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居安思危:做老板時刻要有危機意識(2)
5.處理危機要果斷徹底,堅決不留後患
危機就像汙水,必須處理幹淨,這樣才能保證整個河流的水清潔。如果處理不幹淨,汙水依然存在,河流依然會被汙染。對企業而言,如果處理危機不果斷徹底,危害將是“源遠流長”的。
盡管我們說“防火”勝於“滅火”,但是總有防不勝防的時候。一旦沒有防住“火災”的發生,企業就應該盡力去“救火”,而且決策要果斷,行動要迅速,補救要徹底,堅決不留後患。
1984年12月3日午夜,印度博帕爾的一個地下儲藏罐泄露了一些有毒的氣體。氣體飄到空中,形成一塊致命的白雲,覆蓋了周圍25平方英裏的區域。淩晨時,死亡人數多達1200人,中毒人數多達2萬人。這種毒氣是用於製造殺蟲劑的基本原料,由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印度分公司生產。
當美國聯合碳化物公司在美國的總部得到災難的消息後,立即向全世界發出指令:停止該種氣體的生產和運輸,並立即派出醫生和技術人員奔赴印度搶救中毒者、調查事故原因。
事故發生的第二天,公司的董事長沃倫·安德森飛到了印度博帕爾。他到達時,死亡人數已經超過2000名。麵對新聞媒體的“圍剿”,他鎮定自若地處理了這件事。沃倫·安德森表示:“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馬上向印度方麵提供幫助,送來醫療設備和防毒麵具,派出醫務人員等。同時,對遇難者家屬表達慰問。”與此同時,技術專家小組已經查出了事故的原因,並堵上了泄露氣體的儲藏罐。
從總體上看,聯合碳化物公司在這次危機處理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贏得了主動權。後來,公司的發展並沒有受到太多負麵影響。
在危機爆發後,公司的最高管理者、焦點人物頻頻露麵,四處“撲火”,可以表現公司對危機處理的重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善危機給公司造成的不良印象,更能激勵員工勇敢麵對危機。
在國內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也有過類似的果斷處理危機、堅決不留後患的經典案例。比如,萬科集團在處理“捐款數額問題引發的危機”時,萬科管理層的危機處理能力得到了彰顯。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了8級大地震。當天,萬科集團宣布向災區捐款200萬元。可是,這200萬元與萬科集團超過48億元的淨利潤相比,簡直是九牛一毛。因此,輿論普遍認為,萬科集團的捐款數額太少,並對萬科集團表達了不滿。
隨後,萬科集團總裁王石在博客中的一句“200萬是個適當的數額,普通員工的捐款以10元為限”,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網友一致指責萬科集團,不少人甚至開始抵製購買萬科股票、萬科住宅。隨後,萬科A股的股價就像萬科的形象一樣,從每股40元快速跌到每股18元。
麵對這一危機,萬科集團很快就在深交所的網站上公布:經公司董事會決定,公司將參與四川地震災區的臨時安置、災後恢複與重建工作,並以綿竹市遵道鎮為重點;該項工作為純公益性質,不涉及任何商業性(包括微利項目)的開發;批準公司在淨支出額度人民幣1億元以內參與上述工作;上述費用將在未來3到5年內,根據實際需要逐年支出。公司將在每年的年度報告中披露具體的支出情況。
這一消息公布之後,萬科集團才算喘了一口氣,大大改變了公眾心目中“鐵公雞”的印象。
雖說王石不把公眾的不滿聲音放在眼裏,還火上澆油,說“200萬元是個適當的數額”。但是隨後,萬科集團針對全麵爆發的危機所采取的處理措施還是非常徹底的。因為萬科集團知道危機的症結是大家不滿意公司捐款的數額,因此,他們馬上對症下藥——支出1億元參與救災工作。這一舉措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萬科集團所麵臨的危機。
對企業而言,要想徹底地處理危機,關鍵就在於找出危機產生的原因,從根本上消除危機。最常見的幾種引發危機的原因有:
(1)消費者投訴、狀告公司引發的危機。比如,宜家危機的產生,是因為一位北京消費者向媒體反映,他在宜家所購買的商品兩周都沒有送到,隨後眾多類似的投訴引發了宜家來華的首次危機。又比如,寶潔SK-II危機的產生,就是一名江西消費者狀告寶潔,理由是使用SK-II產品後並未達到寶潔公司所宣傳的神奇功效,反而灼傷了皮膚。
圍繞消費者所產生的危機,企業應該快速與消費者聯係,滿足消費者的合理要求,讓消費者向相關媒體澄清事實。當然,有些消費者提出的要求很離譜,對此公司要認真研究,將產生危機的源頭控製住,方能處理好這類危機。
(2)國外發生的問題在媒體的報道下引發了國內企業產生的危機。比如,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高露潔牙膏中含有致癌的物質,而實際上這一報道源於英國一份不入流的小報,但是經過媒體的轉載和報道,最後對高露潔公司造成了重大危機。
針對因國外發生的問題導致國內企業產生的危機,企業應該認真分析產品對消費者的影響,到底是有害還是無害,並誠懇地通過媒體告知公眾。在處理時,公司的態度一定要誠懇,這對消費者的影響非常大。
(3)相關部門發現企業產品質量問題或違法行為引發的危機。比如,鄭州市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發表書麵調查文件稱,鄭州光明牛奶公司使用了在保質期內的庫存奶進行再加工。針對類似的質量問題所引發的危機,企業應該第一時間與相關部門聯係,或者請專家或更高層次的管理部門做質量檢測,澄清事實,還自己一個清白。
總而言之,要想徹底清除企業危機,就應該找到危機產生的原因,對症下藥地處理危機,這樣才能“藥到病除”,不留後患。
6.公司完整的危機預警機製不可少
英國危機管理專家邁克爾·裏傑斯特說過:“預防是解決危機的最好方法。”未雨綢繆,超前預防潛在的危機,這對企業而言是最好的危機管理預警機製。真正的危機管理高手善於通過事先分析、科學預測,製定相關的預警機製,防範可能性的危機。
對企業管理者而言,高度警覺的危機防範意識是不可或缺的,對企業本身而言,科學合理的危機預警機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企業管理者缺乏危機防範意識,且公司缺乏危機預警機製,那麼危機顯山露水時,也不會引起企業重視,而當危機全麵爆發時,企業將會遭受重創。
創建於1867年的雀巢公司至今已有140多年的曆史,是全球規模最大的跨國食品公司。它所生產的食品,尤其是速溶咖啡,是企業的拳頭產品之一,在全球都很受消費者歡迎。然而,雀巢公司缺少完整的危機預警機製,對危機的認識不夠。在20世紀70年代,雀巢公司險些在信譽危機中一命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