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娥:留守女人的頂級榜樣(3 / 3)

後來有一次機會,黃娥見到了丈夫。那是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六月,楊慎聽說父親病了,便從雲南日夜兼程,走了19天才到家。七月,楊廷和看見兒子心裏一高興,病居然頃刻痊愈了。當年九月,黃娥便與丈夫一同去了雲南,在滇南陪伴楊慎生活了兩年多。

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六月,楊廷和病卒,黃娥與楊慎便又從雲南返回新都辦喪事。十一月,辦完喪事後楊慎返滇,黃娥便獨自留在新都,此時黃娥已年滿31歲,從此夫妻天各一方,一別就是整整30年。

這30年中,孤苦無依的黃娥獨守空房,無一兒半女陪伴,年複一年,似乎永遠沒有盡頭。她隻有將對丈夫的刻骨思念,化為一行行纏綿淒切的詩句,寄給幾千裏之外的丈夫。比如其中的一首散曲《南商調·黃鶯兒·苦雨》就十分淒婉動人,令人感傷:

積雨釀輕寒,看繁花樹殘,泥途滿眼登臨倦。雲山幾盤,江流幾灣,天涯極目空腸斷。寄書難,無情征雁,飛不到滇南。

這首散曲也是黃娥的代表作,哀婉淒清,纏綿悱惻,深深撥動讀者之心弦,傳唱千裏,蜚聲四方。據說楊慎讀後也為妻子的才情折服,竟一連和了三首,卻無論意境還是詞句總也不如。王世貞在《藝苑卮言》就佐證道:“黃娥的《寄外》詩和《黃鶯兒》字字佳絕,楊狀元連和三首,也總是不如!”

黃娥還有一首詩,筆者特別喜歡,它就是黃娥獨留新都時寫的《寄外》:“懶把音書寄日邊,別離經歲又經年。郎君自是無歸計,何處春山不杜鵑。”該詩流傳甚廣,許多集子都對其進行了收集,足見其影響力。

一次進諫導致一生悲劇

因“大禮儀”事件,明嘉靖皇帝恨死了楊慎,在他當朝期間多次大赦天下,卻一次也沒有輪到楊慎,可見嘉靖皇帝的心胸狹窄,也可見封建皇權的專製與殘忍。

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隆冬,楊慎被雲南巡撫王昺以私自回川為理由,派人從瀘州械押回滇,不到半年,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楊慎死於永昌戍所,年72歲。這時,早已年邁的黃娥萬裏奔喪,在瀘州遇上被運回的楊慎靈柩,傷心欲絕,大哭不止。黃娥把楊慎靈柩運回新都,力排眾議堅持“槁葬”(草草埋葬)楊慎於新都祖墳陵園。

不久,心胸狹窄的嘉靖皇帝果然派人前來啟驗,因找不到任何借口,避免了一場家族大禍,事後眾人不得不佩服黃娥清醒的政治頭腦。十年後黃娥病逝,合葬於楊慎墓。明代最傑出的女詩人黃娥,也就這麼香消玉殞了,但她留給後人的文化遺產卻萬古長存!

後世文人給予了她高度評價,比如徐青藤就為黃娥詩集撰序:“楊夫人才情甚富,不讓易安(李清照)、淑真(朱淑真)。旨趣閑雅,風致翩翩,填詞用韻,天然合律。”方維庸讚譽她的詩句“不纖不庸,格誌氣逸”。

四川省遂寧市地方政府為了紀念黃娥,還專門修建了景區。比如黃娥古鎮休閑度假區,即“七彩明珠”景區,按照國家4A級景區建設,規劃用地7平方公裏,包括詩景畫廊、眉園疊翠、五彩花塢、桃源春曉、果香民居、黃娥古鎮、鷺島鳥語等七大主景區。同時,還修建了黃娥詩碑林,包括黃娥牌坊、黃娥主碑、黃娥詩碑和著名詩人碑林,總計43塊,其中黃娥主碑1塊,展示黃娥一生不同階段的詩碑13塊,中國曆代著名詩人和遂寧本土詩人詩碑29塊。各位讀者若有興趣,不妨去遂寧看一看,說不定能在那裏感受到黃娥淒婉的文風和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