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客匆匆38(1 / 2)

後記

《過客匆匆》是我寫過的第一部小說,從2008年2月起筆至今已過了八年,紙書的第一次出版也是七年以前的事了。七八年彈指一揮間,很多讀者從校園邁入社會,從少女到人妻,再為人母,而我自己,在這些年裏也經曆了生活角色的轉換,職業的轉換,以及認知的轉換。

這些年,時時有讀者在我的微博裏留言,有人說《過客匆匆》這個故事影響到了她的戀愛觀和擇偶觀,也有人說當她們真正戀愛、真正邁入婚姻生活時,對這個故事的理解已經和當初完全不同,有了更多的體會與共鳴。在過去的許多年裏,我對言情文學的理解一直是,這是作者與讀者用來共同消遣的夢幻遊戲,但看了那麼多讀者的認真留言後,我深感榮幸與欣慰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壓力,也更加意識到,作者,無論是專業還是業餘的;文字,無論是官方媒體還是私人頻道的,都應該為作者本人,以及閱讀受眾負責。

不知道是不是也有很多作者與我一樣,對自己的作品有著近鄉情怯的情結。這種情結導致我沒有勇氣重新閱讀自己曾經的文字,也包括這本書。怕看到太多難以彌補的不完美,更怕發現如今的自己找不回初心,超越不了曾經。這本書的全新再版計劃其實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我任性地要求做一次全麵的修改再出版,結果這一等就是兩年的時間,而且在這期間,我沒有寫出過任何的新作品。編輯大人對我也真是極度的克製和容忍了,在此表示深深的歉意和感謝。

今年春節前後,終於是克服了自己的心理障礙,重新翻出當年的文字稿。起初我把改文這事想得很簡單,當年對寫小說這事本身沒什麼概念,文字囉唆情節煩瑣,這次正好刪一刪。然而等到真正修改時,我的想法已經變成了這樣:哎,原來當初的我這麼矯情;啊呀,這個情節好尷尬;喂,這整章都在原地打轉是不是可以刪掉?但那些不像小說更像是博客文章的大段大段的小矯情倒恰恰是這個文很顯著的特色。而一些現在看起來挺尷尬的情節,卻偏偏是推動劇情發展的連接點,那些總在原地打轉的情節,恰恰最能表現主角們的個性,所以,改也為難,不改也為難。

重讀的過程尷尬也快樂。《過客匆匆》雖然是個虛構的言情故事,但裏麵卻又不乏真實,大量的細節都來源於我的生活和經曆,很多的配角原型就是我的朋友或同事,而女主角那些糾結的心思,也的確是我當初的想法沒錯。一字字修改的過程中,很多的回憶湧上心頭,有文中主角的經曆與我當時現實生活中的一一對應,也有當時連載過程中寫到每一處轉折或細節時與讀者們有愛的互動。

剛開始寫這個故事時,我甚至沒寫過一個完整的小短篇,揣著“雖沒吃過豬肉但總見過豬跑”的勇氣,竟也一鼓作氣地寫了二十幾萬字。沒有人設,人物形象是在編故事的過程中慢慢完善的。幾乎沒有大綱,寫哪兒算哪兒。至於每一處細節和走向,都是洗衣服、洗澡、逛街、散步的時候臨時想出來的。沒有存稿,在讀者的催文下寫一章發一章,我邊寫讀者邊猜,讀者的猜想也常常會影響到我的思路,有時甚至為了不被猜中而故意改設定——可以說,這本書是在讀者們的陪伴下完成的。借著改版書的這一角,我想對你們再次真誠地說一聲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