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薇說:“我是社區的再就業專幹,社區裏有找不到工作的,我就有壓力,就想趕緊幫他找個什麼工作,就是多了一份責任感。等到給他找到工作了,看他那高興勁兒,我心裏可有成就感了。”
在棚戶區,下崗多年,沒有技能,甚至多年的疾病,使得一部分人獨處一隅,遠離社會,甚至自暴自棄,對自己失去信心。有的出去找工作,碰壁之後,甚至產生自卑心理,便不願再去努力?所以,僅僅幫助他們就業,僅僅為他們創造崗位就顯得遠遠不夠了,還要像給他們找對象一樣,找到合適的婆家,把他們“嫁”出去;看他們適合什麼樣的工作,把“媳婦”送到他的麵前。
在鞍山,就業“大篷車”開進棚改新區立山街道萬平社區,拉開了棚戶區失業人員就業援助月活動的序幕。“大篷車”帶來了全市47個培訓基地、20個職業介紹所、4個城區的各種勞動中介機構,其中涵蓋千餘家用工單位,共提供4800多個工作崗位。為了方便群眾谘詢,現場的200餘名工作人員分門別類地將展台排開,與棚戶區失業人員進行麵對麵的服務。棚戶新區的居民都圍攏過來,仔細地看著、問著,挑選送到他們眼前的工作。
本溪市溪湖區人社局在河西街道辦事處舉辦了“入戶送崗位,真情促就業”棚戶區用工洽談會,主動上門與棚戶區求職者結對子,並開展棚戶區回遷“五送”活動,即:送政策、送崗位、送培訓、送創業服務、送指導服務。區人社局不僅在會場中設置了11處民生谘詢服務台,即就業政策谘詢處、創業政策指導服務處、養老保險擴麵政策谘詢處、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政策谘詢處、職工維權服務處、求職登記處、真情服務卡發放處、稅務政策谘詢處、工商政策谘詢處等。還在現場進行麵點培訓及美發培訓,帶來110家企業的1300多個崗位。
撫順市莫地社區自建成後,通過“政府買崗位”的方式,在物業管理、社區治安、衛生保潔等方麵,安排了近100個工作崗位,解決了社區“零就業”家庭的就業問題。但是,都窩在家裏也不行,還要想辦法把他們“嫁”出去,安排勞務輸出。社區每年向山西大同、黑龍江雞西等地輸出七八十人。再就是想辦法擴大就業。社區的中國結手工編織小組也解決了20人左右的就業。有一個叫李豔秋的下崗女工,44歲,一個人帶著女兒生活,本人又患有疾病,生活非常困難,在工會的救助下,搬入了新居。她參加中國結培訓班,在家裏就可以編織,掙錢補貼家用。
51歲的莫地溝居民王春山說,為了能讓我住上新樓,徹底告別低矮潮濕的平房,過上好日子,社區幹部真是沒少操心。以前我下崗失業後,破罐子破摔,什麼事兒也不做,家裏一貧如洗,媳婦也和我離了婚,根本沒錢上樓。現在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樓房,我打心眼裏高興,但又開始為增加的生活費用發愁。這時,社區書記來到我家,說社區有巡邏員的崗位,每月300元,你想不想幹?我一聽連忙表態,幹!而且還要幹好,用實際行動回報社區黨組織的恩情。就這樣,我當上了社區巡邏員,重新找到了工作,生活又有了奔頭,也改掉了以前的壞毛病。後來,社區書記找到我媳婦,勸了一通,媳婦就又和我複婚了,家也完整了。我尋思以後不能再那樣了,這日子得好好過,都這麼大歲數了。
在撫順古城社區,為讓居民搬進新居能住得好、住得穩,社區設立了勞動保障就業服務站,為居民提供就業服務。為讓就業者掌握一技之長,先後開辦電腦、月嫂、手工製作、縫紉、火電焊等崗位技能培訓班。還利用再就業夜市,同用工單位聯辦用工洽談會、信息發布會,現場簽約選崗位、送政策。鼓勵創業帶頭人自主創業,並幫助辦理創業貸款等形式多樣的服務活動,這個社區還與撫順北研特產農業有限公司達成意向協議,為社區閑散勞動力尋找零活就業。
