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給你一個公司,你會管理嗎
常言道:打江山易,守江山難。企業管理是一門深奧的學問,稍有疏忽,公司就會陷入混亂。世界500強企業,之所以能夠鶴立雞群,不在於效益驚人,而在於管理有方。管理的根本在於老板,在於製度。一個企業有怎樣的統帥,關係到這個企業能否打下江山,而一個企業有怎樣的製度,則關係到這個企業能否長久發展。00
小公司老板的日常管理第一章給你一個公司,你會管理嗎00
1.團隊打天下,管理定江山
有一位智者帶著徒弟在河邊散步,忽然,智者向徒弟提了一個問題:“怎樣才能使一滴水永不幹涸?”徒弟想了很久,答道:“將它托入掌心。”智者笑著說:“非也非也!將它投入大海之中。”
當一滴水融入了大海,它才不會幹涸;當一個人融入了團隊,他才能更好地施展才華、成就自我。要知道,單個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尤其是在企業打天下時,盡管有些創業者特別能幹,但他們個人的力量也是有限的,隻有借助團隊的力量,才能打下一片更大的江山。
可是,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相比於帶領團隊打天下,在打下天下之後,如何治理天下、管理天下,讓屬於你的天下穩步地發展,會有更大的難度。很多創業者帶領一幫員工風風火火“闖九州”,闖下“九州”之後,卻意味著事業的止步甚至終結。有一項調查顯示,中國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3年,這就是“守江山難”的最好例證。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打江山時,人們會想:我什麼也沒有,放手一搏,失敗了也沒什麼。在這種心理狀態下,他們會有一股勇往直前、毫無畏懼、破釜沉舟的精神。在與困難鬥智鬥勇,反複周旋的過程中,不斷地獲得成功,自信心、進取心會一步步被激發出來,最終取得勝利。而守江山時,人們容易因驕傲而失去危機感,或因取得成就而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無所不能,於是輕率冒進。
當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管理一個公司是一門深奧的學問,管理不當,公司就會陷入混亂,這樣公司就很難繼續發展下去。如果企業管理得當,公司就會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這一點在著名的美國杜邦公司的發展曆程中,就有明顯的體現。
杜邦公司從1802年創立至今,已經有200多年的曆史,是世界500強企業中最長壽的公司。它之所以如此長壽,得益於杜邦家族在企業製度上的不斷創新。
早期的杜邦公司在管理上,崇尚個人英雄主義,尤其是亨利·杜邦掌權時,就特別獨裁,哪怕是細微的決策他都要親力親為,所有的支票他親自開,所有合同他親自簽。這種管理方式在他39年的任期內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將公司的發展帶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並幫助他建立起了杜邦帝國。這種成功得益於亨利·杜邦超強的個人能力,而不是得益於完善的企業製度。因此,當他卸任之後,杜邦公司就出現了危機。
1889年,亨利·杜邦去世,他的侄子尤金成為接班人。但由於他的管理經驗不足,能力有限,導致公司的效益大衰退,差一點就葬送了杜邦。杜邦家族見到這種情況,馬上意識到問題,於是決定改用集團式經營的管理體製。
在新的管理架構下,最高決策權依然掌控在杜邦家族手中,但他們拒絕親力親為,而是把執行權交給執行委員會。同時,杜邦公司實行製度化管理,而不是僅僅靠人來管理。自從實行這種管理模式後,杜邦公司的效益顯著提高。
但是,決策權過於集中也有缺陷,因為市場瞬息萬變,杜邦家族在做決策時,很難適應市場的變化。鑒於這種情況,杜邦公司開始深化管理體製改革,把權力下放給分部,這再一次促使杜邦公司獲得大發展。
然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杜邦公司在20世紀60年代初遇到了一次嚴重的危機。當時他們不得不出售10億多美元的通用股票,導致公司多年的優良資產被剝離。同時,公司控製的美國橡膠公司也被洛克菲勒家族搶走。
出現這種問題,說明原有的經營模式不再適應公司的發展。於是,科普蘭·杜邦臨危受命,出任杜邦公司的第11任總經理兼董事長,並改變了原有的經營方針。1967年年底,科普蘭放棄總經理一職,而是讓非杜邦家族的馬可擔任總經理。科普蘭還放棄了財務委員會議長的職位,他隻擔任董事長一職。由此,杜邦公司“三駕馬車”式的體製正式成立。1971年,科普蘭又讓出了董事長的職務。
