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撫順市望花區古城社區40號樓的居民。今天,我們懷著萬分感激的心情,給你們寫這封信,以此來表達我們棚改新區居民對黨和政府,特別是對你們的衷心感謝和崇高敬意!
多少年來,我們一直居住在低矮潮濕的棚戶房裏,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特別差,用大夥的話說是:“冬天牆漏雨,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接水等半夜,斷電更尋常。”我們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住上新樓更是做夢都不敢想的事。
2004年12月,我們在報上看到省委書記說的“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讓你們搬出棚戶區”的話,盡管是在寒冬臘月,但心裏卻感到熱乎乎的,我們這些在棚戶區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百姓終於有了盼頭。2005年6月,剛聽說古城子棚戶區要改造的消息,我們簡直難以相信,因為像我們古城子這麼大一片棚戶區,以前也W多次說要改造,後來都不了了之了。直到市委周書記和區委孫書記深入我們棚戶區,直接和老百姓麵對麵地對話,我們這才感到心裏有了底,各家各戶,男女老少紛紛奔走相告,簡直比過年過節還要高興。
在建新樓的時候,我們隔個兩三天就到工地附近轉一轉,看到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大家的心裏都美滋滋的。去年9月26日,古城棚改新區終於回遷配戶了,那天是我們永遠難忘的日子,盡管天上下著雨,我們近萬名回遷居民還是冒雨來到了現場,當我們居民代表接過新樓的鑰匙時,大家不約而同地從心底裏發出“共產黨好”、“感謝人民政府”的呼聲。這是所有棚戶區居民共同的心聲,既有我們將要住上新樓的喜悅,也包含著我們對黨和政府、對你們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住上新樓後,新的困難又來了。由於我們有的下崗、有的患病、有的殘疾,很多人隻能靠低保金維持生活。沒有錢裝修房子,就直接搬進了新樓,沒有錢買新家具,隻能用木板臨時搭個床住……正當大家為這些事發愁時,各級領導及時為我們送來了致富信息、就業崗位和生活用品。特別讓我們感動的是,今年4月份,省紀檢委領導先後7次代表你們來到我們家中走訪,給我們送來了米麵油,當他們看到廚房和廁所還是水泥牆麵,屋裏還是水泥地麵時,就主動提出要幫助我們解決裝修房子這個最大的難題,並及時送來了沙子、水泥、瓷磚和地板革等裝修材料。市區領導也非常關心這件事情,“五一”節期間,望花區委、區政府派專人幫助我們協調房子裝修的事,市紀委的主要領導、區委書記、區長和區紀委書記等領導還親自到我們家中查看施工進度和工程質量,簡直比自己裝修房子還上心。
5月10日,我們40號樓40戶居民家中全都煥然一新,潔白的瓷磚照亮了整個房間,嶄新的地板革傳來陣陣暖意。看著溫馨舒適的新家,我們感覺就像在夢裏一樣,有的興奮得睡不著覺,半夜就起來擦瓷磚,有的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連聲感謝黨和政府,就連周圍的鄰居和親戚朋友都拍手稱好。我們真心地感謝你們領導和培養了這麼多的好幹部。
尊敬的省委書記、紀委書記,沒有省委、省政府和你們的為民之心,就沒有我們棚戶區的一棟棟新樓,沒有省紀檢委和各級領導的真情幫扶,就沒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作為棚改新區的主人,我們將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團結互助,自強不息,為共同建設和諧美好的新家園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以實際行動回報黨和政府的無限關愛。
最後請允許我們代表全體棚戶區居民,向你們和所有關心我們的領導,深深地鞠上一躬,真心地感謝你們!祝你們身體健康,工作順利!
