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雷鋒精神回到我們中間(2 / 3)

話劇《血總是熱的》,主人公羅心鋼為了闖出一條改革的道路,受責難,受審査。有人勸他為自己多留條後路,他卻回答:“現在可怕的就是大家都有退路,而且是退路太多了。工人有工人的退路,部長局長的退路就更多了……同誌呀,你們真的看不出來,實阮上我們的退路巳經不多了。我們搞了30年並不理想,萬一再搞20年,到2000年,四個現代化還是實現不了,我們共產黨人怎麼辦?中國怎麼辦?沒有退路了!現在我們隻有和中國的誌士仁人團結起來,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拚出一個現代化的中國來!”

他說得多好啊!一個共產黨員,一個革命戰士,不能光想退路不想進擊。如果人人隻想退路,革命怎麼發展?社會怎能前進?回顧建國以來32年的曆史,我們黨是犯過錯誤,甚至嚴重的錯誤,但是這些錯誤是由於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經驗不多,黨對形勢的分析和對國情的認識有主觀主義的偏差造成的。盡管如此,我們32年來取得的成就還是主要的。《決議》總結這段曆史不是為了從中多悟出一條退路來,而是為了汲取經驗教訓,開辟道路,更好地前進。正像胡耀邦同誌講的,隻要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團結一致向前看,發揚革命粒神,抵駆革命意誌,同心同德,百折不撓,“我們一定能夠征服‘十八’盤,登上‘南天門’,到達‘玉皇頂’,然後再向新的高峰前進。”

要向新的高峰前進,我們不僅血要熱,而且頭要冷。現在,我們有了建黨60年的曆史經驗,這些經驗使我們有決心有能力防止重犯過去那樣嚴重的錯誤,這些經驗將使渴望祖國興盛起來的黨心、軍心、民心更加奮發,這些經驗也必將鼓舞我們這些滿腔熱血、獻身四化的人們為祖囯的中興忘我奮鬥!

(1981?8)

為孺子牛精神正名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人所共知的魯迅的名句,也是他一生的寫照:對敵人,決不放下匕首和投槍,隻要有一口氣,就要“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對人民,甘願做頭俯首貼耳的老黃牛,勤懇耕耘。正如魯迅在《阿Q正傳的成因》中所說:“善如一匹疲牛罷,明知不堪大用的了,但廢物何妨利用呢,所以張家要我耕一弓地,可以的;李家要我挨一轉磨,也可以的;趙家要我在他店前站一刻,在我背上貼出廣告道:敝店備有肥牛,出售上等消毒滋養牛乳。我雖然深知道自己是怎麼瘦,又是公的,並沒有乳,然而想到他們為張羅生意起見,情有可原,隻要出售的不是毒藥,也就不說什麼了。”雖是比方,卻是實話。隻要與人民有利,他就為之呐喊,英勇奮鬥,堅持不渝。沒有人強迫,完全出於自願。魯迅在給許廣平的信中說過:“我先前何嚐不出於自願,在生活的路上,將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飼別人,雖自覺漸漸瘦弱,也以為快活。”孺子牛精神正是魯迅自我犧牲高貴品質的概括,也是無產階級精神財富中的一件瑰寶。

孺子牛精神又稱為“老黃牛精神”。60年代初,這種精神得到了發揚。焦裕祿、王國福、楊水才等,便是“拉革命的車永不鬆套”的典範。在十年動亂中,“四人幫”一夥把這種苦幹實幹的“老黃牛精神”誣為“光拉車不看路”。他們顛倒是非,混淆黑白,整了一大批勤勤懇懇為黨和人民工作的好同誌。一度為眾人所讚揚的“老黃牛精神”成了罪孽的代名詞。時至今日,一說“老黃牛精神”,有的人仍不以為然,更有甚者把嘴一撇說:“又是老一套說教,套話!”

不,發揚“老黃牛精神”並非套話,恰恰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化|應該為“老黃牛精神”“正名”!對敵狠,對己和;為社會主義勤懇工作,為黨和人民的利益不借犧牲自己的一切,有什麼不對?回顧我黨60年的曆史,離開這種自我犧牲精神有今天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同樣需要這種獻身精神。在反擊越南侵略者戰場上犧牲的戰士,葛洲壩工地上日夜奮戰的英雄們,欒剪、杜芸芸等,不正是這無數勇於自我犧牲的人物創建著我們今天的事業嗎?

在為實現“四化”而奮鬥的日子裏,讓我們學習旮迅,發揚孺子牛精神,懇工作,奮發向上,不圖名利和享受,做一頭人民大眾的“老黃牛”。

(11981?10)

畫蛋”與“挖井”之聯想

說到達?芬奇畫蛋,這是人所熟知的。前年高考的作文就是以此為題。畫蛋與挖井本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惜,可是同為高考試題,這就把它們扯到一起來了。

今年高考的作文是給學生一幅圖,讓學生識圖作文。圖是這樣的:一個叼著煙卷的“挖井人”,先後挖了五口半截井,最深的離地下水巳經不遠了,最淺的剛剛挖了個小坑。他卻說:“這下麵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拿著鐵鍬走了。要求學生用文字說明這幅漫畫;再以此為內容,自擬題目寫一篇800字的議論文。看來,這幅漫畫的含義,在於批判、風刺那種做事目標不專一,無恒心毅力,遇難而退或見異思遷,朝秦暮楚的人。它揭示了一個道理:無論治學、挖井或者做其它事情,都不能淺嚐輒止,半途而廢,應該始終不渝,堅持到底。按理說,高中畢業生寫這樣一篇論文還是不難的;可是許多同學卻不理解圖中的含義,寫“跑題了”。這使我聯想到近幾年一些教師的教學方法,實在大有商討之必要。

自從前年寫了“讀《畫蛋》有感”的題目,於是乎,耳聾的貝多芬與《第九交響曲》,愛迪生賣報,華羅庚輟學,居裏夫人、牛頓……幾乎成了日常教學中的作文題目,光是與畫蛋有關的文題就不下有六七種之多。我並非反對以科學家的事跡來激勵青年一代,以此為題習作也未嚐不可。但是這種教學方法卻不能不稱之為下策。去年的習題,模擬(說明白些是“押”)前年的,今年又模擬去年的。於是,為師者煞費苦心地研究上一年的試題,盡力模仿;為生者則精疲力盡地被牽著鼻子跑。照此下去,每年都有新題目,跟著跑到何時是個頭呢?聰明的老師總是把精力著重放在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折能力和判斷能力上。相形之下,那種一味模仿,靠“押題”和“廣神薄收”的辦法來引導學生,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負擔,而且對於增強學生的觀察、分析、判斷能力,也毫無益處,能說它不是下策嗎?

今年的作文試題所以值得稱讚,它好就好在可以衡量出一個學生對問題的觀察、分折和判斷能力。它告訴我們,要把主要力量用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隻有這樣,未來的事業才能發展。如果還有人仍舊抱著老框框不放,以此圖為“樣板”,一味地摸仿,去應付明年的高考,那照樣要碰釘子!

曆史上楚霸王項羽的為人暫且不論,但《史記》中記載他的一句話卻是很有意思的。他年輕時不用心學習劍術,項梁批評他,他卻說:“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這句話借用在此處不是很受啟發嗎?教學中,教師是多教給學生一些“萬人敵”的根本方法好,還是隻教些“一人敵”、“一題敵”的方法好呢?當然是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