科普蘭對管理職務的放棄在杜邦發展史上是一個創舉,因為在他之前,杜邦家族以外的人無權擔任公司最高職務。但是他果斷地打破了這一家族惡習,結束了杜邦公司長達170年的專製。從此,杜邦公司從家族企業轉變成現代巨型的總經理式企業。
如今,杜邦家族成員基本上成了優秀的經理職員,隻有一人進入公司的董事會。盡管杜邦家族在董事會中的人數越來越少,並且基本不參與重要的經營決策,但杜邦家族仍是公司的擁有者,占有公司最大份額的利潤。
從第11任總裁科普蘭至今,盡管杜邦公司換了8任董事長,但公司的製度一直沿襲了下來。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杜邦公司之所以能長久地發展,不在於由誰管理,而在於用什麼樣的製度來管理。因為單憑人來管理,受限於人的能力,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管理效果,但用製度管理,按製度執行,一切都在製度的規範下正常地運轉。所以,管理定江山,本質上是製度管理定江山。
杜邦公司的發展還告訴我們,企業製度並非一成不變,而要隨著現實環境不斷地調整,不斷地創新。科普蘭的製度變革就體現了這一觀點。可以說,杜邦的可持續發展與它的製度創新是分不開的。
所以,領袖是打天下的“王”,製度是定江山的“王”。一個企業有怎樣的統帥,關係到這個企業能否打下江山,而一個企業有怎樣的製度,關係到這個企業能否長久發展。隻有堅持製度為王、製度創新為王的管理思想和模式,企業的江山才能永固。
2.將帥無能,累死三軍
在曾經紅極一時的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說過這樣一句話:“兵一個,將一窩。”將帥無能,累死三軍。帶兵打仗,最怕將領是個窩囊廢。所謂的“”,指的是沒膽識,沒魄力,沒智慧,沒勇氣,沒果斷抉擇的能力。這樣士兵的才能得不到發揮,大家的氣勢會被打壓,積極性會受到影響,整支部隊都將變成窩囊廢,怎麼能打勝仗呢?
在這一點上,三國時期十八路諸侯聯合討伐董卓就是一個最典型的案例。諸侯方有袁紹、孫堅、曹操、劉備、馬騰等,董卓方有呂布、華雄等,而呂布有勇無謀。無論是從雙方的力量對比上來看,還是從得人心方麵來看,諸侯方都占盡優勢,應該說滅掉董卓不在話下。可是,由於當時各路諸侯推薦袁紹為盟主,而袁紹就是一個無能的將帥,優柔寡斷、疑心很重,加之不會用人,不但沒有剿滅董卓,反而搞得聯盟中紛爭迭起、人心離異,最終討伐董卓一戰不了了之。
袁紹的無能折射出企業管理中一個老板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從袁紹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四大不足:
第一,價值不明,策略呆板。十八路諸侯就像一個多樣化的團隊,各路人馬之間沒有足夠的信任,沒有統一的思想,而且各懷企圖。然而,袁紹沒有考慮到這一點,隻是草草地開了個盟會,然後就匆匆上陣與董卓叫板。卻不知,匡扶漢室,討伐逆賊董卓是一個正義行為,應該以此為理念,宣揚一項崇高的事業,向各路諸侯描繪美好的藍圖,從而統一大家的作戰思想,並告訴大家:事成之後,封官論賞。這樣十八路諸侯的作戰積極性就會被激發出來,就不會發生臨陣退縮的現象。
第二,聯盟紊亂,沒有分工。討伐董卓是一個巨大的戰役,對一個組織來說,應該有明確分工。比如,給孫堅、曹操、劉備等人一個“副總”頭銜,給他們明確的任務,然後研究一個作戰策略。這樣就可以很好地凝聚大家的力量,有序地展開討伐董卓的行動。但是袁紹不願意放權,自己在那兒瞎指揮,結果討逆以失敗告終。
第三,沒有紀律,賞罰無方。董卓方的華雄將諸侯方的多位將領斬於馬下,氣勢極為囂張,對盟軍產生了很大的震撼力。之後關羽主動請纓,溫酒斬華雄,美談從此傳開,威震全軍。這樣的功勞應該給予重獎,但是袁紹沒有獎賞關羽;鮑信、鮑忠不聽指揮,一味搶功,造成重大失誤,應該受到責罰,但是袁紹沒有責罰。袁術私心甚重,後勤供應不足,致使孫堅戰前失利,造成討董局麵的被動,袁紹也沒有責罰他。袁紹的做法,很容易打消盟軍的積極性,尤其對劉關張的信心打擊更大。
第四,沒有遠見,不識人才。用人先識人,隻有先識別人才,才能把人才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讓他做最適合的事情。關羽自薦迎戰華雄,袁紹卻因關羽的出身卑微而擔心被人嘲笑,這是嚴重的狹隘和不識才。大敵當前,袁術卻以出身取人,以級別論人,甚至害怕被人笑話,嚴重不懂識人。