在撫順北厚社區,他們通過送服務、送崗位,幫助棚戶區居民就業。比如邀請職業培訓老師到社區辦班,免費為居民培訓,在社區內成立了“嘉旺製衣”、“冬梅愛心編織分站”、“魚鉤廠分站”、“一次性內褲”廠、床上用品紡織廠5個無圍牆工廠,解決了200多人的就業。他們還千方百計幫助有創業意願的青年創立商業網點,幫助大專畢業生與撫順市多所職業學校取得聯係,看市場需求什麼,就對他們進行哪個方麵的培訓,讓這些年輕人掌握一技之長,這樣就業就容易一些。
本溪市程家小區有下崗失業人員1098人,現在已經全部就業。他們的辦法就是通過舉辦就業洽談會,在社區進行求職登記,你多大年齡,有什麼特長,要求做什麼工作,你能做什麼,你想做什麼,社區就去幫他聯係。他們還舉辦多種培訓班,比如插花、家政、麵點、保潔、保安、保綠,等等。程家小區有一個非常有利的地理位置,周邊有很多黨政機關,比如工會大廈、廣電大廈、建委大廈,社區就主動和他們聯係,他們需要什麼工,小區就提供什麼工,這樣就安置了200多人。
程家小區書記趙淑淳很得意地說:“過去小區裏的老百姓要求不高,隻要有活就行,從不挑揀。現在不是這樣了,他們有的有了手藝,就業渠道也多了起來,信息也通暢,選擇的餘地也大了,現在就開始挑挑揀揀了,不滿意的工作還不幹呢,這是好事。”
^有活子的13手真聿福過去常有一些年輕人厭倦工作,所以有些單位要對年輕人進行愛崗敬業的教育。其實,還用教育嗎?隻要下崗半年找不到工作,他就會知道,工作對一個人有多重要。
在棚改新區,那些下崗多年、很難找到就業崗位的原棚戶區居民,當他們有了工作的時候,那心情別提有多高興了。盡管工資並不高,但畢竟有了收入,畢竟被社會所接納,使他們有了一種歸屬感,所以他們工作起來是那麼認真、那麼快樂。
在本溪的程家小區,我看到一些人在打掃街道衛生,她們仔仔細細,不放過一點垃圾,像打掃自己家的庭院。
在撫順莫地溝棚改新區,車剛一進入小區,我就看到一隊正在巡邏的社區保安,他們站成排,在社區的街道上,像剛放學的小學生,整齊地走著。當看到我們走近,他們側過頭,投來警惕的目光。這些人其實都是社區為他們提供的公益崗位,收入並不高,但是他們工作起來認認真真、一絲不苟。
在一進莫地社區的街道兩旁,現在已經形成了一條商業街了,雖不能用“繁華”二字來形容,但說他們生意紅火還是比較恰當的。這裏有不少小飯店,有化妝精品店,有音像店、書店、幼兒園,等等。我們中午飯就在莫地新區的那家“天津包子”店裏吃的。我們進去後,沒想到店裏那麼紅火,很大的房間裏,座位都已經滿滿的,我們等了一會兒才倒出位置。不但包子的味道不錯,而且菜的量也很大。我問服務員,平時飯店都這樣?服務員說,今天算少的。我說那你們生意不錯。飯店的老板是外麵來的,但是在這裏打工的女孩都是莫地溝的,家就離這不遠。吃飯的基本都是莫地溝棚改新區的居民。能下得起飯店了,看來莫地溝人的生活水平還是提高了。
飯店旁邊就是一家音像店,老板叫王麗華,店裏有個顧客正在買碟。王麗華過去就是莫地溝的居民,問她為什麼想到要幵音像店,她說,因為剛幵始她妹妹在市裏開了一個影碟店,她看賣得挺好的、挺賺I錢,就想,莫地溝這塊人口也不少,估計開個這樣的店也能行,就試著i在這地方把它開起來了。現在看還真不錯,買碟的人不少,過去住棚戶區,誰有閑心去看碟呀!現在好了,棚戶區改造,家家都住上樓房了,有這個閑心了,所以說買碟的就特別多。再一個,自己的店,總比給別人打工強。
莫地溝還有一個叫李玉梅的居民,過去就一間30多平方米的小平房,住了一家老少3代5口人。丈夫有殘疾,生活很困難。搬到新樓後,她和丈夫都參加了社區的再就業培訓班。李玉梅學插花,現在到一家花丨店當插花工。丈夫學了小家電維修,2009年在社區的幫助下,她丈夫在家門n開了間家電維修點,夫妻倆的月收入加起來大約有3000多元。現在,兒子也處了對象,她也給兒子買了房子,就要結婚了,現在一家人丨可高興了。
