按壓,接著再用拇指按壓、彈撥、揉動,一次約10分鍾,每日2次。
②體位不限。雙手搓至發熱後,即以兩手掌擦摩腰部,每次5分鍾左右。速度中等,每日2次以上。風濕性則摩擦次數越多越好。
③平日在坐位休息或工作時,或臥硬板床休息時,用小木棍或圓珠筆杆支撐在腿彎的委中穴。
④兩手對搓發熱後,緊按腰眼處,稍等片刻,然後用力向下搓到尾部(長強穴),然後再搓。每次做50~100遍,早晚各1次。
⑤兩手輕握拳,用拳眼或拳背旋轉按摩,每次做5分鍾左右。
⑥雙手握拳,輕叩腰眼處,或用手抓捏腰部,每次做3~5分鍾。
以上6種方法,可采用其中任何一種。但還要配合積極練功,以恢複和提高腰腹肌力,以鞏固療效。
13大、小腿肌肉酸痛
用大拇指和食指輪流按壓小腿的懸鍾穴、承山穴和陽陵泉穴,每穴約2分鍾。然後再用手掌在酸痛處作向心性推按,即從下肢往上腿部反複推按,約10分鍾。
14小腿抽筋(腓腸肌痙攣)
①抽筋時用力(強刺激)指壓委中穴和承山穴。
②雙手搓至掌心發熱,隨即用掌心自上而下地推擦小腿腓腸肌(小腿肚)反複推擦,每日3~4次,睡前作1次,每次3~5分鍾。
15腳後跟痛用拇指或食指,用力點按後腳彎部的太溪穴,2~3分鍾,然後行走片刻,每日點按1~2次。
16胸悶
①推按:仰臥,兩手全掌著力,自頸部天突穴開始,向下推至胸部的膻中穴,反複推按多次。
②按壓:以兩手大拇指指肚著力,自胸骨上緣開始,向下按壓至膻中穴,然後再以兩手大拇指,順其兩側肋間逐條地,由上而下地、自內向外按壓,使鬱閉之氣下移,反複作多次。
以上兩種方法,可任選一種。
17呃逆(打嗝或稱膈肌痙攣)
①雙手拇指或食指按壓耳垂後的翳風穴,半分鍾左右。
②雙拇指或食指同時用力、逐漸加重按壓眉頭的攢竹穴稍下處,即眉棱骨下、眼窩之上約半分鍾。按壓時有明顯的疼痛感,並伴有一股特殊感覺傳至胸內。
以上兩種方法,可任選一種。
18心悸(心跳過快)
用右手拇指指壓左手神門穴工分鍾,再用左手拇指指壓右手神門穴1分鍾。
19胃疼
①先在肚臍周圍揉按約5分鍾,再以兩手拇指或食指相互輪換捏按合穀穴、足三裏穴各1~2分鍾。伴嘔吐者可加按中脘穴10分鍾。
②胃疼症狀控製後,再堅持作以下兩種推拿,以防複發。患者坐在凳上,雙膝分開,兩手穿過大腿間握住板凳的邊緣,然後吸氣並用力抬凳。用手指輕輕按壓雙膝上緣的梁丘穴、膝下的三裏穴各3分鍾,早晚各一次。或配合艾灸雙側的三裏穴。
20痔瘡
①攝肛。用力收縮肛門括約肌。
②鬆肛。全身放鬆,使肛門括約肌完全鬆弛為適度。
這一攝一鬆的連續按摩鍛煉,每日2回,每回50次以上。
21便秘
①用手掌在腹部先按逆時針轉動方向在肚臍周圍推拿60圈,然後再順時針方向推拿60圈,每日3次。手法要輕快,按摩腹部結束後,接著用雙手的拇指或食指點壓雙足大趾的大敦穴,約半分鍾,以增強療效。
②大便時,用左手食指或中指重力按壓左側臍旁7厘米的天樞穴,待有明顯的酸脹感時,即按住不動,持續幾十秒鍾就會感到有便意了。此時配合屏氣以加大腹壓,即能排便。若一次無效可反複數次。
拔罐療法治療多種疾病
又叫吸筒療法,古稱角法。是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排除罐內的空氣,造成負壓,使罐吸附於腧穴或應拔部位的體表,產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膚充血、瘀血,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因為做法簡單,方便易行,因此在民間廣泛施用。
罐的種類,有竹罐、陶罐和玻璃罐幾種。
1拔罐方法
①火罐
燃紙法:將一塊薄的草紙搓軟,折疊一兩層之後,以五分硬幣包在紙的中心,將紙四角捏起纏緊硬幣,然後將硬幣上麵被捏起的紙蘸上一點油(上麵的紙剛濕即可),將包有硬幣的平麵放於施拔的部位,點燃蘸油部分的紙,待燒到一定程度或即把準備好的罐子蓋上,罐子就會緊緊吸住皮膚。
②閃火法:用長紙條,或用鑷子夾酒精棉球一個,用火將紙條或酒精棉球點燃後,使火在罐內繞1~3圈(注意切勿將罐口燒熱,以免燙傷皮膚)後,將火退出,迅速將罐扣在應拔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膚上。
③貼棉法:用大小適宜的酒精棉一塊,貼在罐內壁的下1/3處,用火將酒精棉點燃後,迅速扣在應拔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