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起一道嚴密的失業警戒線我把崗位送給你有活幹的日子真幸福不能讓老百姓吃虧/不僅得窮人,就不僅得政治莫地溝老人王文章在搬上新樓後,麵對采訪他的記者說,我這一生經曆了兩次革命:一次是土改,一次是棚戶區改造。土改我分到了土地也分到了房子,有了房住。這次也是一次革命,什麼革命?棚戶區改造。我這舊房換成了明亮的樓房,我住得非常高興。生活有了信心,活得特別舒服。這感謝誰呢?感謝黨,不感謝黨不行。

老人說著,眼淚就流了下來。

老人是真誠的,他說的是心裏話。

戰國時,滕國國君滕文公問治國大計於孟子,孟子說.?“民之為道也,有恒產者有恒心,無恒產者無恒心。苟無恒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及陷乎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孟子?滕文公上》)何謂“恒產”?恒產就是指一個人或一個家庭所擁有的不動產,包括土地、田園、房屋等。何謂“恒心”?我們平時所說的恒心,是指持之以恒的毅力。而孟子所說的恒心,則是指人所常有的善良本心。

孟子這段話的意思就是,有一定的土地和房產的人,才有一定的道I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沒有一定的土地和房產的人,便不會遵守一定的道德I觀念和行為準則。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麼壞事都幹得出來。等到他們犯了罪,然後加以懲罰,這等I於陷害百姓。哪有仁愛的人坐朝,卻做出陷害百姓的事呢?孟子的這段話不一定全對,因為為非作歹的富人也有,遵紀守法的窮人也很多3但孟子這段話還是揭示了一個治國的道理,就是一定要讓I老百姓生活穩定,有地種,有飯吃,有房子住,不會流離失所,那麼他就會熱愛自己的生活,不會孤注一擲、鋌而走險。

140多年前,被恩格斯稱之為“善良的資產者薩克斯先生”,對此有過一段精彩的論述。薩克斯先生說:“在人所固有的對於地產的眷戀中,在連現代劇烈的營利生活也不能使之削弱的本能中,潛藏有一種奇特的東西,這就是人下意識地感覺到地產這種家當意義重大。人一獲得了地產,也就獲得了可靠的地盤,仿佛在土裏牢牢地紮下了根,因而每一家的經濟都在地產中獲得最穩固的基礎。然而,地產的賜福的力量還遠遠超出這些物質利益之外。誰有幸能把一塊土地稱為自己的東西,他就達到了可能想象的最高度的經濟獨立地位;他就有一個他可以獨立自主地來支配的領域,他就成為自己的主宰,他就有了一定的實力,在閑難日子裏就有了一個可靠的根據地;他的自我意識就生長起來,從而他的道德力量也隨之生長起來。因此地產在這個問題上是有深遠意義的。”

他說的地產,包含了我們所說的房產。

薩克斯先生的這段話,說得非常到位,地產對人的意義之所以重大,就是因為一個人有了一定的房地產,就有了一個穩定的經濟基礎,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地盤,有了可以自己支配的領域,就可以實現經濟獨立的地位,成為自己的主宰,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有了一個可靠的根據地。

盡管我們非常讚同薩克斯先生的這段論述,但遺憾的是,這段話,卻是被恩格斯用來批判所引用的。在1872年,距今140年前,恩格斯出版了一本書,書名叫《論住宅問題》,在這本書中,恩格斯批判了薩克斯的這個觀點,他認為,如果工人階級有了地產,就會從無產者變成有產者,進而從革命階級蛻化成反對革命的階級。恩格斯的話其實也沒錯,因為他站在無產階級革命的角度,隻有革命才能推翻資產階級。

但是,當工人階級已經掌握了政權之後,還不應該讓他們有恒產嗎?

