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月經期綜合征疾病食療方法(1 / 3)

第一章 月經期綜合征疾病食療方法

女性月經期的生理變化非常複雜。按中醫來講,女性以血為本,血為月經的主要成分。月經期綜合征,是指女子月經來潮期間或月經前後出現的各種不適症狀。例如,月經期有腹部微痛並有下墜感;應該月經來潮而未來或停經時間過長,則為閉經;在月經期間,因各種原因而出現頭痛、失眠、嘔吐、腹瀉、乳脹等並發症狀等。以上各病,統稱為經期綜合征。

經期血液易虧損,身體虛弱,因此,應及時食用一些補氣養血的食品,不宜過食肥甘厚味,並且力戒煙、酒和濃茶,否則會導致脾為濕熱所困,從而引起白帶增多、陰癢、陰道炎等症;尤應注意在經期不宜過食生冷寒涼之品,否則會導致經血運行不暢,引起月經後期痛經、閉經、瘕症等;經期嚴禁喝冷飲或在冷水中遊泳等,否則會損傷脾胃功能,導致月經不調、陰道炎及盆腔炎等症。

一、月經失調

女子在13歲左右開始按時來月經,一個月1次,到49歲左右閉經。正常月經每月1次。如果或前或後不定期,並且量少,色深或色淡,濃稀不同,就是月經不調。婦女月經不調表現在月經周期失調、月經過多和月經過少三個方麵。

月經周期一般為28天,如提前7天以上或1個月兩次者,稱為“月經先期”;推遲7天以上甚至兩三個月一次者,稱為“月經後期”。月經不按周期來,有時提前有時推後,稱為“月經先後無定期”。

中醫認為,月經不調多因血熱、肝鬱氣滯、氣血虛寒、腎氣虧損所致。臨床常見有血熱、血虛、氣虛、氣滯、腎虛5種類型。

月經過少指月經周期正常,而月經量少(30毫升以下),或經期一兩天即淨,甚或點滴即淨。中醫認為多因血虛腎虧,或淤血、痰濕滯帶經脈所致。臨床常見有血虛、腎虛、血淤、痰濕4種類型。

月經過多是指月經周期正常,而經量及持續時間超過正常範圍(正常3~7天)。中醫認為多因血熱、氣虛或淤血內阻所致。臨床常見有血熱、氣虛、血淤3種類型。

以上症狀在治療時須辨證施治。下麵推薦一些食療方,以供參考選用。

益母粳米粥

【原料】鮮益母草120克,粳米50克,紅糖、清水適量。

【功效】本品具有活血化淤、止血調經之功效,適於因血淤所致月經量多、持續難淨、色紫黑亦有血塊並伴有小腹疼痛、拒按者食用。

【做法】(1)將益母草洗淨、切成段後置於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煮20分鍾後去渣留汁備用。(2)將粳米淘淨,用益母草藥汁煮至粥成,加入適量紅糖再煮片刻即可。

【用法】早晨空腹食之,每日1劑,連服5天。

枸杞粳米粥

【原料】枸杞20克,粳米100克,清水適量。

【功效】本品有補腎養血、調經之功效,適於因腎虛所致月經量少、色淡質薄、腰膝酸軟、足跟痛、頭暈耳鳴、夜尿多的患者食用。

【做法】將枸杞洗淨備用,粳米淘洗幹淨,然後將枸杞與粳米一起置於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熬煮成粥即可。

【用法】早晨空腹食之,每日1劑,連食、7天。

芩陳醋米粥

【原料】黃芩100克,陳醋250克,粳米60克,清水、冰糖各適量。

【功效】適於血熱所致月經量多、時間延長、麵紅口幹、心煩、尿黃、便秘者食用。

【做法】將黃芩洗淨後置於陳醋中浸泡10天後,濾出焙幹研為細末。將粳米淘洗幹淨後置於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熬煮成粥,再加入黃芩末20克和適量冰糖略煮片刻調勻即可。

【用法】每天1劑,連服5天。

黃芪燉烏雞

【原料】烏雞肉250克,黃芪60克,清水、鹽、味精各適量。

【功效】本品具有補氣攝血之功效,適於因氣虛所致月經量多、過期不止、氣短、乏力者食用。

【做法】先將烏雞肉洗淨後剁寸塊,黃芪洗淨。然後將烏雞肉、黃芪一起置於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燉至熟爛,加入食鹽再煮片刻調味即可。

【用法】飲湯吃肉,每日1劑,連服5天。

黃芪枸杞燉母雞

【原料】黃芪60克,枸杞20克,母雞肉500克,蔥3段,清水、鹽、味精各適量。

【功效】本品具有補氣、攝血、調經之功效,適於因氣虛所致月經量多、過期不止、氣短、乏力者食用。

【做法】將母雞肉洗淨後剁成塊,枸杞和黃芪分別洗淨。然後在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將蔥段、雞塊、黃芪、枸杞一起放入鍋中燉至雞肉熟爛後,加入適量鹽、味精略煮片刻入味即可。

【用法】飲湯食肉,每日1劑,可佐餐,分2次,連服5天。

當歸紅糖煮雞蛋

【原料】當歸15克,雞蛋2個,紅糖50克,清水適量。

【功效】本品具有補血調經之功效,適於因血虛所致經期推遲、量少色淡、頭暈心悸、麵色蒼白者食用。

【做法】將當歸洗淨後置於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煮30分鍾後,去渣留汁。將雞蛋打入藥液中,再加入紅糖煮至雞蛋熟透即可。