此致敬禮撫順市望花區古城社區40號樓居民2007年5月17日這是一個社區裏麵的一棟樓的居民所寫的感謝信,但是,表達的不僅僅是他們的心聲,而是遼寧省14個市所有棚改新區居民的心聲。這不是一封普通的信,這是一封發自內心的、真正表達民意的信。
jT築起一遙嚴密的失業警成線棚戶區改造是一項係統工程,幫棚戶區的老百姓從平房搬到樓房,政府的任務並沒有完成,因為你幫他搬上來,他還會自己搬下去。
所以,讓他們住得進,我們可以做到“三年任務兩年完”,可以做到“當年搬遷當年回遷”,可以創造“撫順速度”、“鐵嶺速度”,但是,要想讓他們“住得穩”,甚至“住得好”,並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個長期的艱巨任務。
國家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任振興說:“把棚戶區貧困人口遷移到樓上,畢竟不是政府的終極目標。對於原本處於勞動年齡階段的下崗失業人員,還是要通過各種措施保證這些有勞動能力,但在勞動力市場上缺乏競爭能力的‘就業弱勢群體’,在解決他們最起碼的生活需求之後,必須以更加積極、更有效的城市扶貧政策,使他們盡快走出低保製度的‘保護圈’,回到社會一致認同的以勞動謀生的正常的生活軌道上去。”
棚戶區老百姓是當下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們是貧困的,但是,他們的貧困有其原因。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目前的就業問題,是困擾各級政府的一個最頭疼的問題。很多有知識、有文化的大學畢業生,很多身強力壯的複員退伍軍人,很多懷抱理想的農村青年,很多城市下崗職工,他們找起工作來,尚且困難重重。那麼,作為棚戶區這些社會弱勢群體,或沒有技能,或沒有文化,或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上,他們就不能不處於下風了。
所以,搬上樓的棚戶區老百姓,高興之餘,靜下心來想一想,心頭不能不凝結成一塊揮之不去的陰雲。對我們這些有穩定收入的人家來說,每月支出增加幾百元錢也許不算什麼,但是對一分錢掰兩半花的棚戶區居民來說,就是一'個'丨幾重的負擔了。
他們心裏急,政府比他們還要急,如果這些棚戶區的居民不能在新房裏實現安居樂業,如果他們不能“住得穩,:住得好”,那麼,棚戶區改造的一切努力就會前功盡棄。
於是,當棚戶區改造剛剛開始的時候,省委就提出了讓棚改後的居民在“住得進”之後,如何讓他們“住得穩、住得好”的問題;當第一批棚改居民剛剛入住的時候,遼寧省政府就下發了《關於建立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長效機製的意見》,除提出確保有就業需求的“零就業”家庭至少有1人實現就業外,還要求省內各市建立棚戶區下崗失業預警預案,設立棚戶區“失業警戒線”。
時任省長張文嶽明確指出:“要做好棚戶區回遷居民的就業、再就業工作,特別是要關注零就業家庭和困難家庭的就業問題。”省政府要求各市政府,要出資購買一批公益性崗位,並進一步拓寬開發公益性崗位範圍。除了社區保潔、保綠、保安等傳統公益性崗位外,建議各市結合本地實際,開發社區配送、居家養老護理、集中連片回遷小區物業管理等就業崗位,為零就業家庭和棚戶區回遷居民中的“40”、“50”人員提供更多的公益性崗位。
省住建廳廳長王正剛說,要從根子上解決貧困問題,必須把就業這個關鍵環節落實好。為此,省委、省政府組織實施了“就業促安居”工程,各地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一方麵,在新建住宅小區通過配套的物業管理來扶持社區服務業,吸收再就業人員,既為小區提供了服務,也解決了低收入家庭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麵,充分利用棚戶區改造騰出的土地,通過興建勞動密集型小企業、創業市場、農貿市場、再就業一條街等形式,安排棚戶區援助對象就業、再就業。