2012年5月2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回到自己的母校一一中國地質大學看望師生,在即興演講中,他說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他說:“一個領導人不懂得農民,不懂得占全國大多數的窮人,就不懂得政治,不懂得經濟。一方麵推進經濟發展,一方麵要努力推進社會公平正義,這是我們的目標。”

這樣的話其實是很沉重的。

f清讓我來幫助你在2007年的全國兩會上,遼寧省全國政協委員馮世良說:棚戶區改造“這是一筆欠了老百姓半個多世紀的賬,建和諧社會,首先要還這筆和諧欠賬。”

馮委員的觀點得到廣泛的認同。在2007年3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上,刊登了一篇評論《“和諧欠賬”,同樣需要“清欠”》,文章說,“在熱議民生的背景下,遼寧省棚戶區改造的成果也被帶到了今年的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對政府‘建和諧社會先還和諧欠賬’的求實精神給予了充分肯定。值得注意的是,在代表委員看來,政府幫助困難群體改善生活狀況,已經不再隻被看作‘關懷’和‘救濟’,而是還了‘一筆欠了老百姓半個多世紀的和諧賬’”。

曆史真的在進步了,認識真的在提高了。

是啊,當棚戶區的老百姓打出“感謝共產黨,感謝政府”的橫幅標語的時候,那是他們淳樸的情感表達。而作為一個黨,作為一級政府,作為政府的官員,在麵對老百姓的感謝的時候,真的應該反過來,對這些在破敗棚戶區中生存、生活了60年的淳樸的老百姓說聲謝謝。因為有他們的忍耐,才有了我們經濟的高速發展,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社會穩定,才有了我們祖國的繁榮和強大。

看看希臘的民眾吧!希臘政府為了維持高福利的社會運轉,債台高築,借錢過日子。現在還錢的期限到了,政府沒有錢了,危機到來了,政府無奈,隻好采取緊縮措施,過點緊日子。可是,他們的民眾寸步不讓,走上街頭,高舉標語,呼喊口號,反對政府,不許政府減少一分錢。對比一下,我們的人民,你不應該感謝他們嗎?

所以,一場新的土改,恰如一場破冰之旅,為共和國的穩定和發展打開一條新的通道。但是,這條通道隻有不斷拓展,才能使共和國這艘巨輪駛得更穩、駛得更遠。

但是,僅僅蓋了房子,僅僅讓棚戶區的居民搬進新樓,還不足以讓他們安穩地生活下去,他們還麵臨著諸多的困難。於是,我們就要繼續對他們進行幫扶、進行救助,不但要“住得進”,還要“住得穩,住得好”。

棚改,就是要讓棚戶區的居民真正成為城市裏的市民。然而,成為“市民”,難免要這些新市民為生活付出更高的成本。為此,遼寧省特別作了一個調研,結果發現,取暖費、煤氣費、水費、電費、物業費等費用,將讓每戶棚改居民平均每月增加60元到180元的生活開支。對困難群體比例高達70%的棚改居民來說,這可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時任省長張文嶽向各市提出要求:“要加大對回遷群眾中的特殊困難群眾的救助和救濟工作力度,認真落實好棚戶區改造工作各項政策,幫助特困家庭解決實際困難。”

為了確保有困難的群眾能住得進樓、住得起樓,遼寧省政府出台多項優惠政策:新建住房要進行室內簡單裝修,保證居民進屋就能住;對無能力按房改和拆遷政策出資取得房屋產權的低保戶居民,在新建安置回遷房中,建設部分廉租房;無力承擔租金的,由房產管理部門記賬,代繳租金,確保居者有其屋,讓買不起房的人也能住高樓。

2006年11月13日下午2時30分,中共遼寧省委常委會議室,一個紅色的捐助箱在會議桌上格外醒目。這是遼寧省委常委會增加的一個議程,參加常委會的同誌為全省棚戶區新遷居民平安過冬捐款。

這是繼2005年9月23日,遼寧省委領導向棚戶區困難群眾社會救助資金捐款之後的又一'次捐款。

我們還是回過頭去,看看2005年的那次大規模的捐款行動吧!