現在看來,袁紹帶領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所以失敗,也沒有什麼奇怪的。不過,袁紹的無能形象對企業管理者一定有深刻的啟示。那就是,要想讓企業獲得長足的發展,老板就必須成為一個鐵腕將領,要有魄力,有膽識,有遠見,有識人用人的能力,絕不能目光短淺、畏畏縮縮、猶豫不決、前怕狼後怕虎。
陳先生是某食品企業的老板,他花重金聘請了一位銷售總監,並給他提出了年銷售額比頭一年提高50%的目標。銷售總監上崗之後,第一個月忙著市場調查,製定企業的年銷售計劃;第二個月忙著組建銷售團隊,建立管理和考核製度;第三個月,當銷售業績有所起色時,陳先生坐不住了,他說銷售總監三個月都沒有給企業帶來利潤,於是把他辭退了。
老板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我用人,是幫我創造利潤的。”這句話當然不錯,但是任何一個新人,都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企業,特別是高層管理者,更需要時間理解企業的組織結構、戰略決策、產品特性、競爭對手等等。因此,老板應該對新人多一點耐心,要善於看到新人的潛質,而不是想當然地解雇員工。否則,就是不懂用人,沒有遠見。
拿破侖曾經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樣的道理,不想成就一番事業的老板,也不是一個好老板。然而,僅有成就一番事業的願望是不夠的。老板必須具有智慧,必須善於用人。因為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隻有結合大家的智慧和才能,才能成就大業。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對比楚漢兩大英雄人物項羽和劉邦。
項羽和劉邦都想成就一番霸業,可是項羽勇氣可嘉,但智謀不足,他隻知道衝鋒陷陣,和別人硬拚硬打。縱然他武藝高強,以一敵十、敵百,縱使他能率領幾千人馬打敗別人幾萬人馬,但最後依然逃脫不了滅亡的命運。而劉邦則不同,他非常自知,明白自己的能力有限,於是他最大限度地運用有能之人。通過對蕭何、韓信、張良的大膽放權,最後消滅了項羽,建立了漢王朝。
小公司老板的日常管理第一章給你一個公司,你會管理嗎0
在現代商戰中,聯想總裁柳傳誌就像劉邦那樣善於用人。作為聯想集團的領軍人物,他能充分發掘人才,大膽放權。他還善於學習和總結,懂得審時度勢,能在複雜的事情中理出頭緒。柳傳誌認為,領軍人物必須具備幾點素質,那就是“做人要正”、“有大誌”、“善於學習和善於總結”和“審時度勢”。當一個老板具備了這些特質,企業才能更好地謀求長遠的發展。
3.真正的領導是管人的,而不是做事的
在我們身邊,不乏夜以繼日加班、身先士卒的領導者,他們一邊用“拚命三郎”的精神工作,一邊抱怨下屬的能力不夠。他們不知道,領導者的定位是什麼、究竟是幹什麼的。也不知道,正是他們的大包大攬,導致了下屬的能力“退化”。
想一想:在過去的一周裏,你有多少時間是在做事,有多少時間是在管人、帶人?所謂做事,是指你自己去執行具體任務,親上執行一線,所謂管人、帶人,是指你做企業戰略規劃、製定企業目標、給員工分派任務,然後追蹤員工執行進程,根據員工的表現加以指點,或給員工做示範,給員工做評估等等。
如果你把一周的5天工作和所花的時間列出來,發現用在管人、帶人上的時間很少,而用在做事上的時間很多,那麼你就要開始改變了。因為真正的領導是管人、帶人的,而不是做具體瑣碎的事情的。如果你把過多的時間投入到公司瑣碎的事情上,就意味著你在管人、帶人上花的精力太少,這勢必會影響你帶團隊的效果。
有一位管理專家在培訓課上講過這樣一段話:中層管理者應該用50%的時間管人、帶人,用50%的時間做事;高層管理者應用80%的時間管人、帶人,用20%的時間做事。如果你喜歡做事,無法說服自己少做事,那麼你永遠無法成為優秀的企業領導者。因為你這種喜歡做事的習慣,注定了你不適合做領導者。
在惠普公司,定位領導者有一個基本的原則,那就是管理者是教練而不是老板。因為老板可以發號施令,但教練卻不同,教練水平的高低要看他帶的團隊水平如何,而不是看他個人能力多強、多麼能幹。其實,惠普的這個原則很好地闡釋了真正的領導是管人、帶人的,而不是做事的。
看過足球聯賽、籃球聯賽的人都知道,球隊的整體素質、贏球的場次和最終的排名,才是一個教練水平高低的體現。因此,作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一定要完成從自己做事到指導別人做事的轉變。也許一件事,領導者自己做隻需1個小時,但教下屬做卻要花3個小時,但是領導者別無選擇,必須花時間教別人,隻有授人以漁,讓下屬變得更優秀,讓團隊變得更有戰鬥力,領導者才是稱職的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