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昔日米店今日台塑(1 / 2)

1932年,16歲的王永慶在台灣嘉義開了一家米店,從此踏上了艱難的創業之旅。

當時,小小的嘉義共有米店26家,競爭非常激烈。王永慶不知深淺,貿然投身此行,景很不樂觀。他的全部資金隻有父親為他東挪西借來的200元錢,他隻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裏承租一個小小的鋪麵。由於米店規模小,地處偏僻,又缺乏知名度,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怎麼打開銷路呢?王永慶想起父親常說的一句古訓:“不惜錢者有人愛,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沒錢,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時間和力氣。

那時候,稻穀加工非常粗糙,大米裏有不少糠穀、沙粒。這種現象非常普遍,買家賣家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王永慶卻從這裏找到了突破口。他和來米店幫工的兩個弟弟一齊動手,將夾雜在大米裏的糠穀、沙粒統統清理幹淨。這一來,他店裏的米質比其他米店要高一個檔次。在服務方麵,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王永慶卻增加了這一服務項目。無論天晴下雨,無論路程遠近,隻要顧客叫一聲,他立馬送到,而且免收服務費。

一天晚上,天下著傾盆大雨,王永慶忙完店裏的活計,已是深夜。他上床躺下,迷迷糊糊剛睡著,就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開門一看,原來是嘉義火車站對麵一家客棧的廚師。廚師說客棧來了幾位客人,還沒吃飯,剛巧廚房沒米了,請王永慶幫忙送一鬥米過去。當時,賣米的利潤極其微薄,一鬥米隻能賺一分錢。從心情上來說,王永慶不願冒著這麼大的雨賺這一分錢,但為了維持平日的信用,他二話沒說,量了一鬥米,披上一條麻袋當雨具,將米送到客棧。回來時,全身都濕透了。

王永慶給顧客送米,並非送到就算,還要幫人家將米倒進米缸裏。如果米缸裏還有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將米缸刷幹淨,然後將新米倒進去,將舊米放在上層。這樣,米就不至於因陳放過久而變質。他這個小小的舉動令不少顧客深受感動,鐵了心專買他的米。

每次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都要打聽這家有多少人吃飯,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這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米送過去。

不過,由於嘉義大多數家庭都靠做工謀生,收入微薄,少有閑錢,主動送米上門,如果馬上收錢,碰上顧客手頭緊,會弄得雙方都很尷尬。因此,每次送米,王永慶並不急於收錢。他把全體顧客按發薪日期分門別類,登記在冊,等顧客領了薪水,再去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順利,從無拖欠現象。

由於王永慶處處替顧客設想周到,大家一傳十,十傳百,他的名氣越傳越大,整個嘉義都知道有一個心眼特別好的少年老板。自然,他的生意也越來越好。

從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慶最終成為今日台灣工業界的“龍頭老大”。後來,他談到開米店的經曆時,不無感慨地說:“雖然當時談不上什麼管理知識,但是為了服務客戶做好生意,就認為有必要掌握客戶需要買米及方便付款的日子,沒有想到,由此追求實際需要的一點小小構想,竟能作為起步的基礎,逐漸擴充演變成為事業管理的邏輯,到今天台塑企業各項管理製度的基本概念,都可以說起源於此。”

20世紀50年代,台灣經濟亟須發展紡織、水泥、塑膠等工業。台灣當局把發展塑膠工業寄希望於化學工業基礎雄厚的“永豐”老板何義身上。精明幹練的何義起初也答應了,但到國外考察後,看到國際市場塑膠業技術先進、競爭激烈,自己難有立足之地,便打起了退堂鼓。“名不見經傳”的王永慶卻像吃了豹子膽似的,竟決定投資塑膠業,因而引來了一片非議:“不懂行情”、“不識時務”、“何義都不做的事業,一定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