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優質,奇跡屬空前。市場客運站,學校幼兒圓。
-?.a%.*e?^:,:;解$七_,基礎設施全。樹綠花爭麵*燈明道路寫C更有經濟區,宏圖映河山。烽火台見證,地覆又天翻。六一八六戶,歡喜夜難眠。不再恐風吼,勿憂霜雪寒。安居人心暖,樂業幹勁添。危房昨日夢,夢醒笑聲甜。盛讚惠民策,誠擁父母官。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牽。利為民所取,身為民所先。八道壕如畫,礦工盡開顏。
此為棚改記,方銘一二三。
中共黑山縣委員會黑山縣人民政府立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八曰這篇《棚改記》寫的是黑山的八道壕,實際上也是遼寧8年棚改的一個縮影。
其實,遼寧的每一座城市都豎起了一座這樣的豐碑。
在阜新采訪的時候,碰上一位和我嘮得非常投緣的人,他叫張德權,人很樸實,高高的個子,雖然已經57歲了,但充滿激情,他現在是阜新市海州區棚改辦副主任。他說他們區棚改辦2005年成立的時候才3個人;他說當時對他們來說,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不像人家幵發商那樣有經驗,但他們一切都從頭學起;他說棚改初期,辦公經費緊張,他們就自己墊付;他說他們從棚改辦成立之日起,就從未休過星期天、節假日;他說大雪天他們到運輸部附近的工電段地區勘察線路,晚上返回時,麵包車陷在了雪堆裏,幾個人硬是把車抬了出來;他說正施工著,水泥告急,他們就連夜奔赴鞍山,買了5000噸,連夜往回運,回來後,有的同誌累得倒地便睡……
張德權是一位老大學生了,1978年參加高考,當時他報了吉林大學和阜新師範專科學校,他說他考了300多分,後來吉林大學沒考上,被阜新師專中文係錄取了。畢業後他分配到郊區一所中學,教了8年書,後來調入海州區寫區誌,還做過街道辦事處的城建助理。他說他這些年除了工作,就是寫詩。
他給我拿出一本書,書名是《海州詩詞?棚改之歌》,他說這本書是他主編的,這本書是以詩歌的方式,記錄波瀾壯闊的棚改曆程,表達海州人民頌揚棚改的心聲。這些詩都是他們海州區的普通作者寫的。
張德權和我一見如故,有太多的話要表達,我說以後有什麼作品,就寄給我。在我回到本溪的時候,果然收到他寄來的一篇散文《閃光的裏程》,副題是,“謹以此文獻給了解或做過棚改工作的人”。他的散文充滿激情,都是詩化的語言,很難想象這是一位57歲的老大學生的作品。
張德權很讓我感動,現在這樣單純而又充滿激情的人,已經不是很多了,而像他這個年齡的,就更少了。這位不僅把自己的辛勤和汗水融入8年棚改的日日夜夜,也用自己充滿激情的熱血為棚改寫下讚美的詩行:棚改新區在我們手中誕生和諧家園裏那迷人的風光夕陽西下的炊煙簡陋低矮的平房狹窄泥濘的小路空中的煤塵飛揚這一切都變成了以往再也不見憂愁寫在父輩的臉上你是一幅多情的圖畫你是一首雋永的詩行綠色的草坪惹人心醉鮮花散發著愛的芳香柏油小路縱橫樓閣小鳥在枝頭盡情歌唱華爾茲抻長了夜的浪漫情侶踩著月色幸福徜徉多彩的生活歡樂的海洋和諧的家園人間的天堂啊!舉起斟滿生活美酒的金杯我們用心放聲歌唱。
是啊,遼寧的棚改,不就是這樣一首壯美的詩篇嗎?2012年8月31日第一稿2012年9月8日第二稿後記從來沒有用這樣短的時間完成一部30多萬字的書稿。
如果說,遼寧在棚改中創造了“遼寧速度”的話,那我便是借了這棚改的東風,在“棚改精神”的感召下,創下了自己的寫作速度。
從今年3月初,到8月31日完成書稿,其間真是夜以繼日,尤其七八月份的酷暑,渾身汗水,苦挨苦熬。過去聽本溪籍作家張正隆說,他每天寫作都在14個小時左右,我感到驚訝。可是這一陣子,我也如此。尤其那些天,一接到白山出版社胡承山副總編的電話,便有一種“鼓聲陣陣催人急”的感覺。
對棚改這個題材,我還是比較熟悉的,因為我家的一些親屬就是棚改的最大受益者,他們從住了幾十年的本溪柳塘棚戶區搬到轉山棚改新區。目睹了他們前後的生活變化以及他們對黨和政府的感激,我真切地體會到,棚戶區改造確實是共和國60年來規模最大也是效果最好的民生工程。
在采訪中,那些還在棚改一線辛勤工作的黨員幹部,那些經曆過棚改風風雨雨的同誌,那些在棚改新區為老百姓操心勞神、默默奉獻的社區幹部,那些發自內心感謝黨、感謝政府的棚戶區居民,都深深地讓我感動;特別是當我看到改造前後的棚戶區的巨大變化、人的精神麵貌煥然一新,讓我真切地感到中國在進步、社會在進步。
遼寧省委宣傳部對本書的寫作和出版,予以高度重視。寫作前,曾把白山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等有關部門召集到一起,共同研究寫作、出版等一係列問題。新聞出版處的同誌積極主動地為我聯係和安排去各市采訪諸項事宜。
全省14座城市的市委宣傳部領導,對本書的采訪高度重視,熱情接待、安排采訪,提供了大量的文件、材料、圖片,為我的寫作提供了很多方便。特別是本溪市委宣傳部和本溪市文聯,在這段時間裏,很多應該我來做的工作都安排給了別人,盡量給我充足的時間。
著名軍旅報告文學作家張正隆在這部報告文學寫作之前,專門告訴我采訪和寫作應該注意的事項。特別是在本書初稿完成後,又不辭辛勞,和白山出版社的幾位領導共同研究修改意見並為本書寫序。
所以,這部書不是我一個人在寫作,也不是我'一個人來冗成,它的背後是一個集體、是一個團隊,我不過是一個執筆者。所以,在這部書稿完成之際,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向這些人說聲謝謝。
遼寧的棚戶區改造是一個重大的曆史事件。我想,必須以全景式的方式來寫作,才能從宏觀上把握,才能把遼寧棚改的全貌展現給世人。但是,這樣的寫作必然帶來一定的難度,尤其時間緊迫,要求必須8月底交稿,因而不允許拿出更多的時間采訪,也沒有更多的時間去精雕細琢,留下一些遺憾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不過,我相信自己,這部書,還是真實地反映了遼寧的棚改。
最後,謝謝所有在此期間我所采訪過的人和幫助過我的人。
作者2012年10月1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