【用法】飲湯吃蛋,每天1劑,經後服食,連服5天。

益母陳皮煮雞蛋

【原料】陳皮10克,益母草50克,雞蛋2個,清水適量。

【功效】本品具有理氣調經之功效,適於因氣滯所致月經推遲或先後不定期者食用。

【做法】將陳皮、益母草洗淨後置於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煎煮30分鍾後,去渣留汁,然後將雞蛋打入藥液中煮熟即可。

【用法】飲湯吃蛋,每日1劑,連服7天。

參芪紅棗肉湯

【原料】黃芪20克,黨參20克,紅棗8顆,豬瘦肉100克,清水適量。

【功效】本品具有補中益氣之功效,適於因氣虛所致月經提前、量多、經色淡紅稀薄、神疲乏力者食用。

【做法】將黃芪、黨參用幹淨紗布包好後置於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煎煮30分鍾後撈出藥包留汁。將豬瘦肉洗淨後切成薄片與紅棗一起放入藥液中,煮至肉熟 爛即可。

【用法】飲湯吃棗和肉,每日1劑,連服7天。

人參核桃飲

【原料】人參5克,核桃仁6克,清水適量。

【功效】本品具有補血調經之功效,適於因腎虛所致月經量少、色淡質薄、腰膝酸軟、足跟痛、頭暈耳鳴、夜尿多者食用。

【做法】將人參、核桃仁分別洗淨後切碎,在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放入切碎的人參與核桃仁煮30分鍾即可。

【用法】每日1劑,連服7天。

益母糖茶

【原料】紅糖60克,益母草60克,清水適量。

【功效】本品具有活血化淤、調經之功效,適於因血淤所致月經量少、色紫黑、有血塊、小腹脹痛者飲用。

【做法】將益母草洗淨後置於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煎煮約30分鍾後,去渣留汁,將紅糖放入藥液中略煮片刻即可。

【用法】每日早、晚各1次,連服5天。

二、痛經

婦女月經期間或月經前後有輕微腹痛、下墜等不適,這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每逢月經行經期或經期前後,出現難以忍受的下腹痛或腰痛,以致影響生活和工作的病症,則為痛經。中醫學又稱“經行腹痛”、“經來腹痛”及“經痛”。

痛經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痛經病人經過詳細檢查,未發現盆腔髒器有明顯異常者,稱為原發性痛經,多見於未婚或未孕婦女,往往在生育後痛經會緩解或消失。痛經嚴重時麵色蒼白、手足冰冷、出冷汗、惡心、嘔吐,甚至昏厥,一般都在經血通暢後腹痛緩解。繼發性痛經指生殖器官有器質性病變,如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和子宮發育不良等引起的行徑疼痛。隻要病根祛除,痛經問題也就隨之解除。

一般來說,身體虛弱、慢性病、精神緊張、子宮頸口比較狹小或子宮過度屈曲、子宮發育不良、子宮內膜整塊脫落等,都可能引起痛經。

中醫認為此病多因經期或產後受風寒,或經期冒寒涉水,或經期飲食過冷,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或因情緒不佳導致氣滯血淤,或氣血虧損所致。臨床常見有氣滯 血淤、寒凝胞宮、氣血虛弱、肝鬱濕熱4種類型。

1.氣滯血淤型痛經臨床表現為經前或經期腹脹痛拒按,或伴胸脅脹痛,經行量少不暢,色紫黑有塊,塊下痛減,舌質紫黯等。

2.寒凝胞宮型痛經臨床表現為經行小腹冷痛,得熱則舒,經量少,色黯有塊,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長。

3.氣血虛弱型痛經臨床表現為經期或經後小腹隱痛喜按,經行量少質稀,頭暈目眩,心悸氣短。

4.肝鬱濕熱型痛經臨床表現為經前或經期小腹疼痛,或痛及腰骶,或感腹內灼熱,經行量多質稠,色鮮或紫,有小血塊,時伴乳脅脹痛,大便幹結,小便短赤,帶下黃稠。

以上諸症治療時要對症下藥。采用飲食療法,也要對症取舍,方獲良效。下麵推 薦一些食療方,以供參考選用。

川楝苡仁益母粥

【原料】川楝子15克,苡仁50克,益母草30克,粳米100克,清水、冰糖各適量。

【功效】本品具有活血止痛、清熱利濕之功效,適於濕熱鬱結所致痛經患者食用。

【做法】將川楝子、苡仁、益母草一同裝入紗布袋內,紮好袋口置於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煮沸後,改用文火煮30分鍾後,去除藥袋,留藥汁。將淘洗幹淨的粳米放入藥汁鍋內,添加適量清水煮沸,再改用文火熬煮至米熟爛成稀粥,最後加入適量冰糖,待冰糖溶化後即可。

【用法】每日食用。

羊肉粳米粥

【原料】羊肉250克,粳米100克,清水適量,食鹽少許。

【功效】本品有益氣補血、止痛之功效,適於因氣血虛弱所致痛經者食用。

【做法】將羊肉洗淨、切成丁後置於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煮至羊肉熟爛。將淘洗幹淨的粳米放入羊肉湯鍋中熬煮成粥後,加入少許食鹽略煮片刻調味即可。

【用法】經前經後食粥,每日1劑,早、晚空腹各1次,連服5天。

丹參紅棗粳米粥

【原料】丹參25克,粳米60克,紅棗20顆,紅糖20克。

【功效】本品具有活血祛淤、調經止痛之功效,適於淤血內結所導致的痛經者食用。症狀有月經前腹痛、月經量少、有血塊、色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