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王永慶自有他的心計:台灣是國際燒堿生產基地之一。而燒堿生產過程中有70%的氯氣被棄置不用,實在是太可惜了。盡管他不熟諳塑膠生產,但他知道氯氣是其主要原料。1954年,他籌借50萬美元,創建了台灣第一家塑膠公司,1957年建成投產。事情的發展果然不出何義所料:塑膠原料生產出來了,但日本同類產品物美價廉,充斥台灣市場;台塑產品嚴重滯銷,倉庫爆滿,股東們也心灰意冷。王永慶陷入絕境。
王永慶對許多事情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他對失敗的理解也是獨特的。一般人認為“失敗乃成功之母”,王永慶卻認為“檢討才是成功之母”。世上失敗的人很多,但不一定都爬得起來。隻有檢討反省,總結教訓,找出失敗的原因,奮起直追,才能置於死地而後生。經過一番“檢討”,王永慶采取兩條令人吃驚的措施:
針對供過於求的矛盾,他以常人所沒有的膽識,采取了近乎“以毒攻毒的策略”:大幅度增加產量來壓低成本,從而獲得壓倒一切的競爭能力。對此,股東們一致反對。於是,他毅然購下“台塑”的所有股權,獨自經營,我行我素。
造成“台塑”瀕臨絕境的另一重要原因是,下遊加工廠對自己的產成品不願降低售價,致使銷售量無法大幅度增加,因而對塑膠原料的需求量不旺。王永慶對他們曉之以理、百般勸說無效後,以義無反顧的決心,敢於拚命的勇氣,毅然成立了自己的加工廠——南亞塑膠,從而建立起塑膠原料與加工相連貫的“一體化發展體係”。
事實表明,王永慶的決策是正確的,經營策略是成功的,正如他自己在美國華盛頓企業學院的一次演講中所說,“隻有不斷努力,才有立足之地。處逆境時,要不灰心喪氣,培養實力,才能扭轉頹勢;順境來臨,不能因此自滿懈怠,否則會脆弱瓦解。”
王永慶認為,主動迎接挑戰,接受一定的壓力,更能充分表現一個人的生命力,對個人和企業的成長,不但無害,而且有利。1973年首次世界石油危機以後,他的腦子裏形成了“在美國投資設廠——掌握原料來源——適時回供台灣”的戰略構想。當時,適逢世界經濟不景氣,業內人士多存觀望態度,鮮有投資之心。王永慶獨具慧眼,力排眾議,毅然下決心向海外投資,乘虛而入。美國擁有豐富的原油、電力及天然瓦斯,而且投資的軟環境優越。1978年,王永慶在洽購路易斯安那州一家化工廠受挫後,立即決定在得克薩斯州自行建廠,年產化工原料20萬噸,及各24萬噸。隨後,又在美國投下巨資,先後買下分別生產樹脂和一些製造的化學原料的10家工廠,交易總額達5000萬美元。
1978年,王永慶又贏得向日本出口粉的合約,成功地占領日本市場。同一時期,台灣又決定開放粉的引進,這顯示了“台塑”的塑膠工業已經有力量與外貨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