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章 萬始之源(3 / 3)

約過須臾,據比尋來,五帝於瑤山山頂共拒據比。然古神之力本就望之披靡,又得神兵相助,五帝傾力而戰,卻也未因人多嚐到甜頭。

炎帝雖無複仇之心,然而敗軍之恥亡將之痛又怎會輕易忘卻,如今與黃帝並肩而戰,也不過是礙於麵子上罷了。寥寥幾招,便故賣破綻被據比一槍挑翻,隨而化作一道烈火疾侵而去。

本為五神共謀天下,黃帝背信棄義私占帝神位之舉早即令其他四神不滿。卻奈何當年聯手奪權,五神誰也脫不了幹係,方是迫不得已同盟抗敵。如今見炎帝敗退,少昊與顓頊亦心有動搖,欲圖效仿。然其二神心思,卻是被伏羲看在了眼裏。

伏羲冷眼旁觀,於周旋中緊盯二帝。此時黃帝一劍刺去,卻是被據比以槍尾挑落,整個身子,皆處於據比的槍圍之中。正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少昊與顓頊忙閃至黃帝身前,合二人之力擋下了據比破天的一槍。而伏羲早便算到二帝會以此法脫身,當即拾起天劍電光石火般閃至據比身後。

下一刻,二帝化作兩道流星般的弧線飛向了各自本在的封域,伏羲抓緊空隙一劍斬斷了據比持槍的右手。據比大怒,左手接槍轉身一擲,卻是被伏羲巧妙避開並疾步衝上橫劍斬斷了據比的喉嚨,據比披發倒下,而方才那垂死一擲也不知將上古第一神兵丟去了何方。

黃帝見狀終是釋懷的笑了,一切終是結束了,他癱軟的坐在地上看著烏發伏身的據比得意的笑著。

帝位是保住了,他得意的想著,卻是忘了,那五帝傾力而鑄,本是獻給燭九陰的天劍代表著什麼了。

下一秒,無情的天劍深深的刺進了他的心髒,至背後向前,徹徹底底的貫穿了他的身體。他是忘了,天劍是帝神的象征,是五帝傾自萬年神力共鑄獻給帝神的賀禮。

天庭隻能有一個帝神。

次年伏羲持天劍於天庭登基,同年在瑤山修黃帝陵,紀念舍去一身神力與上古凶神據比同歸於盡的英神黃帝。

帝位方立,立足不穩。於是伏羲封蓐收為金神,句芒為木神,共工為水神,祝融為火神,後土為土神意圖以此鞏固自身帝位。此計起初倒是頗見成效,於下界為其廣震名聲。然而成也於此,敗也與此。事情即發生在封神百年後。

五行之神被封於盤古大陸,一方用於監視魔族,一方也是為了籠絡黎民。祝融授人以火烤食物,如此吃了不易得病且十分好吃。因此人們開始供奉起祝融來。而水乃是生命之源,共工不辭辛苦的四處為人們提供淡水卻無人問津,為此共工十分惱怒。於不周山下約戰祝融。

戰事初期,共工仗著五行優勢打的祝融軍節節敗退,直至祝融軍一人趕到。那便是祝融之子太子長琴。

太子長琴雖為樂神,然其琴音卻非僅供娛樂之用,相傳其琴五十弦,每增奏一弦,破壞力便強上一分。若五十弦齊鳴,則天地俱滅重歸混沌。

決戰在即,共工以洪水肆灌祝融軍,太子長琴立於不周山上,奏以止水之曲竟退去了勢如破竹的洪水,於是祝融軍乘勝反擊,竟一舉攻至共工營前。共工見大勢已去,一頭撞向不周山。這不周山乃是承天的天柱,天柱崩塌,盤古大神所開的天地又欲閉合。

正值天地危難之際,創世神女媧挺身而出,斬巨鼇四足暫作支撐,以自身千萬年神力煉化五彩石修補天柱。

此役終結,女神永睡天庭深宮。

不周山天柱一事兒鬧得天庭沸沸揚揚,伏羲百年經營勉強穩固下的政權搖搖欲墜,於是伏羲當機立斷,欲以一場不世之功重聚眾神歸心。

此事即為與魔開戰,一統盤古大陸萬裏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