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法國陸軍在北非阿爾及利亞遭遇到了阿拉伯駱駝騎士的圍困,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駱駝騎士也攜帶著重武器出現。
登陸摩洛哥進入阿爾及利亞的美國和法國陸軍隻有十萬人,而整個北非的蘇聯軍隊隻有六萬人,但是卻有一百萬多人的阿拉伯軍團。
這些駱駝騎士悍不畏死,使用莫辛甘納步槍,騎著駱駝就對著美國軍隊的營地發動衝鋒,根本不顧機槍的掃射。
經過最早期的三天,據估計,死在美國和法國陸軍軍營周圍的阿拉伯軍隊死傷數以萬計,而美國和法國陸軍損失不到百人。
不過美國和法國陸軍卻被阿拉伯軍團,團團圍困在了阿爾及利亞的一片沙漠中。
依靠軍營的臨時防護和火力布置,還能夠阻數十萬的阿拉伯軍團,如果兩國軍隊從營地出擊,或者營地被攻破。
這十萬美國和法國士兵,將真正的葬屍沙海,這裏是沙漠,不是平原,不是山地,也不是林海。
十萬全副武裝的美國和法國陸軍士兵,在沙漠中,絕對不是數十萬全副武裝的阿拉伯軍團對手。
不止是北非戰場五國同盟失利,在太平洋上的斯普魯恩斯也遇到了難題,盡管以絕對的優勢兵力登島作戰。
登陸的美國士兵有半數是被熱帶島嶼的各種疾病給幹到,瘧疾,霍亂等病症在登陸美軍中爆發。
熱帶島嶼上的複雜地形也給美國士兵的行進造成了巨大障礙,設置在島嶼上的零散火力點,也給美軍造成了巨大傷亡。
斯普魯恩斯手下的三十萬美國陸軍士兵,經過六次較大的登陸戰後,已經有二十萬士兵被替換回國,大半都是不適應熱帶氣候和熱帶疾病所致。
德國和美國士兵在歐洲戰場,收複了波蘭,奧地利,西班牙等國,然後再高加索山一帶也跟蘇聯陸軍歐洲戰區的主力部隊陷入了苦戰。
盡管德國陸軍和美國陸軍是生力軍,但是蘇聯歐洲戰區的主力軍團也不是吃素的,雙方軍隊一方是憑借著裝備優勢,而另一方是憑借的工事優勢。
在德國和美國調集了巨炮參戰後,蘇聯一方士兵才向意大利和黑海方向撤退,至此整個歐洲重新被德國和美國占領,用時三個月。
蘇聯東部的第二大城市共青城,經過一個月的苦戰,被原東北軍劉多荃率領的第50集團軍攻破,第50集團軍也付出了極大的傷亡。
在攻占了共青城後,第50集團軍在劉多荃的率領下沿鐵路線返回了烏拉爾山沿線,由於學忠的第51集團軍從外蒙古東北角的喬巴山入滿洲裏,經過黑龍江接替了共青城防務。
於學忠一路清楚了滿洲裏和黑龍江沿線的日軍據點和軍營,並將軍事線推到了哈伯洛夫斯克,也就是伯力。
如果於學忠拿下伯力,也就預示著整個東北三省已經被中國西北軍團的第51集團軍,和駐防外蒙古的馬鴻逵第十七集團軍完成了對東三省的三麵包圍態勢。
於學忠還間接的威脅了朝鮮的日本駐軍和蘇聯東部最後一個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就是海參崴,還間接的將蘇聯的太平洋艦隊成功吸引在了這裏。
薛嶽的第十三集團軍和蔣鼎文的第四集團軍,經過半年的時間完成了對中亞五國的完全占領,盡管兩個集團軍也付出了極重的代價。
薛嶽的第十三集團軍,蔣鼎文的第四集團軍和劉多荃的第50集團軍,在中亞和烏拉爾山附近完成了兵員和物資補充,所有傷員都運回新疆。
由於何國柱的騎兵第二軍留給了於學忠,所以閻丙嶽的騎兵第六軍跟隨補給隊伍來到了中亞,調歸景鼎文指揮。
中國西北戰區的所有軍級單位的騎兵旅,已經全部換裝成了騎兵裝甲車,成為了現代騎兵,隻保留了三個騎兵軍和西北戰區指揮部的騎兵旅。
中國西南戰區,也組建了遠征軍,以衛立煌為總指揮的對印遠征軍和以陳誠為總指揮的對緬遠征軍。他們隻要踏出國界,進入東南亞和南亞。
他們就不在歸西南戰區指揮,而是歸南亞戰場和東南亞戰場指揮,而這兩個戰場的總指揮卻是中國西北戰區總指揮劉十三兼任的。
也就是等於這二十萬人馬也變相的歸附到了中國西北戰區的指揮係統下,被劉十三分別任命為第53集團軍和第54集團軍。
這兩支遠征軍是為了配合德國太平洋特遣艦隊而準備的,德國太平洋特遣艦隊,在奪得新西蘭後,在澳大利亞戰場損失慘重。
如果不是運輸艦隊,源源不斷的將德國陸軍和美國陸軍補充到登陸部隊中,德國太平洋特遣艦隊的海軍陸戰隊早就打光了。
西南戰區派出的兩支遠征軍就是為了吸引,蘇聯和日本在南亞,東南亞的軍事力量,以免蘇聯和日本抽調這兩個戰區的部隊支援澳洲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