在談到撫順如何解決棚改新區零就業家庭問題時,撫順市委書記劉強說:“解決零就業家庭的就業問題,一直牽動著我們各級幹部的心,那麼采取的主要措施呢,一個是對於他們的家長,就是這些‘40’、‘50’人員,主要是創造一些適合他們的工作崗位,比方說,我們通過建立一些無圍牆的工廠,就是搞些家庭手工編織,等等。比方建立一些?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利用棚改騰空土地,建設一些大市場,等等。”他說,結合棚改居民回遷辦理入戶手續,堅持回遷一戶、建卡建冊一戶,摸清了所有人員特別是下崗失業人員的基礎情況。針對棚改回遷居民文化水平低、就業能力低和年齡偏大的現狀,開展“訂單式”、“援助式”、“組合式”、“輸出式”等多種方式的普惠製培訓,並做到培訓與實用、與就業、與輸出、與援助相結合的“四結合”。製定棚改新區創業就業扶持政策,通過扶持無圍牆企業、社區服務業、家庭手工業,提供公益性就業崗位等辦法拓寬就業渠道;充分利用棚改騰空的11平方公裏土地,建設工業園區和大型創業市場,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與服務業。
阜新市委書記王陽說,棚戶區改造對於拉動阜新的就業作用很大,尤其是從改善就業環境,增加就業渠道,提高就業質量方麵,效果非常明顯。另外,在社區服務業方麵,市政府製定了長遠規劃。按照規劃,在整個阜新市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將形成13個農貿市場,設立1300個攤床和325個精品間,預計可提供2000個就業崗位,這些崗位將重點安排棚戶區回遷居民中“零就業”家庭成員和“40”、“50”人員的再就業。
盤錦市在棚戶區改造過程中,將棚戶區改造和城市商業經濟的發展同步安排,就地就近建設勞動密集型就業基地。在規劃中,盤錦市有關部門便將這些小區配套的大型超市、購物廣場、小吃部、小浴池、小超市和洗衣房、彩擴部、修車點、縫紉鋪、儲蓄所、郵政局等納入了棚改藍圖。
鞍山市把確保棚改涉及的零就業家庭回遷住進新樓後能“有活幹、雙上崗、生活穩”作為努力目標,他們還舉辦了主題為“奉獻工會一片情、溫暖棚戶職工心”的係列幫扶活動,開辦麵點班、電焊班、計算機班等免費培訓班,讓大家掌握一定的技能。
本溪市提出了“動遷一片,調查一片”的思路,采取就業幫扶先行的措施,確保下崗失業人員在回遷過程中及時實現就業和再就業。結合本地實際,有組織地幵發社區配送、居家養老護理、病殘人看護、公益小飯桌、小學生接送等就業崗位。
鐵嶺“棚改”居民等困難群體中有創業願望的,可以免費參加創業培訓,並優先給予小額貸款、項目推薦、代辦執照、提供場地等“一站式”服務。
營口市把棚戶區改造和再就業工程聯係起來,對棚戶區人員實行免費培訓,建立就業服務中心,已幫助兩萬多棚戶區居民實現了再就業。
遼陽市棚戶區居民,可到棚戶區改造後的社區物業管理及保綠、保安、保潔等公益性崗位就業。
撫順市委書記劉強說:“解決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不能搞短期行為,要研究治本之策。作為決策者,我們必須從群眾最關心的小事上入手,從群眾最鬧心的地方抓起,在群眾最長遠的利益上用力。”
是啊,政府隻有把棚戶區老百姓的生存權、就業權和居住權整合在一起,使他們在社會保障製度的框架中形成互動,才能真正鞏固棚改成果,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f我拕崗忮送給你郭薇,一個年輕的女孩,2008年來到營口市紅運社區,擔任社區再就業專幹,她以前不知道社區工作性質,以為就像人家說的那樣,看看報紙,喝喝茶水。可是剛上班兩天,就趕上再就業勞動力資源普查,她每天起早貪黑地到居民家去登記。開始的時候,她覺得每天就這麼跑來跑去的,累得要死,有什麼意義?
但是,幾天後,她的思想就轉變了。那天她和社區協理員入戶普查到廣廈新居8號樓的一戶人家時,她說,我們敲完門,一個10歲左右、穿著破破爛爛的男孩給開的門。進門後,我吃了一驚,見過窮的,沒見過這麼窮的,40平方米的房子裏,唯一的一件家用電器就是一口破舊的電飯鍋。男主人坐在床邊,滿臉愁容地抽著煙。I郭薇向他了解情況,原來他下崗失業3個月了,沒有任何技能,腳又有點殘疾,遲遲找不到工作。每天愁眉苦臉,連飯都快吃不上了。
登記完,郭薇回到辦公室,腦子裏總是浮現那個男人愁苦的樣子,還有那個孩子無助的眼神。從那天起,每當有企業招工,郭薇都替他留心,幫他聯係。事情有時就是這樣,組織出麵和個人出麵就是不一樣,郭薇代表社區,幫他說明情況,勸說企業獻點愛心,為社會分擔點責任,終於在一家家具廠為他找了一份工作,他感動得對郭薇連說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