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燕都勝跡·北平南城》記載,秦良玉立了如此大功,崇禎皇帝十分高興,破格在平台親自召見,並賜她一品服、彩幣羊酒,並賦詩四首褒獎。這四首詩的內容如下:
其一:學就西川八陣圖,鴛鴦袖裏握兵符。古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其二:蜀錦征袍手剪成,桃花馬上請第纓。世上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裏行?
其三:胡虜饑餐誓不辭,飲將鮮血帶胭脂。凱歌馬上清呤曲,不是昭君出塞時。
其四:憑將箕帚掃胡虜,一派歡聲動地呼。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皇帝親自寫了四首詩表揚一位女將領,這是盤古開天以來極少有的事。秦良玉一介女流,居然能享受到如此崇高的榮譽,的確十分難得。不過,她所建立的功勳也應該值得這樣嘉獎。因為在後金軍兵臨城下之時,眾多須眉大將貪生怕死,推諉觀望,隻有秦良玉力挽狂瀾,這有點類似於《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情節。東漢末年,袁紹率領的聯盟大軍已逼近都城,沒有哪一支軍隊率先攻打,最後曹操看不下去,便隻身一人帶著寶刀去刺殺董卓,其英雄氣魄令人佩服。因此,秦良玉的壯舉令崇禎皇帝感慨萬端,他視秦良玉為救駕功臣,表示要“試看他年麟閣上,丹青先畫美人圖”。
與農民軍的紛爭與聯合
解了京城之危後,秦良玉從京師調回了四川,並被安排“專辦蜀賊”。
前麵,秦良玉抵抗外寇,打敗後金正規軍,此次回四川,秦良玉則開始攻打賊匪。她要搞定的賊匪是誰呢,就是大名鼎鼎的張獻忠。這個老張可不得了,幹了不少壞事。不僅殺掉了不少四川的本土居民,還欺騙了大批知識分子去參加科舉,最後將他們統統砍掉了腦袋。
明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張獻忠攻夔州——夔州為四川門戶。夔州距石砫僅三日路程,保夔州即保石砫。秦良玉是朝廷命官,守土有責,石砫是她安身立命之所。因此,年過花甲的秦良玉再次披掛上陣,風采不減當年,迫使張獻忠退回湖廣。
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羅汝才屯駐湖廣,謀進四川。五月,轉克巫山,入瞿峽,直抵夔州。秦良玉再次前往阻擊,先後在馬家寨、留馬埡、仙寺嶺同羅汝才激戰。同年九月,張獻忠、羅汝才聯手入川,在竹菌坪(今重慶市奉節縣城北)射殺了號稱“神弩手”的張令。當時秦良玉與張令互為掎角,但因“趨救不及,轉戰複敗,所部三萬人略盡”。秦良玉隻好單騎走見四川督撫邵捷春說:“事急矣!盡出吾溪峒卒可得兩萬人,我自稟其半(自出軍糧一半),半餼之官(官府出一半),足以破賊。”然而,邵捷春未采納秦良玉的意見。秦良玉萬般無奈,隻有退保石砫一地。
明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冬,秦良玉升任四川總兵官。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張獻忠率馬步、精兵數十萬,長驅直入夔州。秦良玉再交馳援,終因眾寡懸殊,隻得敗歸石砫。為了保全家鄉,她曾發布了《固守石砫檄文》。
幾個月後,京城已被李自成所率領的義軍攻破,明思宗自縊於煤山,大明王朝在風雨飄搖中徹底崩塌,李自成入主京城,張獻忠則想牢牢控製住川蜀,以作為自己的據點。張獻忠東征西戰,幾乎囊括了全蜀,卻唯對石砫彈丸之地無可奈何。已68歲高齡的秦良玉,帶著她手下曆經百戰的“白杆兵”,不畏強暴,誓死抗拒,一直到張獻忠敗亡,起義軍終沒能踏入石砫半步。
隻可惜,1644年清軍入關,形勢驟變,清廷取代了大明王朝,迅速西進南下。大順、大西農民軍餘部與南明政權轉而出現聯明抗清的局麵。秦良玉也和農民軍停止幹戈,重新投入抗清的行列。
秦良玉終究老了。在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75歲的秦良玉在一次檢閱過“白杆兵”後,剛剛下馬,身體就意外一歪,腦溢血去世,結束了她寶貴的生命。不過,她不計安危、舍家破財、愛國愛民的情操,忠貞衛國、至死不渝的高風亮節,受到了天下人的崇敬和愛戴。
為了紀念秦良玉的豐功偉績,後人在其駐兵遺址修建了四川會館,祠堂內供奉秦良玉戎裝畫像,龕前還有副對聯:“出勝國垂三百年,在劫火消沉,猶剩數畝荒營,大庇北來梓客;起英魂天九幽地,看遼雲慘淡,應添兩行熱淚,同聲重哭天涯。”
不少文人雅士也對秦良玉有許多讚美,其中歌頌秦良玉最讓人感動的詩篇,當算清末女英雄秋瑾,詩歌如下:
其一:古今爭傳女狀頭,誰說紅顏不封侯。馬家婦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
其二:執掌乾坤女土司,將軍才調絕塵姿。花刀帕首桃花馬,不愧名稱娘子師。
其三:莫重男兒薄女兒,平台詩句賜娥媚。吾驕得此添生色,始信英雄曾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