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時代艱苦的打拚,使王永慶逐漸養成了在事業上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鮮明風格,從而在內在素質上奠定了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最堅實的基石。
50年代初,台灣“工業委員會”推動一係列工業發展計劃,其中包括利用美國援助興建石化工業基本原料的(聚氯乙烯)廠,並決定將塑膠廠交由永豐財團核心人物何義創辦。何義隨即於1954年領導成立福懋塑膠工業公司。
然而何義去日、美、德等國考察後得出結論:計劃籌建的廠產量小,成本高,距離形成經濟規模的目標太遠,且遠遠落後於其他國家,感到沒有發展前途,於是宣布放棄。而當時的王永慶正在申請這個有美國援助的輪胎製造方案,開始他毫無經驗,何義的放棄正好給王永慶一次機會。這個有78萬美元的援助計劃案,對經營方的要求是每日生產粉4噸。王永慶一聽有新穎的化學產品生產計劃,連考慮都沒有考慮,也不管自己對化學品一點常識都沒有,就一口氣答應下來。好像是久經饑餓的瘦鵝看到食物一般,迫不及待地將之一口吞下。
然而一般來說,要經營任何一項事業,尤其是化學工業,都必須從原料、產品成本、市場、經營可行性及盈轉虧可能情形加以分析,然後才做決定。當時王永慶滿口承諾,可以說是相當膽大。但是以他的觀點,自認從販米以來經過台灣光複後的一段變化,到1954年已經曆過整整22年的歲月。這一期間除三大公司自日本人手上接受的各項事業以外,有大秦紡織廠從大陸搬來舊設備在桃園複工,大元紡織也是如此。當年這些事業的規模都相當小,經營情況也呈現蕭條之景,再加上當時台灣外彙資金短缺,就算有什麼事業計劃構想,也極不容易能獲實現,在此情況下能有美援使這一計劃可以做,王永慶自然喜出望外,一口承諾。經過3年的辛苦籌建工作,1957年3月,塑膠工廠完工,並正式生產。公司也更名為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塑公司)。這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小的廠,在計劃投資生產粉時,國際行情是每噸售價為1000美元,而生產時已跌至800美元以下。台塑因為產量少,成本又高,而且產品根本沒有銷路,從正式生產到當年年底,年生產的塑膠粉,絕大部分都囤積滯存。
王永慶經過再三思考後,認為惟一的出路就是增加產量,降低成本,方能轉危為安。他便籌設加工廠以消化粉,再以加工品拓展外銷,得到主管部門的讚同與支持,王永慶果然絕處逢生。
1958年,台塑公司塑膠粉月產量增加了一倍多,從原來的100噸增為210噸。塑膠粉產量增加後,為消化這些原料產品,王永慶當機立斷,於1958年成立南亞塑膠公司,建立從原料生產到加工的一體化生產體係。
此外,王永慶決定闖蕩香港,尋求市場。他在香港認識了在神戶開設一家吹氣製品廠生產吹氣玩具等產品的美商卡林。在當局的支持下,王永慶與卡林在台灣成立了卡林塑膠公司。正是這家生產雨衣、浴簾等塑膠製品的企業成為王永慶事業的轉折點。粉有了銷路,救活了台塑公司,王永慶不僅度過難關,還開拓了台灣塑膠三次加工業的商機。
但如果僅限於從事塑膠吹氣加工,在石化工業領域是不會有大的作為的,也不能進一步擴大銷路。王永慶要走出這塊小天地,必須讓塑膠三次加工業產品多樣化,大批量生產,才能降低成本,擴大海外銷路,走向國際市場。
1959年,王永慶在卡林先生及其他朋友的協助下,成立了新東塑膠加工公司,1961年投入營運,大批量生產鞋類、皮包、玩具等塑膠三次加工產品。王永慶利用當時廉價、充足的勞動力,依靠工人的勤奮勞動,協力合作,以低價出口與國外新產品展開競爭,終於打入國際市場。
新東公司開創的塑膠三次加工業的成功發展,使其他企業家也看到這個行業的“錢”途,不斷投資建廠。這時全省各地三次加工廠紛紛出現,一時間各種塑膠加工廠林立,新的塑膠加工產品百花齊放,同時為台灣工業上、中、下遊奠定了一個穩定而堅固的基礎。
這時的王永慶初步建立起石化工業中、下遊一體化生產體係:台塑公司生產粉塑膠原料,南亞公司利用這些原料生產膠布、膠皮等產品,再供應新東與其他眾多三次加工廠商生產各種塑膠加工產品。但王永慶的目標是建立更大規模的塑膠原料企業與二次加工工業,而不是發展三次加工工業。於是他在三次加工業繁榮昌盛,競爭也日趨激烈的商戰中急流勇退,將新東公司的全部資產股份於1967年並入南亞公司,並改名為南亞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大力發展石化中遊原料工業。
台塑公司是王永慶踏入石化工業的**,也是他成功的基石,更開創了台灣塑膠工業的先河。
在幾次渡過難關後,台塑公司規模不斷擴充。1965年相繼在冬山建立電石廠及在交鎮興建氯堿廠,以充實製造聚氯乙烯粉所需原料來源,公司實力也得以加強,於同年3月公開上市。
經過多次增資、擴充設備以及與發達國家合作,資源不斷整合,台塑公司產量不斷提高,在1989年擴建工程完成後,塑膠粉年產量增加至84萬噸,台塑公司成為全球四大塑膠粉生產供應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