i在撫順的北厚社區,剛剛50出頭的董秀芹,高高的個子。她開了一Ii家洗衣店,過去她和身患心髒病、肺結核的丈夫,帶著兒子住21.6平方米i的簡易棚子,最多時一家擠了7口人。棚改後,她要了一間45平方米的門!臉房,還開上了洗衣店,現在生意也不錯,除維持生活,還略有盈餘。
在鞍山市立山區曙光街道新風社區,有一個叫劉強的居民,從小就是孤兒,又有輕微殘疾,1998年從鞍山市汽車二隊下崗失業。愛人沒有工作,孩子又在念書,生活很艱難。2006年12月,劉強一家雖然搬進了46平方米的新樓,但是生活沒有著落,怎麼辦?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社區書記韓玉娥主動上門,讓劉強去做社區的治安巡防員,這是社區的公益崗位,每個月有500元的收入。社區又為他媳婦安排了清掃樓道的公益崗位,每天幹兩三個小時,一個月350元。這下讓劉強高興壞了,他說:“我再也不為找活發愁了!”hI回遷之前,撫順東洲區的居民高軍旺夫妻倆就很擔心,住在棚戶區i裏,兩口子還可以炸果子賣,要是搬到樓上住怕是拉倒了,那生活怎麼辦?街道給他做工作的時候,就說,“你放心,棚戶區改造不光是換個房子,不僅要讓你們住上樓,而且要讓你住得起樓!肯定幫你想辦I[法。”這不,搬到新樓以後,街道幫助他們開了一家糧油店,社區還幫^著辦了免稅手續,一個月兩人能收人1000多塊錢。
撫順市北厚社區居民於增平,快50歲的人了,居民們還叫他“小於子”。“小於子”有人緣,整天樂嗬嗬的,待人有熱心腸。在社區的幫^助下,他和媳婦倆辦了個洗衣店,他勤快,人緣好,洗得又幹淨,一件^衣服掙個三角五角不嫌少,碰上歲數大、腿腳不靈便的服務上門,家裏實在困難的就不要錢了。這樣他的生意越做越紅火,店裏掛滿了送洗的H衣服,以前拉下的饑荒也慢慢還清了。11在鐵嶺陽光園二區,沈光夫妻倆在他們的新樓裏開了個小賣店,他說不但圓了住樓夢,還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方便群眾的同時,也算是給政府減少了麻煩。過年這段時間,小店的生意正經不錯呢!
這些為找工作犯愁的棚戶區居民,上了樓之後,都找到了工作。“有活幹的日子真幸福”這句話,隻有那些為生活所困、為找工作犯愁^的人,才說得出來,才體會得到啊!
II阜新市委書記王陽深有感觸地說,隻有不斷改善民生,才能贏得民i心;隻有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經濟發展才有持久的動力,社會進步才"有牢固的基礎,國家才能長治久安;隻有解決諸如就業、醫療、教育、社保等民生問題,老百姓生活才會更幸福、更有尊嚴。
棚改之後,棚戶區消失了,棚改新區一棟棟大樓拔地而起,換了新模樣。但是,作為棚改後的城市,也應該變個樣子啊!
我們到一些城市或者縣城、鄉鎮旅遊,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什麼?除了出租車,便是三輪車了,有人力的,有電動的,倒也方便。當地人有叫“神牛”的,也有叫“小涼快”的。但是在一個城市裏麵,這些三輪車橫衝直撞,有時互相搶活打架,這就有些影響城市的交通和城市的形象了。隨著經濟的發展,後來很多城市便取消了三輪車。但是在撫順、在鐵嶺,這樣的車卻滿街都是。
為什麼不取消?他們早就想取消,但是難,因為這些三輪車的車主大都是下崗職工,更多的是棚戶區的下崗職工,這車,就是他們全家的飯碗,你取消了,他生活怎麼辦?誰敢哪!
但是,經過了棚戶區改造後的撫順和鐵嶺,時機到了,到了可以取消的時候了。過去棚戶區垃圾遍地,也沒有路,出租車不去,三輪車、摩托車便大顯身手。現在棚戶區沒有了,都是高樓大廈,都是平坦大道,城市成為一個整體,再不取消三輪車,就像一個姑娘,穿一件漂亮的衣服,上麵卻爬滿了虱子,多煞風景啊!
所以,必須下決心解決三輪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